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能起到交流信息、完善个体、互相激励、心理健康、产生群体合力的功能


宿舍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基础、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自我价值感、降低挫折感,有助于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恐惧,缓解内心的冲突、宣泄压抑和痛苦等,进而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则会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感,激发其内心的矛盾冲突,从而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有可能会导致生理、心理疾病

如此可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是室友之间的一种矛盾,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由于彼此的需求、意愿、利益、目标或意见不一致或暂时无法协调而导致的彼此在情感、言语和行为上的敌视、冷漠、紧张、不和谐甚至争斗的关系

而事实上,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现象不是个别现象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同一个宿舍的室友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各自成长的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常常在碰到实际问题时,因各自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彼此的观点不一而发生冲突,比如生活方式、习惯的不同引起的矛盾,室友间作息时间的不一致、卫生习惯的不同、大声喧哗等

有的宿舍内部拉帮结派,不同派系之间存在冲突,同一派系内有时候也有矛盾而造成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

贫富差距引起心理和感情的隔阂、过分依赖、亲密引起的矛盾、对热点问题的不同看法等

学习方面的评优、评奖及入党等在个人进步方面,因嫉妒或害怕落后而造成室友间关系紧张

另外,网络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降低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关注度,对身边的同学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冷漠;同时弱化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人际信任感,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一些大学生将对待网络的怀疑心态迁移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从而导致信任危机


  (二)主观因素
  1.认知偏差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内在心理原因,可以归结为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不健全

在认知上,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认知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刻板效应、晕轮效应等是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常见的认知偏差

他们往往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也为不善交往带来的后果产生莫名的苦恼

在情绪情感上,大学生具有冲动性、情境性的特征,容易受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面对矛盾时冲动性强,自控能力差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对人际关系的追求中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的色彩,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同时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来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带有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

其实,大家都渴望友谊和交往,有着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但有一些同学由于交往受挫而引起心理障碍,自我封闭、独来独往,与周围的同学很难相处,为自己和同学划分了“心灵”的距离


  2.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在人际交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良的人格特征容易给人不愉悦的感受甚至不安全感,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大学生,他们心境平和,人格和谐统一,他们内在的稳定和平衡可以使得个体感受到幸福与快乐,从而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他们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也更容易受到室友的好评和喜爱,他们拥有较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和室友相处和谐融洽

而有一些大学生身上有一些不良特质的个性心理品质,主要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自傲自负、嫉妒嫉恨、刚愎自用、报复心强、狭隘敏感、孤独固执、过分自卑等

他们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使他们不懂得如何理解别人、体会别人的感受,有时候会使宿舍关系陷入僵局

使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经常化、多样化

由此可见,以上一些不良人格因素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成为宿舍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教养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冲突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demandingness)和反应性(responsiveness),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四种,分别是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民主型的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采用民主的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比较乐观、积极、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强;在专制型教养态度下成长的孩子,由于从小面遭受父母的强迫和惩罚,往往容易形成冷漠、自卑、孤僻、执拗的性格;溺爱型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不稳定的情绪,任性骄横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