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推荐 医学保健资料下载 《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PDF]

刚到手的资源,不敢独享。我2M的小水管(上传50K)慢慢传,一般开机就会开电驴。下载完的驴有请帮忙供源。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页码:3432·出版日期:1979年04月

·ISBN:7117102624/9787117102629

·条形码:9787117102629·版本:第7版·装帧:精装·开本:16·正文语种:中文·套装数量:3内容介绍

《黄家驷外科学》(上中下)(第7版)在内容上突出了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并重的特点。为适应当前医学科学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实际现状,在《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的基础上,删陈更新,注重反映当今国内外外科学的新进展,除在各章节中介绍新的理论知识、诊断技术和治疗措施以外,同时还增加了诸如外科领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外科科学研究和外科与循证医学、周围血管腔内治疗和外科疾病的生物治疗等章节。鉴于现今微创外科的普及与发展,除在各相关章节分别予以介绍以外,将《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的腹腔镜外科一章,增加内容并调整为内镜外科、腔镜外科和借此发展起来的外科机器人技术等内容列入现代外科诊疗技术章内。

《黄家驷外科学》(上中下)(第7版)执笔者根据自己深邃的理论修养、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心得,力求对理论基础、基本知识阐述全面、完整,在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并发症处理等方面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系统性大型专业参考书的深度;同时还注意介绍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以及相关的发展现状和趋向,以利于读者获得启迪和思索。

《黄家驷外科学》(上中下)(第7版)在内容编排和文字阐述中注重主次分明、概念清楚、观点明确和易懂易读。

作者简介:

吴阶平,男,l9l7年生,江苏常州人。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师学院荣誉院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国外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名誉院士,香港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美国泌尿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国际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哈佛大学一麻省理工学院健康学客座教授等。

193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一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西澳大利亚墨达克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作为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计划生育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对“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使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挽救的肾结核患者得以恢复,确立了肾上腺髓质增生为一独立疾病,为国际上所承认。对肾切除后留存肾代偿性增长的研究,纠正了长期存在的一种不全面的认识。与同道合作把输精管结扎术发展为输精管绝育法,在国际上受到重视。

从事医学教育工作达50余年,共发表医学论文l50余篇,编著医学书籍2l部,其中主编13部。获得全国性科学技术奖7次。获首届中华人口科技研究奖、北京医科大学首届伯乐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巴黎红宝石奖、巴黎红宝石最高奖、日本松下泌尿医学奖等。

吴在德,男,1927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教授。1955年中南同济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后,即存同济医院外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专长肝胆外科。历任外科副主任,同济医科大学腹部外科研究室副主任,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长及同济医科大学校长。

吴任德教授为我国最先(1958年)尝试开展狗肝移植和最早(1977年)开展临床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者之一。曾主持或参加10余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l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各l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l项,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l项。参加编写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等学术著作16本,其中主编《黄家驷外科学》

(第7版)、全闺高等医药院校面向2l世纪教材《外科学》(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第6版)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

(第7版)等7本,副主编l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

曾任中德医学协会丰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和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副会长、武汉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副会长、《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名誉总编辑和分别担任10余种学术杂志的常务编委或编委。1998年获德国医师公会荣誉奖章。2004年获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杰出成就金质奖章。2007年获德中医医学协会宝降奖章。

裘法祖,男,1914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1939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外科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会长,国际外科学会会员。

从事外科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达65余年,是推动我国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发展主要开拓者之一,亦是我国器官移植外科主要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对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有效地控制了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在我国最早开展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实践的肝移植研究,于1980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近10年来致力于胆道流体力学与胆结石成因的研究;在其指导下,自体外牛胆汁中研制培育出“体外培育牛黄”,于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编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外科学》(一、二、三、四版),大型参考书《黄家驷外科学》(四、五、六版),医学百科全书《外科学基础》分卷、《普通外科学》分卷。发表论文240余篇。早在1948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担任主编10年之久(1948~1958)。

1982年获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功勋勋章。亚洲血管外科学会名誉委员,同济大学名誉教授,暨南大学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外科学系客座教授,香港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2000年被授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奖”。2001年中国医学基金会授予“医德风范终生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其“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

吴孟超,男,1922年8月生于福建闽清县,1927年随母赴马来西亚投奔父亲,1940年归国求学。1949年7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年当选为巾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吴孟超院士自1956年以来,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翻译出版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出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成功完成第l例肝脏外科手术;创造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第l例中肝叶切除术;切除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为仅4个月的女婴切除肝母细胞瘤,创造了世界之最;成功进行世界第1例腹腔镜下的肝癌切除手术;率先提出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再行手术切除的“二期手术”概念;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于术”观点等,他以这些创造性的贡献和成就成为国际肝胆外科界的杰出人物。

1996年,吴孟超创建了我国第一所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建院以来,先后培养博上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33名,中国工程院院上1名,l8人次成为“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总后“伯乐奖”、总后“科技金星”、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10年来,医院共进行各种难度的肝癌手术1.9万余例,胆道手术1万余例,手术成功率达到98%以上,小肝癌术后5年的生存率达到66.1%。同时,开展新技术新疗法20多项,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以及肝癌微创治疗和肝移植等方面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开展床位700余张。

吴孟超率领团队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l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l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和海市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一、二等奖3l项,还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2项,陈嘉庚医学奖l项。先后任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主编专著21部。

《黄家驷外科学》(上中下)(第7版)是一本外科专业高级参考书,是从1960年5月黄家驷主编《外科学各论》的基础上逐步充实发展而成的。《黄家驷外科学》继承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传统,其章节设置系统涵盖了外科基础、麻醉、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腹部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血管外科、整复外科、小儿外科和战伤外科各相关专业领域,介绍的病种则较第6版有所增加。全书共125章,730万字,插图2200余幅。

序言:

“我所知道的《黄家驷外科学》”一文,详细介绍了这本书的由来和发展全过程,谁料这都成了他的绝笔之作。从中我们更深刻地体悟到裘法祖院士对本书深厚的情感和不朽的贡献。只可惜裘老未能看到本书的成书面世,对此我们尤感深切地悲痛和遗憾!

《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自l999年l

2月出版至今已经9年,9年里各方面对本书的反映是良好的;1988年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3年荣获国家颁发的首届国家图书奖;l996年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l998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享誉我国医学界。

回忆《黄家驷外科学》第一版于l960年5月问世以来,已历经48个春秋,其间除受十年文革的干扰外,在30余年问共刊出了6版,约每5年修订1次,并已先后发行了80万套。这是我国一部迄今仅有的连续}f{版的人型医学外科专著,充分显示r这部书的生命力。

2001年11月我们着手进行第7版的修订工作,鉴于近年来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书内容作了大幅度的充实和更新,篇幅增加了270余万字,执笔人也有颇人变动,加之副主编、分编负责人各一位及执笔者四位不幸在编写过程中病故等原因,按每5年修订1次的原则,第7版的出版时间比原计划推迟较久。

本书第7版共125章,参加编写的有55个单位162位执笔者,几乎遍及全国,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全书的一半章节是完全重新撰写的,其余章节也作了很大的修改和增补,尽量做到较全面地反映国内、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慨念以及外科疾病诊断技术和治疗措施的新进展。

内容截图:

本资料来自网络,供读者试读之用,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敬请告之。

第一章外科学的发展和外科医生的成长第一节外科学简史第二节我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成就第三节新中国外科学的发展、成就与现代外科学进展一、新中国外科学的发展与成就二、现代外科学进展第四节外科医生的成长一、实践、思考、知识的结合二、临床医学的特点三、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第二章外科科学研究和外科与循证医学第一节外科科学研究一、选题二、研究工作的设计与类型三、资料的统计分析四、论文写作第二节外科与循证医学一、概念、发展史和意义二、临床试验三、临床实践指南的形成

四、外科预后(Prognosis)与结局(Outcomes)研究

五、外科经济学评价(economicevaluationinsurgery)

六、临床决策、共同决策、外科决策与标准化、个体化的治疗原则第三章外科领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第一节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一、DNA和基因的结构二、信使RNA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三、基因表达的调控四、细胞生长与调控:信号转导和细胞分化第二节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三节功能基因组学第四节蛋白质组第五节分子诊断与生物治疗一、分子诊断二、生物治疗第六节临床应用一、单基因病二、多基因病三、肿瘤分子生物学四、其他第七节问题与展望第四章创伤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创伤分类一、按伤口是否开放分类二、按致伤部位分类三、按致伤因子分类第三节创伤的发生机制第四节创伤的病理生理第五节创伤的组织修复第六节创伤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第七节创伤的急救与治疗一、急救第五章烧伤、电烧伤、冷伤咬蜇伤第一节烧伤一、概述二、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三、烧伤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四、现场急救、转送与初步处理五、烧伤休克六、烧伤创面处理七、烧伤全身性感染八、吸入性损伤九、化学烧伤十、烧伤的并发症第二节电损伤第三节冷伤一、非冻结性冷伤二、冻结性冷伤第四节咬蜇伤一、概述二、兽咬伤三、毒蛇咬伤四、蜂蜇伤五、毒蜘蛛咬伤六、蝎蜇伤七、蜈蚣咬伤八、蚂蟥咬伤九、海蜇蜇伤第六章外科感染第一节概述一、外科感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二、外科感染发生机制三、外科感染病原学第二节抗菌药物在外科的应用一、外科常用抗茵药物及其主要药效学特点二、外科常用抗菌药物的某些药动学特点三、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茵的耐药状况四、外科感染的抗生素经验治疗五、抗生素目标(针对性)治疗第三节全身性感染一、基本概念和定义二、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三、全身性感染防治原则第四节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一、急性蜂窝织炎二、丹毒三、痈四、坏死性筋膜炎五、进行性细菌协同性坏疽六、软组织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第五节厌氧茵感染一、无芽孢厌氧茵感染二、梭状芽孢杆菌肌坏死(气性坏疽)与蜂窝织炎三、破伤风四、放线菌病五、伤口肉毒症第六节肠源性感染第七节炭疽第八节外科病毒性感染一、狂犬病二、流行性腮腺炎第九节艾滋病与外科第十节外科病人的真菌感染第七章肿瘤第八章外科基本原则、无菌术及手术基本操作第九章现代外科诊疗技术第十章麻醉第十一章复苏第十二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平衡第十三章外科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第十四章外科输血第十五章围术期处理第十六章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第十七章疼痛治疗第十八章休克第十九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第二十章血液净化第二十一章外科免疫学基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