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革新,其质量管理已经不再仅仅的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逐渐的延伸到整个物流产业链的质量管理、控制,为了有效的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研究开发新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兴起逐渐的引起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有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供应链管理模式协同物流质量管理,能够有效的督促产品质量的保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系统性认识还是比较欠缺的,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探究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期望能够为物流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
在制造性质的企业管理中,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是最为关键的管理性工作,只有保障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有效的实现产品的真正使用价值,而且能够为产品带来不错的增值效益
物流作为制造性质的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保障产品质量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我们不能独断的判定产品流通环节独断疏忽,而且只有在产品的根源上保障质量,产生高质量的,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产品,才可能降低流通过程中的产品损失,同时增强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赖,从而督促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做好质量保障工作
质量是产品在标注售价后一个重要的度量指标,是消费者着重关注产品的点,同时,质量的优劣可以决定产品最终的量化,即数量,在满足固定客户的需求的同时,使得潜在客户关注到该产品,获取潜在客户的消费行为,从而扩大该产品的消费人群,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高质量的产品,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产品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还会反作用于社会建设,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除此之外,质量存在很主观的一面,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不同,且接收能力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产品质量的内涵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并不与产品质量的客观性相违背,因此,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应该涵盖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其内涵需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人民消费观念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体系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是立足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调查结果分析进行的,其控制内容包括产品的最初设想、产品的制作、产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整个运作流程的质量保障
这是企业内部产品质量保障的关键,除此之外,从企业外部因素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产品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外协厂商等实体性产业链是一个经济、社会效益直接挂钩的,与产品自身的质量形成统一的整体,综合形成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即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和企业外部的质量控制
所有的产品环节均围绕质量的不断改善而进行
所谓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体系,总体来说,便是产品的核心企业与产品的各个供应商面对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尽可能的满足,在同一的衡量标准及平台上保证产品质量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是在完全打破”质量壁垒”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产品生产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与各大运营商的协作模式,以客观公正、系统集成的态度对待产品生产周期与质量控制的整个环节,在销售观念、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开放式的质量控制,保证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产品的损耗,并且建立一条通畅的、优化的、敏捷的、受控的质量链路,在整体上加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控制得益于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外协厂商等外部控制因素的协同配合
从产品的设计到最终的售后服务,整个运营体系的完善,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质量的过硬,而且得益于合作伙伴、分销商、外协厂商等对质量保障的坚守,各大外部产品质量保障环节真正落实到产品质量的本质坚守,避免不必要的质量破损,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获取消费者的信赖,可以产生好”蝴蝶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形成良性循环,督促产品质量的保证
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框架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框架表现为:(1)保证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环境干净、卫生,避免环境对产品质量的不良影响,尽可能的创设优良的生产环境,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生产前,保障产品生产的无毒无害、干净卫生,产品成型后,还要对产品进行各项指标的监测,确定生产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