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日益富强,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也日益由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以往我国尤其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与保护,而被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面临灭绝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具有民族性与传承性的民间文化遗产,与各族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以及人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物质文化遗产是必须建立在特定的物质材料之上进行创作以及制作的,而物质载体便是区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能够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生产的基本需求,通过特有的非物质性产生精神层面的文化以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因而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无形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有其特有的特点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特有的非物质文化产生精神层面的文化以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需要以物质作为载体,因此也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无形遗产

如端午节与中秋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规定为法定节假日,是国家通过考虑其无形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的有效保护方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无形性,同时具有民族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的由来,主要是通过各民族之间将其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面貌结合统一,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的文化,其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保留了各民族最古老纯粹的精神文化,承载了古老而深厚的特色传统文化信息,是各民族之间骄傲与自豪的源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有民族性的同时,也具有传承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民族之间最古老纯粹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面貌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传统的古老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在继承与发展中被传承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我国人民对古老深邃的精神文化的传递过程,更是我国各族人民对纯粹而深厚的人际间精神交流的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

所谓的活态性便是指非物质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被发现并利用发展而来的,活态性是依靠人类本身存在的各项生存技能,将其优秀的技能手段世代传承下来,并得到不断的继承与发展,而活态性作为传统文化中及其脆弱的部分,同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研究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危险,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首先,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化载体的保护,物化载体即通过记载加工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传统的世代相传模式固然有其优点,但是存在人亡艺绝的危险,现代化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保留声音的同时还可以记载影音录像,由此可以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可以设立相关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法是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地方政府设立法规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

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知识产权的制度保护

就目前而言,我国尚未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制度,因此无法有效遏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所以建立相应的遗产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的举措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愈加显示出其重要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无形性与活态性,更加具有民族性与传承性,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

通过物化载体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音录像,使其留存于世并为人类所传承,同时设立法律并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