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平衡计分卡的有关说明
平衡计分卡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方面及其业绩指标的因果关系,全面管理和评价企业综合业绩
以上四个视角均由愿景与战略转化而来,每个视角下所列示的目的、指标、指标值和措施,则是愿景与战略转化的四个阶段
为综合评价业绩,企业在财务因素之外引入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增长等因素,实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互补充,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财务视角是整个平衡计分卡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仍以谋取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但以满足客户需要(如价格、质量、功能、品牌、服务等)为前提条件
如何最优的满足客户需要,须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如运营流程、客户管理流程、创新流程、行政管理流程等)
而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则取决于学习和成长方面,也就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组织资源的状况能否创造出优化的内部业务流程
反之,企业拥有优良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组织资源是为获得优化的内部业务流程,满足客户需要,进而谋取股东利益最大化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视角连接成一个“闭路循环”,如图示:
二、 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失败的原因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平衡计分卡在理论上是十分完善和科学的
如果每个企业都能成功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原理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则受益匪浅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国很多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设计不合理
1、战略规划缺失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之前,并没有深入分析自身面临的内部因素(如企业资源、企业能力、核心竞争力、自身优势和劣势等)和外部因素(如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经营环境等),不结合各自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有的企业干脆花钱委托咨询公司设计
而平衡计分卡理论的首要目标就是制定企业的“愿景与战略规划”
只有制定正确的目标,才能指导企业组织所有的行动和决策,确保全体员工上下一心
2、盲目的模仿或抄袭
不少企业的管理层对平衡计分卡的理解一知半解,大多照搬照抄,断章取义,流于形式,走过程
由于未能结合企业真实情况,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制定适合自己的业绩评价模式,所直接以导致平衡计分卡应用失败
3、指标值设计不科学
指标值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科学制定,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和行业因素,预测未来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而有的企业指标值设计只凭经验估计测算,缺乏科学和动态,随意性强
有的只考虑财务指标,而或略了非财务指标,没有制定一套有机完整的业绩评价系统
(二) 执行不到位
有了好的战略规划,并不代表就能取得好的结果
在绩效考核的执行关节中,很多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缺乏管理意识,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不能把业绩考核和企业发展战略相挂钩,盲目执行
有的单位只重结果,轻过程,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造成执行片面
有的企业只注重市场占有率,却忽略老客户的维护等
还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学历偏低,对平衡计分卡的认识不足,态度反复无常,不支持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觉得太繁琐
对制定的目标体系不严格执行,对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又视而不见,导致执行流于形式
(三) 考核不严格
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不仅对企业管理层的沟通、协调和决策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全体员工的有效配合和支持
很多企业员工对绩效考核目标更缺乏深入了解,甚至产生抵制情绪,片面认为绩效考核就是为了实行奖惩,是奖金发放、红利分配的工具,因此考核阻力重重
有的管理人员在考核过程中,好差不分,奖罚不明,一视同仁,即使考核效果大打折扣,又直接导致平衡计分卡应用失败
有的企业并没有把考核结果及时分析原因和反馈给全体员工,进行沟通交流
各种报表在花了大量精力填制完毕后却束之高阁,毫无用处
使得员工在被考核完后,工作和学习没有明显改进,业务内部流程也没有得到改善
三、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