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长沙市的乡村旅游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业内评价“中国的乡村旅游发源于成都,发展于长沙”
但随着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即“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乡村旅游的初期形式“农家乐”在粗放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已经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与“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存在差距
重要原因之一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主体是当地农民,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长沙市乡村旅游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要求: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开发、景区和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传统技艺和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的培训
乡村旅游业人才的结构和质量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和深入息息相关,建设一支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人才队伍,对于长沙市乡村旅游的再次发展意义重大
二、 长沙市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长沙市乡村旅游产业现状
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农家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长沙拥有各类农家乐1583家,接待游客总数达到1015万人,总收入超过13.69亿,占全省乡村旅游收入的一半以上
长沙乡村旅游开发在宏观上体现在“两线”的开发,东线以长沙县、浏阳市的花卉苗木为依托,开发生态休闲为特色的度假型农家乐,西线以开福区、望城县、宁乡县优质水产为依托,开发旅游休闲为特色的体验型农家乐
目前长沙已拥有五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不仅是目前湖南省乡村旅游企业集中、规模发展的重要区域,而且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验区
(二)长沙市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与蓬勃发展的产业现状相比,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的配套则显得十分薄弱
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缺乏基本的认识[1],无法与飞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业相匹配
目前,长沙市还没有形成一支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1. 总体学历水平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
一直以来,乡村旅游在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城乡统筹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说明了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剩余劳动力
目前,长沙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已达1.3万人,大部分人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不愿回到本地就业,导致人才流失,而乡村旅游业相关岗位工资水平并不理想,高层次人才投入的巨额教育经费得不到回报,另外医疗和养老保障缺失,工作环境简陋,工作地点相对偏远等也是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障碍
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乡村旅游的主力军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年龄结构相对老龄化,更易因循守旧
2. 人才结构不合理,“两型化”人才缺失
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存在以下特征:一般性服务人员多,政府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两型社会”建设人才无
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比较多,但能力不足,素质偏低
而行政管理人员如村党支部书记既是乡村旅游的策划者,也是管理者
县市一级旅游局仅仅进行宏观管理民间组织乡村旅游协会的行业管理更是松散而缺乏权威性
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高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人才更少
而乡村旅游“两型化”人才,如开拓创新型人才,节能环保型人才更是没有
3. 从业人员缺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乡村旅游属于现代服务业,其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对传统原材料的消耗较少,对环境的污染较少,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两型”产业
但是总体产值比重偏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他们往往着眼于个人利益和短期经济效益而改造自家院落和农田,并各自为战,恶性竞争,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文化的保护问题,重复建设和经营,严重背离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初衷和理念
其经营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并导致乡村旅游带来的现代文明对乡土文明造成冲击,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