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云县基本情况
根据《紫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报告(2010—2020年)》,紫云县国土总面积228400hm2,其中林地137535.57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0.21%;非林地89758.43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9.79 %
按照二类调查的技术标准计算,全县森林面积98544.07hm2(其中:有林地69171.12hm2、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29372.95hm2),森林覆盖率43.15%[1]
(一)地理位置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安顺市南部,位于北纬25°21′至26°03′及东经105°55′至106°29′之间,东与长顺、罗甸为邻;南与望谟县交界;西连镇宁县,北靠安顺市
东西宽52km,南北长76km,全县国土面积为228400hm2
(二)地形地貌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东侧向南倾斜的斜坡地带上,属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南北高,中部平缓,东西两侧向外倾斜,南北向呈马鞍状,东西向呈丘台状
全县出露的地层自泥盆系中统至第四系各层位中,除缺失侏罗系和白垩系外均有出露
岩石以沉积岩为主,有碳酸岩类、碎屑岩类、紫色岩类等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县以山地丘陵为主,岩溶地貌的面积较大,面积1172km2,占全县面积的51%
最高点在松山镇的马鬃岭,海拔1681m;最低点在四大寨乡喜翁河出口处,海拔623m,最大相对高差1058m
县内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1450m之间,面积1805.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9.3%;高于1450m为北部和南部的山峰,面积95.6平方公里,点全县面积的2.24%;低于1000m为南部东西两侧的河谷,面积373.7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8.21%
大部分地区的相对高差在50-200m之间
(三)气候
本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照较好,热量丰富,有良好的气候条件
由于受地势影响,气候的地域差异明显
全县年平均气温15.3℃,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2.7℃,极端最高气温33.6℃;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5.7℃,极端最低气温-7.3℃
大于10℃的年积温4559.4℃,全年无霜期288天,年日照时数1440小时,相对温度79%
全县降水量充沛,境内年均1337.1毫米降水量
降水多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7%,年均雨日179.1天
雨热同季,冬春干旱严重,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四)水文
本县地处珠江流域,境内河流分属红水河、北盘江两个水系
其中红水河水系流域面积149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4.55%,北盘江水系流域面积80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5.43%
全县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主要河流属红水河水系的有格凸河、猫营河、打扒河、坝羊河、小牛场河、乌龙河、茶山河、猴场河、三合河、波盖河;属北盘江水系的有清水河、洗鸭河、纳座河、纳容河、洛凹河、把才河、喜翁河
(五)土壤
土壤以黄壤及石灰土为主,另有部分黄棕壤、黄红壤、红壤、紫色土分布
二、紫云县旅游资源概况
(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结构
紫云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县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遍布,溶洞奇特;古朴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地方特产令人惊奇和赞叹
连绵的峰林,幽深的峡谷,恢宏的溶洞,纵横交错的地下河流,全国唯一幸存的“盲谷”原始森林景区范围几乎囊括了喀斯特地貌的所有特征,景观独特瑰丽,原始神秘
“贵州紫云格凸河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这是先后3次到紫云考察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教授、著名的喀斯特专家理查德迈耶的评价;在以往的研究中,冯开瑀老师也总结出了紫云县具有“分布集中、典型性、神秘性、真实性、科考性”等五个特点〔2〕,阐述了紫云县自然风景和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的魅力
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极大
(二)绚丽多彩的森林植被
湿润的气候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古树、名木繁多;紫云县境内由于地形差异显著,森林植被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林等,境内分布的树种为暖性针叶及常绿或落叶阔叶树,共有 69 科 240 种,其中有银杏(Ginkgo biloba)、带玉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红椿(Toona ciliata)、旱莲(Tropaeolum majus.)、鹅掌楸(Lliriodendron chinense)、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棕竹(Rhapis excelsa)、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等珍稀植物
现有用材林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