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模拟在个案工作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的专业工作方法


[1]在学习《个案工作》这门课程时学生存在参与度低、价值观内化不足的问题,为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本项目尝试把情境模拟运用到个案教学中,探索运用情境模拟法提高个案工作实践教学的途径

一、 当下高校开展个案工作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 个案工作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
  生活事件中“个案”无处不在,但由于高校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不足造成“个案”的失败

2. 高校教师的“教法”存在不足
  社会工作是一个实践要求高的专业,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逻辑思维是必要的

然而,在教授个案工作中教师多把注意力集中于教授“书面知识”,忽视引导学生培养逻辑思维与反思能力

3.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忽视
  社会工作是助人的专业,对社会工作者自身素质有较高要求

如果社会工作者缺乏或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就很难胜任这份助人工作

在当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一部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恰当的使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所以,我们致力于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与同学共同参与,来提高个案工作实践教学成效的方法

二、 情境模拟在个案工作实践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1. 情境模拟法的涵义
   情景模拟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茨霍恩等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种行为测试手段

其基本工作方法是—模拟设计出实际中可能面对的问题,让参与者在模拟的环境下处理设定的问题,并评价其处理方法与效果

其具有互动性强、全真模拟等特点

[2]
   将情境模拟法运用到个案工作的教学中,学生得以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其参与性和自主性;通过情境剧的创作和展示,为学生内化个案工作的技巧和方法创造良好的途径;情境模拟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教师能以第三人和参与者的双重视角发现学生实践的不足,及时引导,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

2. 情境模拟在个案工作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011年10月,笔者所在班级专业课教师尝试将情景模拟法引入个案工作实践教学

在此,笔者运用本小组的实践过程和成果,对情景模拟在个案工作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步骤进行展示:
(1)分组
   以抽签的方式把全班52名同学分为九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商量决定队名与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分为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四大群体最后,选择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最多

我们小组叫“一米阳光”,由六名同学,选定的研究对象为空巢老人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
   收集的资料包括该群体的在该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人生任务、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等

小组资料的收集是由我们小组六个同学一起完成的,两人一组分方向找,资料的整理由组长完成

小组原本设想把空巢老人分为城市空巢老人与农村空巢老人,但后期由于查找资料方式的有限性而放弃了这样的分类

把分类调整为 被迫型空巢老人,自愿型空巢老人,无奈型空巢老人三种

(3) 剧本的形成
   在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选定某一具体问题,结合讨论结果和小组成员生活经验围绕该问题创作情境剧

情境剧中包括事件起因、具体表现形式、社工的处理过程,结果其中突出社工的处理过程

我们小组把剧本设计为三个部分—老人赡养的背景,社工的介入,服务的反馈

(4) 情境剧的扮演
   相对于其它实施步骤,情境剧的扮演更直接的暴露了小组的问题,并为培养小组内部协调配合和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创造了一个潜在的场域

对于组员而言,这是一次思考集体与自我、付出与收获的机会

下面,笔者将以本小组的情景剧扮演为案例真实呈现这一场域对个案开展和小组成长发挥的作用:
    首先,各成员相互支持和配合在角色分配和任务分工中达成了共识,然后在角色扮演练习中由于个别组员未完成练习,影响了小组进度,进而影响第一次角色扮演,其他组员情绪激动发生冲突

组长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情绪疏导”,“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别人的处境与观点”三个步骤处理小组冲突[3],组员再次达成共识,根据剧本完成扮演,但缺乏“生活的气息”

经小组讨论,小组全体成员到沾益县老人最为集中的黑桥社区汽车总站小区进行为期一天的走访

进一步了解老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