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服务员工新模式校企联合奏响民乐新篇章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因地制宜,创新文化“新模式”
采油六厂地处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横跨两市两县一区,南北相距约一百多公里,属于黄河滩区的一线石油生产单位


该厂距离中原油田总部基地近70公里,地理位置偏僻,生产、生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交通不便,消息闭塞

目前共有职工2152人,其中单身职工493人,另外家庭只有一方在六厂工作的有546人,约占员工总数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都居住在六厂职工公寓

除了每日重复的一线工作,就是面对单位、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定式生活,职工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大部分员工都是宅在宿舍上网,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员工,进一步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来自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鼓励大家多元化发展,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的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采油六厂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经过认真的调查走访以及民意测试,针对这种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创新探索服务员工新模式,让民族音乐入住油田企业,使员工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纯正的民族乐器,接受音乐的熏陶,激活了该厂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这盘棋,使基层文化建设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既发扬了传统文化,又陶冶了职工情操,开创了校企联合互利双赢的大好局面

二.校企结合,打造文化“新家园”
该厂在完善基层文化人才培训机制上,围绕职工求知、求美、求乐的需求,针对那些喜爱民乐的广大员工,采取 “请进来”的策略,在自身师资力量欠缺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了被誉为“中国民乐第一校”的菏泽民族管弦乐学校,在该厂联合建立教学点

所有喜爱民族声乐和器乐的员工以及员工家属,无论有没有基础都可以报名参加学习,同时真实注册获得该校学籍,并纳入成人教育管理,经费以申报政府财政对成人教育的补贴资助为主,对全厂105名民乐爱好者进行为期两年的免费教学,将校园搬进了生产一线,让职工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专业的民乐教育

同时,为了有效的解决工学矛盾,教学点采取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所有课程全部都利用8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进行授课,提高全员覆盖率,将采油六厂打造成了一个文化新家园

三.百花齐放,培养文化“全球通”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菏泽民族管弦乐学校马宏川校长钦点了多名专业民乐演奏家和教授对学员进行授课,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在教学上专家们首先大概了解了一下学员们的自身情况,然后根据情况量身制定了详细、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计划

首先向广大学员普及一些最简单的民乐常识,然后进一步深入讲解声乐和器乐的专业知识,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循序渐进,使大家逐步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及艺术品格

理论学习结束后,再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多点开花的设置了二胡、竹笛、葫芦丝、古筝、吉他、萨克斯等专业民乐课程,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教学模式,在知识上生动讲解,在训练上严格要求,同时还引导广大学员大胆尝试技巧创新,拓宽乐器的演奏空间,丰富乐器的表现力

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采油厂在一线社区中,是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的主力军

在报名中,不限人数、地域,面向整个社区开展教学,通过扩大全员覆盖面积,培养了一大批“全球通”式的业余文化活动指导员,形成了一股促进文化大繁荣的合力

依托学校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在基层培养出一批全球通式的文艺骨干,直接扎根一线、面向员工、服务员工,从事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以及演出工作,在实践中提升节目的品味

四.效果及启示
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广大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使员工既学会了一技之长,又服务了其他员工

同时成绩的取得也使他们对采油六厂这个大家庭充满了感恩之情,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企业的集体利益完全与自身的个人利益融合,将感恩意识化为实际行动,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将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员工和企业的互利双赢

现在是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IE已经成为了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开始深刻的影响党建工作环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