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负债经营的成因 造成目前高负债经营的主要原因是: (1)首先,资本金配置不到位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在国家高度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或“半统收统支”政策,从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对独立核算的工、商企业由拨改贷,而企业自身资本积累,自我造血机制没有形成,有的老企业运转已有几十年,而所需资本90%以上还靠银行贷款,国家补给企业的周转资金也成了企业的负债
企业在经济高度增长的情况下为求生存,谋发展只有在原相对较高负债率的基础上,继续举债,造成负债率越来越高
(2)名誉负债率和实际负债率有较大差异
企业在长期经营中一方面金额或绝大部分金额上缴国家,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消耗得不到完全补偿
结算资金由于长期以来得不到清理而谨慎性原则又无法真正体现,造成资产不实
如果目前对企业资产质量进行认真解剖,实际负债率远远高于名誉负债率
(3)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不健全
近年国家为提高企业的””造血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税前还贷,税后留利补充流动资金,调整折旧方式等办法
但这几年来企业的运行机制一直采用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方法
主要考核指标是以利润为中心,造成部分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出现了该使用的政策不到位,该补充的资本金未补充,造成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二、 负债经营的主要风险 负债是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或筹集可供企业使用的一种资本
负债经营既可为企业带来厚利,又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企业必须在效益和风险之间作适当的权衡
负债经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
①商业风险主要指来自生产、销售和投资方面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情况
②财务风险指企业使用债务时所增加的风险 (2)短期负债风险和作长期负债风险①短期负债风险
一般情况下,负债金额小且期限较短,要支付一定的资金成本,经常存在着到期付款的威胁,一旦不能到期支付,会危及企业的商业信誉
②长期负债风险
长期负债一般数额较大,使用期间较长,企业可能用它来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但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的经济状况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其风险较大
主要表现为:无力偿还负债的风险;长期负债短期使用风险和信用紧缩的风险
三、 负债经营控制策略 负债经营在目前市场经济初始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原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作为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主体的这种经济模式已不复存在
企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就得有投入,在企业自有资本短缺的情况下,举债投入无可非议
那么,怎样才能在企业发展和控制负债风险之间寻求一条最佳途径? (1)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
企业的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应高于借款利息率这是企业负债经营的先决条件
如果计算出的利息率高于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就不能举债,只能用增资的方法筹资,并且应努力减少现有债务,避免财务杠杆的反作用,否则就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国家也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按行业制订负债率上限指标,切实控制负债风险
引入偿债能力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股权比率=股东权益/资产总额×100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从以上公式中可以看出,负债比率越高,索偿权的保障程度就越小
反之,索偿权的保障程度就越大因此,此项指标也必须保持一定适当的比率
日本政府和学术界一般认为股权比率和负债比率保持各50%左右较为适应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所得保障去付负债利息的能力,它的倍数必须大于1,否则就难以偿还债务及利息
在考虑以上因素时,还应考虑一定时期内整个企业现金净流入量与新投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
速动比指标和流动比指标怎样的数量界限条件下才能控制和避免风险呢? 速动比=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流动比=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笔者认为速动比一般控制在1比较适宜,流动比控制在2较为适宜
如果大于上述指标证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较强,反之较弱
但上述两项指标过高则会造成资金浪费,过低会周转不灵所以举债时要做到比率协调 (1)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
一是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决定了企业的融资环境,影响着企业的负债结构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的负债能力有多大,不能与别国,甚至是别的行业和企业无条件地类比,而只能是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及融资环境加以判断
二是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企业在举债筹资时,必须考虑合适的举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