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
1961年出生于不丹,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是当今公认最具创造力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在青年时期,便已开始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例如成立佛学中心、资助修行者,以及出版经典书籍,并到世界各地弘法。他也是闻名影坛的获奖导演,亲自编写并执导《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两部脍炙人口的佛教主题电影,即将完成第三部电影《VARA: The Blessing》(暂译为《加持》)。他将电影视为现代的“唐卡”,以电影的虚拟情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是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进而放下我执,迈向觉醒之路。
★《正见:佛陀的证悟》
基于见地,你获得信心
在本书中,他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帮助读者检验自己是否有佛法的正见。文字简单易懂,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如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众生脱离根本困境的智慧。
★《正见:佛陀的证悟(修订版)》
本书自2007年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后,一直畅销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喜爱。在修订版中,加入宗萨钦哲仁波切其他几本著作中的名言,可互为参看。
★《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
不同于旅游观光的心灵朝圣指南
本书对四个佛教圣地的历史意涵和文化环境做了介绍,更重要的,对圣地所代表的生命意义以及我们朝圣所要达到的目的,给出了清晰的说明,字里行间处处是有如明珠一般通透的正见正觉。不仅能够有力校正把朝圣当旅游的心态,而且能够为读者树立起像佛陀一样觉醒和证悟的信心。因此本书与普通的旅游指南或观光札记绝然不同,而是要带领你完成一场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作者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广大的慈悲告诉我们:一条能够超脱轮回、去除所有污染的道路,确实存在。
★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证悟就是认识你的无限性
本书为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精确的综观。澄清了许多佛教误区,比如很多人以为佛教的目标是要消除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本书有助读者提升对生命的信心,也是一部用来印证修行的可靠之书。
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给出一个精确的综观,澄清了许多佛教理解误区。有助读者提升对生命的信心,也是学佛者用来印证修行的可靠之书。
★《人间是剧场》
幽默诙谐又最为上乘的佛法传授
本书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世界各地的讲法合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佛教的诸多重要观念,包括见地、修道、行为之间的关系;禅定的实质和要诀;十二缘起法的发生过程;金刚经的核心内涵;福德的含义和积聚方法;关于临终和中阴的指导,等等。教给我们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在生活中自在自如,懂得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佛法为的不是快乐,而是证悟
在现代人看来,快乐,理应是最为值得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生活舒适,渴望情感上的满足,而且把不快乐当作坏事,千方百计想要逃避它。然而,我们却常常失望地发现,种种抓取快乐的努力,终究是一场徒劳,我们的快乐转瞬即逝,不被确保。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受习气熏染,我们的期待无穷尽,所以恐惧无穷尽,我们的心念不清净,所以烦恼不止息。如果我们不稍稍改变旧习气,不调整对快乐的理解,那么是无法拥有真正的快乐的。
这部前行修持指引,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首部实修指导,通过对每一修持步骤的详细解说,及其背后精义的透彻解读,慈悲地松动我们因僵硬而受苦的心,让它变得柔软而清明。
●佩玛·丘卓
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弟子之一,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甘波修道院院长。在经历过先生外遇、离婚等痛苦的洗礼后,她开始接触佛法,这使她对佛法的体悟和诠释非常生活化,贴近现代人的需求。
自1974年持戒以来,佩玛·丘卓常常在欧洲、澳洲、北美演讲,主持工作室。著有《转逆境为喜悦》《当生命陷落时》《与无常共处》《生命不再等待》《不逃避的智慧》《飞跃》等书。
★《生命不再等待》
平凡如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
寂天菩萨是公元八世纪印度佛教中观应成派最具开创性的思想家,他所著的《入菩萨行》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讲述了菩萨道六波罗蜜的修行次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最后达到般若境界。本书以《入菩萨行》为蓝本,以平易近人的文风和亲身修行体验,与读者分享了如何领受传统经教中的亘古智慧,使身处烦恼人世中的我们,寻找到真正的平静与深沉的喜悦。
★《转逆境为喜悦》
从我们困惑的心中升起的一切皆可成为解脱之道!
作者就现代人普遍经验的恐惧和困境,分享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看清真相,了解无常、苦、无我的基本人生事实,觉察身心变化,做到有勇气面对进而安住当下,让友爱、慈悲、喜悦自然发生。作者在行文中结合自身经历、亲身体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将心理过程的细致剖析和培养勇气、转逆境为喜悦的方法,娓娓道来。
本书是特为一切尚有苦痛的人而作。阅读本书,如同行路有亦师亦友的同道相携相伴,温暖而踏实。
★《与无常共处》
痛苦并非来自无常,而是根植于对无常的恐惧
精选佩玛·丘卓数本著作中最核心、最令人振奋的108篇教诲。这些简明而各自独立的短文,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也是引领人生的智慧,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挑战中培养慈悲心和觉察力。本书并不预设任何既定的佛教思想或方法,极富创造力地帮助读者深入探索友爱、禅定、正念、当下、放下,以及如何面对恐惧和各种痛苦的情绪。
★《当生命陷落时》
“绝望”其实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本书是佩玛·丘卓对弟子的开示记录,所教导的内容包括培养慈悲心、安住于无依无恃的状态、消除二元对立等等。全书共22篇,看起来是一篇篇独立的开示,实际上是一盏盏精神生活的明灯,能照亮心中的晦暗,打开无明的心结,是极具启发性的现代实修经典。
★《飞跃》
2014年即将出版
我们因为受执念所控,才动弹不得
本书围绕藏语词汇“shenpa”展开论述,该词在汉语中被译为“勾摄”,意即陷溺在情绪和念头的控制当中无法解脱。趋乐避苦,抓取安全感而逃避无依无恃的状态,就是轮回的本质。要想摆脱这种反复的无意义的轮回,就要安住于当下,以完全开放的心观察并接纳自己以及周遭一切。一旦我们不再逃避无常、痛苦和恐惧,心就会停止造作,它不再挣扎、不再自欺、不再充满攻击性,而最终会获得轻松和平静。我们也由此能够对己对人都生出无条件的友善和慈悲,拥有无限的喜悦和卓然的勇气。
●阿姜查
阿姜查(Ajahn Chah,1918—1992),近代泰国最著名的法师之一。9岁出家,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1948年在森林中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乌汶省巴蓬森林,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阿姜查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阿玛洛比丘(Amaro Bhikkhu)、甘比罗比丘等。除本书外,其他著作还有《关于这颗心:戒•定•慧》、《无常》、《宁静的森林水池:阿姜查的内观禅修》等。
★ 《证悟:阿姜查的见道历程》
法是用来生活的
本书是阿姜查的资深弟子保罗•布里特所编译的阿姜查的教法开示。在其中,阿姜查教导我们如何活出佛法、以法为身,并为我们铺陈了一条环环相扣的道路:闻法、思法、修法、见法、证法与传法。阿姜查的说法秉承了泰国的森林传统,善用日常生活以及森林云游的经验,进行生动譬喻,使人了解外在自然的法则,正足以令人契入佛法,于不经意间将人导入智慧与解脱。
★ 《无常》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是唯一肯定的事
阿姜查以非常简单与朴实的风格,谈论内观诸法的三个特征——无常、苦与无我,并且提出有力的对治法,让我们可以克服对“改变”的恐惧,包括放下执著、活在当下与从事禅修。阿姜查的教法是以无常为基础,作为修习正念的初始焦点。它是打开大门的钥匙,使人得以进入正法,带领心看见经验的其他面向。当心开始了解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时,贪爱与执取的问题便开始消散与瓦解。
★ 《关于这颗心》
平静祥和的心是人类成就的真实表征
阿姜查不断地重复强调: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静与喜悦。
●杰克·康菲尔德
生长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科学及知性家庭。1963年就读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开始学佛。1967年毕业后,即前往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印度教上师。1972年回到美国,还俗。1976年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身兼佛学老师和心理治疗师。曾与约瑟夫•戈德斯坦(Joseph Goldstein)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合作建立“内观禅修社”,并经常在美国、加拿大和世界各地举办密集禅修,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教师之一。著有《狂喜之后》《踏上心灵幽径》《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等书。
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在阿姜查的指导下修行并出家成为上部座佛教的一名僧人。作为阿姜查最早的西方弟子之一,他过了七年的僧侣生活。研究和修行让他精通泰语和老挝语。他也广泛研修过禅宗和金刚乘,曾被考本大师授予禅宗讲师资质。
★《宁静的森林水池:阿姜查的内观禅修》
真正的爱是智慧
阿姜查用许多年的时间在一个森林寺院巴蓬寺做行禅和坐禅,实践一种简朴而有节制的佛教修行叫做“每日正念”(dhudanga)。《宁静的森林水池》反映了泰国的森林僧人宁静、精深而喜悦的修行生活。在两位曾经出家为僧的西方人编著下,阿姜查的谦卑言辞唤醒了我们探询、惊叹、领悟以及内心宁静的潜在精神。
★ 《踏上心灵的幽径》
西方最受欢迎的禅修大师关于灵性修行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结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典范之作。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堪称将东方智慧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翘楚,他结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经验,纠正了人们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修行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难,或是为了寻求超凡的体验;指出灵性修行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 《狂喜之后》
踏上内心的探索之旅
修行与世俗生活如何统一,是本书要告诉你的答案。本书援引大量进入修行这一过程人们的实例,指出修行之路并非一条光明大道,开悟也并非持续稳定的状态,并且因人而异。更重要的是,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或寺庙中的僧人;需要面对许多令人不悦的琐事,才是我们凡夫俗子生活的真实状态。因此,在恐惧、愤怒、爱欲等这些苦痛中修行,才是你灵修的最佳处所;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才是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吉噶·康楚仁波切
吉噶·康楚仁波切(Dzigar Kongtrul Rinpoche):1964年出生于印度北部一个藏族家庭,九岁时被认证为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活佛转世,接受了完整而严格的藏传佛教训练,并获得顶果钦哲法王亲自传授龙钦心髓。1989年与家人赴美定居,1990年起在科罗拉多州的那洛巴学院担任佛教哲学教授五年,后来在该州又成立龙钦吉美禅定林。目前,仁波切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所禅修中心带领弟子闭关修行,余下时间则在世界各地弘法,以开示简洁优美、清新幽默而深具影响力。
★《无我的智慧》
只有心超越了,我们才能从所有的困境中解脱
愿望和实际之间的冲突,为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放下自我重要感,穿越幻相,以看到真正的自己,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而这正是我们修行的道路。本书二十一章的内容,是吉噶·康楚仁波切针对学生修行中所遇到问题的解答,作者认为,所有的修行,都要从自我省思开始;而自我省思的练习重点,就是清晰地去体验事情本身,不要想改变或控制而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一旦我们能看穿现象的流动本质,让妄念之心自然来去,我们就可以像看电影般地看待自己的生命,放松心情,欣赏演出。
●丹津·葩默
丹津·葩默(Ani Tenzin Palmo):西方著名比丘尼、女瑜伽士,19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20岁时到印度旅行并遇到她的上师,1964年成为西方第一批比丘尼。1976~1988年间,作者曾在喜马拉雅山的洞穴中闭关修行12年,后来英国知名记者维琪·麦肯基为其撰写《雪洞》一书,使她的事迹广为人知。自1992年起,丹津·葩默应世界各地邀请巡回演讲,并为兴建比丘尼院和成立女性国际闭关中心募捐。
★ 《心湖上的倒影》
厘清生活禅修困惑分享雪山闭关体验
本书是丹津·葩默的经典演讲合集。作者基于多年修行体悟,为读者阐释在禅修中应对止观、觉知与心性抱持的正确知见,厘清了佛教系统中上师、金刚乘与观想的意义;并善于运用生动的譬喻和清澈的洞见,打破许多人对于禅修和佛教的错误观念以及对生活的迷思,让人们时刻保持觉知,以清明的心活在当下。此外,针对女性在佛教中的角色与定位,本书也以专文讨论,并期待引起人们的正视。作者话语朴实自然,静如深潭,活如流水,仅仅阅读,就感受到她的安详美好。
●梦参
梦参老和尚,生于1915年,黑龙江省开通县人。1931年于北京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出家,法名为“觉醒”,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做梦的因缘出家,给自己取名为“梦参”。出家后,先到虚云老和尚创办的福建鼓山佛学院,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之后又到青岛湛山寺向倓虚老法师学习天台四教。1937年,奉倓老命赴厦门迎请弘一大师到湛山寺,随侍弘老半年,深受弘一大师身教的启发。1940年起赴西藏于色拉寺依止夏巴仁波切、赤江仁波切学习西藏黄教修法次第,长达十年之久。1982年起任教于北京中国佛学院。1984年被妙湛、圆拙两位法师请到厦门南普陀寺,恢复闽南佛学院,并任教务长。1988年起,应弟子邀请,数度至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弘法,讲述的经论以华严经、地藏经、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为主,在众多弟子中具有极高的声望。
★《发心》
本书为九十高龄的梦参老和尚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于北京、台北、香港和五台山四地所作开示的记录,开示的内容分别为“浅谈发菩提心”“谈修行”“念佛法门修学次第”等。面对对修行存有各种疑问的修学者,梦老一再强调发心的重要。对佛法是否有信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是否信佛,而是是否相信自己的心与佛无二无别,是否相信自己可以成佛。因此,梦老的开示,对广大的佛学子坚定对佛法的信心,能产生极大的力量。
★《修行》
修行的起点就是学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简单单,是一条非常容易踏入的道路。因此,梦参老和尚开示的内容,选择出最基本的修行次第,包括“学三皈依”“皈依的缘由”“生起决定的信心”“观心”“修解脱道”及“发菩提心”等,指导我们如何踏上修行之路。本书内容简易,是我们修行上最佳的导引手册。
★《梦参禅学系列(全三册)》
本书为梦老禅学系列《修行》《随缘》《禅•简单启示》的合集。在《修行》中,梦老从藏传、北传的佛教传统中,选择出最基本的修行次第,指导我们如何踏上修行之路。《随缘》从日常生活出发,结合梦老自己丰富的生命经验,阐述了如何在生活中修行、观照、舍离,最后证入解脱的境界。《禅•简单启示》是梦参老和尚首次说明他修学禅宗的心得报告。,还收录了梦老亲近倓虚老法师、慈舟老法师、弘一老法师、虚云老和尚的心得与经验。
●艾兹拉.贝达
艾兹拉·贝达(Ezra Bayda):平常心禅学派禅师,1998年正式成为夏绿蒂·净香·贝克的法脉传人。他修习禅定长达三十多年,目前在美国加州圣迭戈的禅修中心任教、写作及生活。
艾兹拉·贝达更换过三种行业——教师、电脑程序设计师和木匠,患过免疫系统失衡的疾病和前列腺癌,并从事过临终关怀工作。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诚恳而精确的实修态度,使得他的教诲每每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明晰。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是对“至道无痕”的生动体悟
在本书中,资深禅师艾兹拉·贝达借由个人往事,指出人们是如何在逃避真实生活;而唯有“活在实修生活里”,才能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开放本觉和与生俱来的慈悲心,真实地“活着”。他认为修行无法被化约成一种理论或公式,最重要的是安住于当下,活出禅的身心体悟。
●艾雅·凯玛
艾雅·凯玛(Ayya Khema):西方第一代女性导师,对佛教与女性主义的融合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1960到1964年间开始学习禅坐。1979年,在斯里兰卡由那拉达大长老授戒为比丘尼,并在科伦坡成立国际佛教徒妇女中心。1989年,于德国创立了“佛陀之家”并担任精神导师。艾雅·凯玛写过二十多本有关禅坐和佛教教理的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 《禅与自在解脱》
用心照料我们内心的家
本书是为了想要遵循修行之道,以寻求生命的喜悦与满足的人而写的。艾雅·凯玛从禅坐的重要性与方法入手,指出禅修具有净化心灵的功用,包括消除烦乱的念头,让心灵专一而不散乱,以及产生静谧的心灵力量。而其方法尤其注意对呼吸和念头的察觉。当我们的知觉不再受制于情绪反应,而安住于慈悲心之中,就能获得心灵的解脱。以禅修来趣入佛法,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亲切的经验将佛法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本书的特色。
★ 《心的依止》
和三宝谈一场永远不会失恋的恋爱
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即将涅槃之际,教导了最后的教法,这教法就记载在《大般涅槃经》这部目前保留于巴利文的经典中。在四十五年的说法中,佛陀教导了所有趋向解脱的方法。而在晚年,佛陀则告诫他的弟子们,要把他所教导的法运用在实际的修行中。本书二十四讲的说法内容,就是以《大般涅槃经》为精神,“以法为我们的洲岛和依止处”,借着依止佛法,我们可以抛弃自我的牵绊,作为他人心灵的船锚。
● 夏绿蒂·净香·贝克
夏绿蒂·净香·贝克(Charlotte Joko Beck):美国“平常心禅”创始人,《平常禅》作者艾兹拉·贝达的老师。她是四个孩子的母亲,曾做过老师、秘书和大学行政助理。20世纪60年代依止安谷白云及中川宗渊两位日本禅师习禅,1983年正式成为前角博雄的第三代传人,并开始担任洛杉矶禅修中心的住持。目前任教于美国圣迭戈禅学中心
★《生活在禅中》
真正意义上的禅修,不是为了生活变得更好,而是接受它可能变得更糟
在本书中,净香·贝克传达了“平常心禅”的修行主旨:不求特殊的开悟境界,不企图达成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只是如实过自己的生活,维持感官的开放度,留意身心的反应及变化,进而领会苦的真谛,发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慈爱与悲心。
★ 《爱情与工作的每日禅》
在一个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身体、心理、知觉和念头的真正面貌,再没有其他方法比一个关系更能让我们识破自己陷在哪儿、执著于什么了。
在这本书中,净香•贝克向我们传达了禅修的真正目的,不是打坐时候的体验,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个当下、每一个关系中,留意自己身心的反应及变化,逐渐增强对身体的觉知,以此对治我们的习性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工作与爱情中,达到圆满、如意的境界。
●冯学成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禅说庄子(一)齐物论》
作者从佛家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庄子》的核心篇章《齐物论》。《庄子》里的寓言很多,议论也很多,但是全面系统地来谈“天地人心”,来谈大道的,首先就是《齐物论》。它不仅仅是《庄子》三十三篇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解开整个道家思想的钥匙。
“
★《禅说庄子(二)(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
作者从佛家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庄子》中的《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三篇,佛教、道家、儒家相互印证。不论是庄子、道家还是禅宗,都强调弃圣绝知,或者是不立文字。在这一点上,应该是它们所共有的大原则。本书通过绝妙的解读,让你体会到这里面存在的妙趣。
★《禅说庄子(三)大宗师》
《大宗师》一开篇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高明的境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我们处事立身,关键是在认识到“天之所为”的情况下,如何去尽我们的“人之所为”。全书围绕“大道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大宗师》的核心主题,阐释了道家哲学的精髓,并为读者开启了入道与修道的门径。作者自在出入于佛道之间,以禅宗公案参解庄子寓言,别开生面,深得道家与禅宗三昧。
★《禅说庄子(四)知北游》
《知北游》是《庄子》中一篇很特别的文章。它对顶级修为的“理”和“行”两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模拟和演示,这对全面领会庄子的整体学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知北游》中的这些寓言,可以看作是唐宋禅宗若干精彩公案的另一源头。许多禅师在演禅斗机中,都自觉不自觉地与《知北游》遥相呼应,甚至可以看作是《知北游》的禅宗版。当然,这只有熟悉禅宗、领略个中三眛的人才能心领神会。
★《云门宗史话》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云门宗宗风陡峻,以简洁明快、不可拟议的手法破除参禅者的执著,返观自心。云门宗既不像临济那样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样丁宁绵密,而是以激烈言辞,指人迷津,剿绝情识妄想。冯学成居士编写的这部《史话》,将云门纲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细细品味,自然得入堂奥。
★《信心铭》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是什么?信心就是信那个不可得的东西。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是禅宗的不传之旨,是关于心地功夫和心地法门的开示。在本书中,冯学成居士以通俗浅易的语言对《信心铭》全文做了翔实的讲解和阐发,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禅宗的心地法门和修持心要,尤有助于禅修之人明白思维语言与真如佛性的关系,越过理障和所知障,将知见转为实修。
★《心的世界:佛学·心理学·禅》
佛学是完全彻底的心性之学,不仅讲心性之理,而且讲心性之用,特别注重对自身心性的改造并直接趋向于涅槃大道。若论撮大要、奋精神,明心见性、速成菩提的法门,则首推禅宗。本书讲述心性之理,主要是运用佛学来解释人的多层次的精神和心理现象,乃至生命现象。讲述心性之用,则介绍了禅宗各家机锋、棒喝、参话头等种种作略和手段,令你于一念相应中体会什么叫顿悟成佛。
●纳塔莉·戈德堡
纳塔莉·戈德堡,优秀诗人和散文作家。大学时迷恋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嬉皮风潮时开餐厅,在做菜和阅读间,突然体会到写作可以从生活出发,从此投入文字创作的世界,并于1974年开始静坐、修禅,持续至今。她经常在全美巡回教授写作课程,教过嬉皮、修女、喇嘛、男同志、大学生等各种学生,并曾担任明尼苏达州的校际诗人。她认为,写作跟修行一样,都要学习相信自己的心,珍惜并洞察生命经验的种种精髓,以专注、自我纪律、活泼创意和开放的态度,让心中回旋的歌,从笔端流泻而出。多年来,纳塔莉·戈德堡力行简朴环保的生活,屋舍用回收的啤酒罐再制为建材,并运用太阳能系统,每日晨起打坐、创作不懈。
★《再活一次》
本书是纳塔莉多年创作与教学经验的总结,适合所有想写作的、想写出更好作品的人看。作者教你相信自己,善待自己,开放心灵,试着描写自己的喜、乐、悲伤、痛苦、迷恋,放任想象力去尝试任何一种可能,从而让写作与人生都散发出热情。一个对写作与生活感到无力、挫败的入,也可以运用书中的方法和建议,用写作来修行,帮助自己洞察生活,使自己心神清澄。
●陈念萱
陈念萱 (Alice N.H. Chen),1958年生于台湾,自由撰稿人及专栏作家,现在内地《悦己》、《凤凰卫视周刊》、《InnerLight心探索》等杂志上开设电影、文化观察、塔罗等专栏。1987年首度到喜马拉雅山区旅行游学,并曾进出不丹12次,印度、尼泊尔无数次。特殊的生活与旅行经历,让她体认生命有如一场奇遇与冒险组合而成的自我探险之旅,不论平坦、崎岖,都让人欢喜赞叹。著有文学、旅行、宗教、电影、塔罗等方面的作品十多部,译有《河经》与《毗湿奴之死》等作品。
★《不丹的旅行者与魔术师》
本书是一部旅行不丹的文化随笔集。作者陈念萱曾12次进出和旅居不丹,和不丹结下不解之缘,并曾见证电影《旅行者与魔术师》在不丹的拍摄。在第一部分,不仅记录了不丹美丽纯净的自然风物与人情风俗,而且感性又深刻地传达了对不丹独特的灵性气质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铺叙电影《旅行者与魔术师》的剧情大纲及拍摄内幕,并诠释了导演宗萨钦哲仁波切对不丹文化与佛法精髓的艺术表达。
●萧民元
萧民元,生于1938年,四川重庆市人,为抗日名将萧毅肃将军第三子,1949年迁居台湾。大学毕业后,决定在台自行创业,为时数年,终于在1971年创立华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一度鼎盛,曾赴香港及泰国设厂。1991年,领悟到人生不能无止境地在商场上发展,人生应当还有其他意义才对,于是将部分股份分给长期为公司尽心尽力的员工,由他们代为运作,移居美国,便于重新出发。而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和幸福的“文化”工作,就成了他的目标,先后撰写《佛性的开展》、《论语辨惑》与《老子重编》。
★《老子重编》
《老子》一书堪称我国古代文化瑰宝。然而具有八十一章的流通古版《老子》,虽然几乎句句精彩,但音节文义却多错杂;因此作者以为,《老子》一书,必定发生过类似编绳断裂,竹简散落的劫运。此外,作者还发现可能是后人有意无意加进去的内容。有鉴于此,作者根据自己对老子的理解,另外参考了帛书《老子》、竹简《老子》、几种不同的流通古版《老子》与数十篇有关老子的论文,撰写了本书,目的在于“还《老子》思想本来面貌”。
★《佛性的开展》
佛法在中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传承,到目前似乎已经出现了某些不很平衡的现象,例如“空谈”多于“实修”;“法义”未能与“现代知识”做良性的融合和互动等,而这些不平衡都关系到“慧命的延续与法义的宣扬”。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愈体会到世间似乎只有“佛法”能够真正揭露生命的秘奥,评估其价值和提出解决之道。为此从浩若瀚海的佛法中,选择了十二因缘法为骨干,把所知、所理解的佛法加以阐发。其目的是想对有志向佛的人提供一些“不同的参考”。
★《论语辩惑》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两千五百年来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论语》在一代一代学人辗转传抄的过程中,每每有抄错的字句,或竹简穿错了顺序的情况。又不免有文人自作主张,将自己的话添加进去。唯有探究才会离真相愈来愈近。为了探究这本文化宝典《论语》的真意与价值,正是萧民元先生撰写本书的意义所在。
●满亚法师
满亚法师,美国得克萨斯州理工大学资讯管理硕士。1988年依止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于美国西来寺出家、受戒。历任西来寺社交组长、美国洛山矶佛光会秘书长、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佛光山监寺、马来西亚佛光山主持、南非南华寺主持。目前云游参学中。
★《接触》
我们不是孤单一人与世隔绝地生活着,我们在和外界的沟通中自然会产生快乐与痛苦。许多人发现他们与外界的沟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烦恼。许多人不断地为此寻找答案,期望能生活得更平静、更有价值。作为一个女性,满亚法师致力于帮助普罗大众正面理解人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在种种关系中,通过细心体察我们对于外界的不同反应、成见并不断回顾过去,来认知生活,学习如何在以后生活得更充实。
————————————
亲爱的书友们,小编最近开始整理我们立品的书目,以便大家更方便的查询我们的图书。以上是最近整理的一个类别,会逐步加上图片,并陆续会增加其他类别的图书。如果亲们还有些什么好的建议,希望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中看到哪些内容,可直接回复我哦:)
立品十年,感恩有你!2014更多好书,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