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Siddhartha),在港台译为《流浪者之歌》或《悉达求道记》,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悉达多》内容简介
聪明的悉达多是德学俱优的婆罗门之子,是父母引以为荣的儿子。流浪之前,悉达多是一个优秀却不快乐的人,他常质疑现世的一切,质疑父亲,也质疑神。有一天,他决定离开家园,寻找生命的答案。但父亲不答应。悉达多坚定的站在黑暗里,双臂横盘胸前,一动也不动。他的父亲心中则充满愤怒、忧虑、恐惧与悲哀。三、四个钟头过去了,悉达多的膝盖开始颤抖,但眼睛却依旧望向远方。 最后,父亲因为“爱”,决定“放手”。父亲说:“去吧!如果你找到幸福,救回来把幸福的秘诀告诉我。如果你找到的是幻灭,你也回来,让我们再一起去向神献计”。于是,悉达多展开流浪的旅程,他先入山苦修,学习“空掉一切”,发现这种静坐冥想只是逃避自我,暂时缓和痛苦,于是他又踏上追寻之路。他也曾过着纸醉金迷的靡烂生活,一朝觉醒,毅然离开。后来他荡进森林,在河边遇到摆渡人。几年后,和自己的儿子相遇,一个父亲的慈爱自然流露,儿子却不领情……一连串的经历,让他更慈悲。“悉达多流浪出走后,经历人世间的种种 ____他在人世中还有种种的孽业要一一偿还……但他最终还是走向一条生死并流的永恒之流。他观河、听水,他从一生摆渡的舟子身上学到简朴、勤劳、良善,也只是回来平凡安分做人而已。”
悉达多的朋友都爱他那种澄明的智慧,热切的思想,坚强的意志,卓越的才能。他绝不会是一个平庸的婆罗门,一个懒散的祭司,一个徒然自负其实一文不值的演说家,更不会在大批羊群中做一只温驯的笨羊。他讨每个人欢喜,并使每个人感到欢喜和幸运。 然而,悉达多本人却不快乐:他的知性仍未得到满足,他的灵魂仍未得到安逸,他的心情仍未得到平静。对于这世间,他仍有种种疑惑。
经文写着:“你的心灵就是这整个世界。”
悉达多入山苦修,冷眼看待人世,眼前的买卖、悲泣、挑逗和安慰都在哄骗,都是幻影,都将坏朽。世间无常,人生是苦。
悉达多的第一个目标:空。他透过静坐和默想来达到“空”的境界。最后发现:这只是逃避自我,在修练和观想中所得的,只是短暂的喘息,距离智慧、解脱,仍然遥远。又体会到:学识的最大敌人,莫过于知识分子,达到道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知解学问。
一个人只有在征服了自我之后才能那样从容,那样庄严,那样高贵,那样节制,那样坦荡,那样纯朴而又神秘莫测。
这个世上,占我思绪最多的就是这个自我;然而,我知得最少的却是与我自己相关的一切 。 因为:我害怕我自己,我一直在逃避自己。于是,悉达多不再研读佛经,也不再修习苦行禁欲,而是向自己学习,做自己的门生,追求自己的秘密。他不属于任何阶层,不能在那个组织里寻求庇护,分享他们的生活和语言,在周围的世界融化之际,他像苍天的一颗孤星遗世独立,他必须带着冰冷的绝望,离开家园和父亲。
学习如何思索、等待是重要的。
要先付出而后才能得到乐趣 。情侣必须互相欣赏,要有征服和被征服的意愿,才不致有厌倦或落寞、虐待或被虐待的可怖感觉出现。
我的朋友,不要责备。责备是成就不了什么事的 。 不要因责备而损害你自己。
悉达多过着俗世的生活,品尝财富、情欲以及权势的滋味,却未完全投入其中。在欢愉的夜晚之后,次日早晨浑身感到迟钝又厌倦。之后,他怀着憎恶,离开这种虚浮、贫乏的生活。
悉达多看着河水,想起自己的生活:我得经历那么多的蠢事,那么多的邪恶,那么多的谬误、憎恶、幻灭以及痛苦,才能复归童真而更生。这条路并没有走错。我得经历绝望,我得沉入心灵的最大深处,生起自杀的念头,才能体验慈悲的精神,才能复闻“唵”字的妙义。我得沉沦,才能复活。
悉达多体会到:太多的知识妨害了他的真智。他曾妄自尊大,一直认为自己聪明绝顶,总是以为比别人领先一步,总是以为自己是个饱学的智者,总是以为自己是个卓越的祭司或圣人,而不知这正是他的障碍。任何导师都没法使他得救,他必须进入世间,随俗浮沉,纵身权势、女人,以及金钱。他要做一名商人、赌徒、醉鬼,经历可怖的岁月,忍受令他憎恨的恶心,接受空虚的生活教训,直到他抵达痛苦绝望的顶点,一个新的悉达多才会醒来。
这位摆渡人最大的美德,就是聆听别人说话 。纵使他一声不吭,说话的人也会感到他在安静地等待着,句句都听得明明白白,一个字也不会听漏。 他既不夸奖,亦不贬责,更不急切难耐地等待什么 ―― 只是安静耐心地听着。
悉达与摆渡人在一起,从这条河流学到很多东西,他学会如何聆听,如何平心静气地谛听,如何心胸敞开地谛听,既不烦倦,亦不希求什么;既不批评,亦不乱提意见。
悉达多在渡口遇见渴慕乐母子,渴慕乐不久人世,将儿子交给悉达多就病逝了。悉达多体谅孩子刚失去母亲的心情,尽量不去干扰他,因为他尊重他的哀伤。
悉达多因为拥有儿子而自觉幸福。但是,这个被宠坏的十一岁小孩,已经习惯吃美食,睡惯柔软的床铺,无法一下适应穷苦而陌生的环境,因此悉达多不去逼他,他总是将最好的食物留下来给他吃,希望以友谊和耐心感化他的固执。但是,孩子变本加厉,更傲慢无礼,蔑视长辈,不肯工作,又偷窃,带给悉达多痛苦烦恼,而没有快乐和宁静。但悉达多宁可爱儿子而忍受痛苦和烦恼,也不愿为了快乐和逍遥而与儿子分离。他对孩子百依百顺,不处罚,也不命令,他认为:柔能克刚,爱心胜于武力。但是,不愿处罚犯错的孩子,难道不是一种错误吗?父亲的善良、慈悲,并无法赢得孩子的心。父亲以微笑回报孩子的粗鲁,以友谊回报他得侮辱,以和善回报他得侮辱,更使孩子认为那是老狐狸的奸险,可恨至极。孩子宁愿父亲恐吓他、虐待他,也不要接受这样善良的温情。孩子不愿意接受父亲用真诚和善良来处罚他,于是愤而离开;让悉达多感到某种东西在他心中死亡,他再也没有幸福,没有目标可以追求了。这个伤痛让悉达多变得和以前不同了:既不再那么精明,也不再那么自负,因而显得较为温暖,较为好奇,更富有同情心了。在他眼中,凡夫俗子的虚荣、欲望和琐碎,以不再像以前那么荒谬可笑了。看到慈母盲目地疼爱子女,慈父盲目地以独子为傲,少女盲目地追求时髦和男人的爱慕,也不再那么微不足道了。因为人们就是为了这些而活。这些人之所以值得敬爱和敬佩,就是他们具有如此盲目的忠诚,如此盲目的力量和韧性。
悉达多在河边谛听,见到荡漾的河里有许多图样:他看到他的父亲孤伶伶地为了爱子而伤悲,他看到自己也在孤单地系念那逃走的孩子,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形单影只地在人生之欲的火焰道上焦急地奔驰着。每一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每一个人都被他自己的目标牵着鼻子走,每一个人都痛苦不已。这河水的声音充满着苦恼,它在唱着渴欲与悲哀之歌,在不断地向它的目标流去。
专心谛听后,离人的悲泣声,智者的欢笑声,愤怒者的吼叫声,以及垂死人的呻吟声 ―― 所有这些,皆彼此隶属,难解难分。他们以千种不同的方式互相交织、连锁、纠缠在一起。所有的烦恼与欢乐,善良与邪恶,就是这个世界,就是万法之流,就是生命的乐章。打从这一刻起,悉达多不再对抗命运,脸上放出宁静智慧之光,成为一个不再有矛盾昱望冲突的人,满怀慈悲怜悯之情,让自己委身大化之流,而归于万法之一。
求道的意思是追求自在解脱、无拘无束,随缘赴感而不强立固定目标。但是,求道者很可能只看到追求的东西,反而对很多东西事而不见,不能发现任何东西。
真智是无法言宣的。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不然。
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圣人或完全的罪人。
一切无有不善 ―― 生固善,死亦善;圣固善,凡亦善;智固善,愚亦善 ――一切平等,无有高下。
爱是世间最重要的东西。以爱心、钦慕以及尊重来看这个世界和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