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离人文学科还有多远? ———文学研究专业化症候诊断

文学学术危机与问题的提出 今天,文学研究已不如20世纪80年代那样令人神往,它在遭遇到市场经济、文化研究、流行文化等的冲击以后,是否还保持着旺盛的人文精神,实在令人担忧


大体而言,文学研究有两大问题始 终存在,一是“如何做文学研究”,二是“为何做文学研究”


如果说“如何做文学研究”是个问题,那么“为何做文学研究”可能就不值一问,然而这一不值一问的问题正昭示着中国文学学术的真正危机


“如何”意味着文学研究已经摆在那儿了,你只要把它做下去就行,与主体无关,而“为何”则 意味着文学研究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文学研究者面临怎样的生存境况 ,与主体密切相关


 可以说,与“如何”这一操作性的问题不同 ,“为何”是一个自我反思性的问题,然而当下文学研究对这一问题 还未予以足够重视,而这一问题我们将其定义为“文学学术离人文学科还有多远”? 文学学术并不等于文学研究本身,而是涵纳了文学研究的活动本身、精神旨趣、理论方法、学术成就等方面


从性质上说,文学学术属于人文学科,是对人类价值观或人类存在价值的研究


 人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文修养,诸如音乐、艺术、科学等,是对感性、理性的综合训练,不局限于传统人文学科;二是人文学科,包括 历史学、文 学、哲 学、语 言 学 等,是 对人类(无论是群体性的还是个体性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现象的研究,属于精神维度


文学学术有两点决定了它是人文学科:一 是从研究对象而言,文学学术研究的是符号化、精神化的文学活动 ;二 是从研究方法而言,文学学术使用更多的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方法侧重于体验、理解、解释等


但是, 当前文学研究却离人文学科越来越远 ,从当前中国文学研究的状况就可略知一二


当前 中国文学研究遭遇科学主义、技术拜物教、文化研究等的强烈冲击,文学终结、文艺学反思与越界、文学理论学科危机等问题频繁出现


对这些问题,文学研究者各显身手,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案

 粗略考察,所提出的方案多是扩大文学研究 的范围 (也即研究新现象),使用新的方法、新的理论等等,大 体多属于知识论、方法论,而几乎很少涉及主体与体制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追问一下,当前文学研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难道仅仅是“如何做”的知识论、方法论 问题,抑 或还有着“为何做”的 生存论、价值论问题?其实,文学存在 论危机表现为文学活动本身 (对象)出问题和文学研究者(主体)出问题两个方面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文学终结在文学创作界从 来都不是什么问题 ,尽 管也面临 着其他艺术和文化的冲击 ,但其 形式是无以替代的


从第二个方面说,文学研究者为什么总是有这种危机意识,好像文学衰落了、不存在了,自己就缺乏研究保障 、缺乏 生活保障似的 ,于是不断地追求 创新,但是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学研究 ,其终极目标就是所谓的创新吗 ? 在我们看来,文学学术归根到底是增进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人的理解


 就增进对文学的理解而言,就是探究什么是文学(本体论),文学是如何存在 的(存在论),是如何发挥它的 功能和意义的(价值论)


就增进对 文化的理解而言,便是探究在历史与现实时空中,作为文化的文学对某一民族、某一时代有着怎样的意义,有着怎样的价值(诸 如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文化精神 )


就增进对人的理解而言,就是探究在文学世界中 ,人得到怎样的表现,人应该如何(人文精神)


这里的人不仅指作为群体的人性、民族性,还指作为个体的个性,也指作为文学学术活动主体的我们自己,即作为一名人文学者,在文学学术界,你的学术活动是否表现了对文学的深度认同,是否体验到人文学术的思想淬炼与精神自由 ,是否体会到学术研究的成就感、尊严感、使命感? 如果我们没有体会到,我们又如何认同文学学术 ,又如何以人文的态度进行文学研究 ? 学院体制与职业精神:我们如何理解今天的文学研究 今日文学研究有两个维度 ,一是 学院体制,这是安顿我们的身,就是工资、待遇、地位等等;二是职业精神,这是安顿我们的心 ,就是立场、精神、个性、创造性、想象力等等


学院体制大体有四个要素,一是经济要素,就是经济基础;二是行政要素,由教研室学院(系) 大学教育厅教育部等构成;三是主体要素,就是专业身份,由此衍生出各级各类的专家 ,如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等;四 是知识要素,就是学科,由此衍生出各级各类学科,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


专业(profession)是 文学研究的生存方式 ,体 现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在纯粹的科研机构主要体现为研究者方面)


学科与专业不同,学科是知识体系,而专业不是就知识而言,而是就人本身而言


学科是知识存在,而专业是本体存在

专业化 (professionalization)是 一个包 含专门化、合 法化、神圣化运动的过程


 学术专业化的真正目标是以学术为 “业”(职 业,Beruf,call- ing)的学者的出现,他们“身份神圣、学术自由、组织自治、行为自律”


身份神圣意味着这项事业受人尊敬;学术自由意味着学术无禁区,是百家争鸣;组织自治意味着学术组织不受任何经济、政治等外在利益的驱动;行为自律意味着任何一个从业者都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感,因此学术腐败也将根本杜绝


可以说,真正的专业化是一个涉及自我、价值的问题,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研究的专业问题并不比文学研究自身的问题更容易觉察,它是极为复杂的学术文化学、社会学现象,也是文学身份研究的重要关注对象


专业是学院体制的要素,反过来,学 院体制是专业化的保障,于是专业化的不成熟、不完善以及专业化之路上的障碍也必然反映在体制上,诸如专家教授没有地位或地位不如公务员,不如后勤管理人员;学术研究不自由,很多领域不能研究,或者被人为划分为重点领域、一般领域等;行政干预过多,学术管理得 不到落实;从业人员 自律,出现学术腐败、道德滑坡等现象


这一点在学 院体制中如果不是司空见惯的话,就可能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但是,那种一味贬低无视体制的做法是草率的 ,脱离学院体制,今日的文学学术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一种非学院体制的学术(民间学术)固 然存在,但很艰难,也很可贵


 今天的文学研究者都毫无例外地存在于现存专业体制之中 ,只不过他们有的是体制的适应者,有的是体制的完善者,有的是体制的超越者而已


从主体上说,专业化的最高目标就是“职业”

任何一项职业,都要求其从业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该项事业中


文学研究者将文学研究视为自己终身为之奉献的事业 ,能够从这项事业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研究者将文学遗产的继承、新知识的开创、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视为该项职业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高境界


对群体而言,文学研究是一种专业,这是群体的事业;对个体而言,文学研究意味着对职业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体现着个体的精神价值


这就是学院体制的精神维度,也即“职业精神”
文学专业研究的职业精神关乎身份问题

身份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而身份又并非唯一,即便是大学中的教师,至少包括三重身份——教师、人文知识分子、本国思想文化的代言人


职业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某种最高价值的“化身”
这就是职业所承载的精神与目的,同我们的身份、价值密不可分
简言之,职业是一种精 神召唤与使命担当

学术职业精神就是 “以学术为业的精神”,没有这个“业”,学术精神也就难以落实


遗憾的是,在现今的文学研究中,身份问题似乎一再付诸阙 如,人们讨论的多是学术精神(包括人文精神),而从职业精神(身份意识)角度考察的则少之又少,似乎职业仅仅是一个关乎生存的技术工具,不值得赋予如此深刻的精神内容


在当前对学术的构想中,职业精神似乎若有若无 ,以至于学术精神的讨论一再繁荣但往往没有成果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强烈“以学术为志向”的意识的职业学者,我们如何谈论学术精神,学术精神又该落实在哪里? 文学研究者自身身份意识的有无、高下,深刻决定着文学研究的质量和风貌,但是,当 代中国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 ,身份的焦虑弥漫在文学研究界 :在经费、项目、职称、利益、待遇、名誉、权力、地位面前,有的人模糊了自己的视线,不知道自身的安身立命之基在哪里;在知识化、体制化、资本化的漩涡中,有些人难以抵挡而无法自拔,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该是什么


 现有学术体系 更倾向于将学者改造成或武装成标准化乃至熟练化的“知识生产者”或“知识工人”,只有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产品才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利益 ,而不合格乃至合格的则被淘汰,被认为是没有学术资质,哪怕你有惊天的学问、圣人的精神


做一个标准化或熟练化的知识生产者并不难,因为熟能生巧;但也很痛苦,因为它不是人的本性,而标准和熟练并非学术的要旨


在这种境况中,今日文学研究的大繁荣就大可追问了

 数以万计的标准化、熟练化的项目(课题)申 请书、论文、专著,果真都是如司马迁那样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或者韩愈那样“不平则鸣 ”的 吗?学术追求专业化并不错,但种种专业化困境却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


今天的学术专业化在其进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偏离、远离职业本性的若干专业化“症候”,严重制约了文学研究的正常发展 ,也遮蔽和侵蚀着文学专业的职业精神


对此,文学研究者不可不察

(原题为《文学学术离人文学科还有多远?——文学研究专业化症候及其问题》,刊载于《文史哲》2013年第6期,作者时胜勋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