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下午,”第四次汉学家文学翻译研讨会”在长春闭幕,这俩天,文学大咖们和汉学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有哪些精彩发言,让我们一起看看
以下内容由 《文化吉林》 特派报道小组 为您整理报道 观点一:作者与译者 铁凝 随着整个社会的高度运转,随着物联网和自媒体在生活中的大规模扩散,中国人的生活形态、风俗习惯等,自我认知乃至交往和表达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语言层面显得尤为直接,尤为明显,时空的加速带动的语言的分流、但是、分化和旁观,深处汉语的创作的作家,大都晕眩,也都大大增加翻译的难度,面对语言的难局,一方面需要我们从学理上加以辨切,另一方面我认为也许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那些声调、节奏、表情得以升华到生活中去,只有充分的领悟到生活,丰富和宽广,我们才会有可能,穿透汹涌的语言的浪涛,提炼来自水面之下的情感和精神的震动! 莫言 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是被限制的创造,但天才在限制中依然可以创新,庸才即使不被限制,写出了的或译出来的依然是平庸之作
莉娅娜(墨西哥翻译家) 优秀的译作就是能够延续原作的魅力和强大生命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并且使读者产生了了解对方文学与文化的欲望
李敬泽(文学评论家) 就文学上来讲,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任何一个翻译家都急需与作家,与要抵达那个语境进行一场痛快的商谈,在这种商谈中达到一种妥协,达到一种共振
克拉拉(匈牙利翻译家) 翻译要在无法完美中追求最大的完美
贾平凹 在翻译中国当代作品时,选择者的目光既要看到作品中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更要看到在这种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阿来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翻译,都是有关于不同文化不同种群不同语言间的相互理解和与沟通,按佛教观点讲,这就是一种巨大的慈善业
阿成 好的翻译语言是天才、智慧和深情的组合,能充分地调动每一个文字最原始的功能、激情、智慧与美
刘醒龙 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都有其独立存在的光荣与梦想,在相互传播,相互阅读中肯定会存在形形色色的差异,重要的是通过文学相互流传与交融,而更加重视对方的存在,并善待彼此的灵魂. 观点二: 关于文学作品可译与不可译 李浩(作家) 我不只一次地听到别人说,诗是不可译的,诗恰恰是在翻译中被丢掉的东西——我对这句话有部分的认同,同时也有更多的反对
翻译当中必然有所丢失,就是由汉语的诗改写成另外的文体的这种丢失也是存在的,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缺憾,我们再强调“忠实”也只能是无限地接近、减少损耗而决不能做到不受减损
李莎(意大利翻译家) 翻译家们在社会、习俗、语言时时刻刻都在改变的世界里,也可以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帮助和工具
我们能看到隧道末端之光了
王十月(作家) 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在意作品是否准确地用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写出中国普通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境遇
至于可译不可译,不必去纠结同时我也相信,越是这样的作品,可译性是越强的
会议精彩内容回顾 时间:8月15日 地点:松苑宾馆 明天我们还将继续推出精彩视频内容, 敬请关注! 记者 | 刘 瑛 张紫华 林倩倩 影像 | 孟昭东 魏 建 小W 策划 | 李 昊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