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这几年很受重视,各种研究也相继出来,这是好事
但我注意到,这一块研究多是大而化之,一旦涉及具体问题,就显得材料不足
这也是当下学术浮躁氛围中常遇到的事
不过,也还有《品报》这样的民间刊物,不为名不为利,仅仅出于编者对通俗文学的浓厚兴趣,这真是通俗文学研究之幸
对比《品报学丛》第一辑,我拿到的第二辑就显得更为厚重,不光是在通俗文学研究上的视野打开,更与相继发现新的史料不断填补空白有关
比如说通俗文学学科史的建设、通俗小说作者的研究、小说与社会民情的互动、通俗文学的传播史等,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
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因是通俗文学,常受到主流文学研究者的排斥,以至于在文学史专著中成为常被忽略的部分
因之,许多通俗文学作家作品受到的关注度不够,尤其是经过 革命的洗礼之后,这样的研究就面临更多的困难
我们客观地看待通俗文学,那不只是通俗文艺的一部分,也是与民情风俗相关
有意思的是,现在一些学者在做社会学研究时,也时常以通俗文学为参照,发现社会变迁的肌理
而这些正是《品报学丛》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所在在这一辑中,从栏目上看变化不大,但仍提出了一些新问题
尤其在民国语境下,到底该以怎样的视角对待通俗文学,就有可能决定学者在研究中的广度和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刘云若、平江不肖生、西门丁的研究小辑,拓宽了我们对通俗文学作家的认识
在我看来,这固然很好,却还值得将视野放得更为宽泛一些,比如说在通俗文学与天津中,还可以挖掘出更为生动的史料和故事
至于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比较,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以全新视角去看待的,而不是在陈词滥调中荒腔走板
简言之,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的,新文学从通俗文学中借鉴,并开拓出新市场,而通俗文学同样也向新文学学习优点
这才是文学的正常生态,若仅仅是从新旧来判断,恐怕也只是研究中的一面,难以窥见全貌
在编后记中编者说:现今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取得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和反思,但目前又很少有人去做这项工作
这也跟通俗文学的地域性有关,比如在媒体众多的都市可能就较为容易获得相应的研究史料收集,而一般城市可能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研究的视野
《品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品报学丛》,把通俗文学研究扩展为通俗文艺、通俗文化的研究,正是源于通俗文学并非是单独存在的个案,比如居民生活、社会舆情的介入等,就决定了通俗文学的市场是宽阔的
刘云若、还珠楼主等人的小说之所以畅销,除了小说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之外,还涉及大众的阅读心理学
在我看来,这与今天读者阅读《知音》也较易获得认同感类似
从这个角度看,《品报学丛》不只是对通俗文学的个案研究,也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在里面
那到底是什么,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