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网络文学甚嚣尘上
一系列著名网络剧作家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也导致一大波网络小说改编剧蜂拥而至
作为一直坐拥文学经典,喜欢席慕蓉、毕淑敏、余秋雨的我时而会牢骚一下,网络文学产生于这个光怪陆离的新时代,会有经典吗?答案是:No! 首先站在经典的含义及它的构成要素、相关特征来说 ,所谓经典,指具有 典范 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它必须是经过 历史 选择出来的最有 价值 的 ,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最具 代表 性、最 完美 的 作品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 典范 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
尤其是那些重大 原创 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 老子 、 论语 、 圣经 、金刚经
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 易经 》,佛家的《 心经 》等,就有此殊荣
“典”是个会意字
从 甲骨文字 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合起来就是大本大册的书
谈及经典, 从本体特征来看,是 原创 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
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 世界 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
它们与特定 历史 时期鲜活的 时代 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 原创 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态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
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 原创 世界 的结晶,它诉诸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 理性与感性 、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再次,从 价值 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
如“ 孔孟 老庄”之于 中国文化 及传统思想,伏羲 周公 文王之于最高 哲学 体系,沙翁之于 英国 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 俄罗斯 与俄罗斯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 意义 ,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从以上言论中可以概括出 评价一部作品经典与否的标准 ,即是否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能否经受住历史考验和专业性推敲,以及是否具有持久震撼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人性内涵
经典不是针对某个阶段时期,而是针对世世代代考验
另外,就我个人阅读体验而言,我觉得经典作品还应该 是一次心灵旅行的过程,经典能让我们找到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例如,我一直很喜欢曹雪芹的《红楼梦》,每读一遍就会收获很多新东西,也会真正和书中的林妹妹、宝哥哥经历那个时代的风华,我觉得这就是经典
再谈谈为何我觉得当代的网络文学不可能产生经典作品
所谓网络文学, 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 多媒体 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大众化、商业化、更新快、传播广等特点
此外,由于网络文学独特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也具有受众群体多为青少年的特点
由于借助强大的 网络媒介 ,网络文学的多 样性、互动性和 知识产权保护 困难的特征也十分明显
网络文学的形式可以类似传统文学,也可以是博文、帖子等非传统文体
实时回复、实时评论和投票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也正是由于网络文学传播的便捷,导致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
综上,我们就会发现网络文学是一种受众群体青年化、成品较快且适合消遣阅读的快餐文化,显然不符合经典作品的定义和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为经典的具体标准
对于那些网络写手,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文学创作才能,但由于目前网络写手多为年轻一族,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文化内涵是远不及被大众认可的那些“大家”的
我们无法否认他们中会有很多人文笔不错,很治愈很华美,但他们的作品和文字大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也不能深入展现国民文化精髓
并且,由于当前社会上对于网络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仍不完备,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网络作品参差不齐,这也使网络文学缺乏形成经典必要的成长沃土
并且,现阶段的网络文学也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低门槛造成网络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低质量作品;另一方面,为了作品能够迅速更新、快速传播,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逐渐减弱;此外,为了迎合受众,作品类型化现象日益严重
作品质量粗糙、创新不足、内容类型化是网络文学现阶段面对的问题,成为了网络文学继续前行的阻力
所以,在综合考虑经典相关定义特征和评价标准后,在联系网络文学发展现状,我认为网络文学中难以形成经典
下面我想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下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文化改编 我想这也是论述网络文学难以形成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近两年被改编的网络文学,有不少广为观众所知的作品,如陈凯歌导演的《搜索》,吴奇隆、刘诗诗主演的《步步惊心》,文章、姚笛主演的《裸婚时代》,何润东等主演的《我的美女老板》,姚晨等主演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等,目前越来越多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即将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网络文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它所带来的利弊
从优点来说,显然网络文学的改编从一定程度上让更多文学作品走向生活,这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编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影视文化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以热播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收视冠军《甄嬛传》来看,网络文学带来的票房和收视率都是不容忽视的
这点上确实可圈可点
但在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在得到业界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它存在着题材单一、改编水平良莠不齐的弊病
有业内人士表示,鱼龙混杂是网络文学产业一大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其或将面临洗牌
结合具体作品来谈,例如几年前各大电视台热播的青春偶像剧《泡沫之夏》,即改编自著名网络写手明晓溪同名小说《泡沫之夏》
作为一名资深明晓溪迷,可以说我的高中是伴着她的作品度过的
当年为了买《泡沫之夏》好几部的珍藏版花光了我将近一个月的生活费,但是通过读那几本小说,我的少女梦幻年代也在“欧辰”、“洛熙”、“尹夏沫”的陪伴中得到圆满
但是当我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一个暑假看到电视中热播的《泡沫之夏》时,有一种自己喜欢的东西被玷污的感觉
《泡沫之夏》不是经典,但它起码是很适合年轻人读的青年励志小说,当出于商业目的把它搬上银屏,当我看到何润东出演了我的白马王子“欧辰”,还有徐熙媛饰演可爱女主“尹夏沫”,真的表示接受无能
绝对不是对演员有偏见,而是我真的觉得一部自己喜欢的小说里每个人物都是在脑中已经定格了,演员演技再好,也演不出那种感觉和风格
《泡沫之夏》让我深深感觉到了网络小说离电视剧改编,还有一道鸿沟,那就是读者的心情
另外,提到了网络小说改编剧不得不提的就是《步步惊心》,改编自桐华同名小说
对于《步步惊心》的改编也是众说纷纭,气质女主刘诗诗和偶像男主郑嘉颖、吴奇隆为此剧增色不少,但是由于在看电视剧之前看过这部小说,我还是想说电视剧和小说相比,存在较大改动,而且感觉书中那个很多东西电视剧里都没有演出来,比如若曦的灵动巧慧,书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语言,在电视剧中体现得还是很不够的
也就是说,电视剧强大的视觉效果使得很多书中的应该静下心来品味的东西都被忽视了
而且当时看《步步惊心》,只是迷了一阵子,过了那段时间便没有什么感觉了,并没有形成强烈的心中印象
这应该是影视文化改编的一种通病吧
总之,我认为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仍处于兴起阶段,仍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一定推敲
网络文学自身存在参差不齐,“快餐效应”明显等问题,由网络文学改编成的影视作品更需要仔细推敲,不应跟风作势
网络文学和影视的联姻,究竟会幸福多久,没有人会知道
关于网络文学的影视文化改编,更需要编剧和导演在改编时注重保持作品精髓和积极社会意义,不能为了商业利益抛弃大众文化水平提升
毕竟,对于真正的文学爱好者而言,与其准备好瓜子水果零食在电视机跟前守一晚上看改编热剧以供消遣,不如静下心来,伴着孤灯一盏,香茗一杯,在书桌前轻轻翻阅开那部实体作品,这样的过程才称得上真收获,大境界啊! 注:以上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拍砖者勿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