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olume 135, July 2016 1. 后备计划的负面效应 在目标完成过程中,制定备份计划 (backup plan) 能带来很多好处,例如降低心理不安
然而,该研究提出:制定备份计划也存在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思考备份计划的行为会弱化实现目标的欲望,进而降低目标完成绩效
该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发现,相比控制组,后备计划组被试的目标完成绩效更差 ( 实验1 -3) ,且实现目标的欲望起中介作用 (实验3)
原文:Shin, J., & Milkman, K. L. (2016). How backup plans can harm goal pursuit: The unexpected downside of being prepared for failur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 135 , 1−9. 2. 主管开放性、外部威胁恐惧和建言行为 已有研究认为恐惧 (fear)会 抑制员工建言,然而情绪功能视角( functional view of emotions)指出个体 回应恐惧的方式不尽相同
由此,该研究提出,恐惧与建言并非简单的负向关系
基于情绪功能视角,当恐惧来源于组织共同的外部威胁时,恐惧可能正向预测员工建言
这一效应的关键权变因素在于:主管开放性 (supervisor openness)—— 当员工感知到主管对建议持开放态度时,外部威胁带来的恐惧促进员工建言 (研究1和2)
此外,激发员工建言的亲社会动机中介“主管开放性 × 外部威胁恐惧 → 建言行为”关系 (研究2)
原文: Lebel, R. D. (2016). Overcoming the fear factor: How perceptions of supervisor openness lead employees to speak up when fearing external threa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 135 , 10−21. 3. 解释水平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建议采纳 (advice taking) 作为知识转换和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近年来愈发受到组织学者们的关注
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 [1] ,该研究提出:高解释水平的顾问更可能被视为专家,因此其意见更可能被他人采纳
通过一项程序员网络社区的田野研究和一项实验研究发现,代表高解释水平的抽象沟通方式与专家声誉正相关,从而预测他人的建议采纳行为
[1] 注:根据解释水平理论,人们对认知客体的心理表征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即解释水平
高解释水平更注重抽象的、宏观的、本质的特征,而低解释水平更注重具体的、局部的、表面的特征
原文: Reyt, J. N., Wiesenfeld, B. M., & Trope, Y. (2016). Big picture is better: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construal level for advice t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 135 , 22−31. 4. 避免责任的授权 虽然人们重视为自己做选择的权力,但是当为他人做选择时,这种权力可能变成一种负担
该研究表明,人们在为他人做选择时,会倾向于授权给其他人而非自己亲自做选择,尤其是当选择结果可能存在潜在负面影响时
这是由于人们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或受到责备,而非为了避免困难选择或缺乏关注他人
因为相比其他逃避做决策的方式(如推迟决策或抛硬币 ), 授权是唯一能免除决策者的责任和责备的方式
原文: Steffel, M., Williams, E. F., &Perrmann-Graham, J. (2016). Passing the buck: Delegating choices to others to avoid responsibility and blam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 135 , 32−44. 5. 一位受益者vs.多位受益者:效能感在慈善捐赠中的作用 比面对多位受益者,人们面对一位受益者通常表现得更加慷慨
因此,研究者们纷纷开始关注“如何提升人们对多位受益者的慈善捐赠 ” 这一话题
该研究探讨了自我效能感 (perceived self-efficacy, 即相信自己采取的措施能产生影响 ) 、响应效能感 (perceived response efficacy, 即相信采取措施是有效的 ) 和慈善捐赠之间的关系
四个实验表明,自我效能感通过促进响应效能感 ( 实验1和2 ) ,增强个体对多位受益者的慈善捐赠 ( 实验1 -4)
并且,提升自我效能感使得个体对多位(vs.一位)受益者的捐赠意愿更高(实验3和4 )
原文: Sharma, E., & Morwitz, V. G. (2016). Saving the masses: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efficacy on charitable giving to single vs. multiple beneficiari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 135 , 45−54. 6. 整合冲突的经验性和描述性决策信息 日常生活中的决策信息通常既包括描述性信息(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也包括经验性信息 (experiential information) ,且这两种信息常常相互矛盾
然而,现有决策研究主要独立探讨这两种信息
该研究的三个实验表明,同时暴露于描述性和经验性信息的个体会受到两者的影响,尤其是当两类信息相互矛盾时
研究提出并检验了人们如何整合描述性和经验性信息 ( 不同权重 ) 的认知模型
结果证实,经验性信息在决策中占主导地位
原文: Weiss-Cohen, L., Konstantinidis, E., Speekenbrink, M., & Harvey, N. (2016). Incorporating conflicting descriptions into decisions from experie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 135 , 55−69. 公众号页面回复“ OBHDP 2 016 07 ” 可获得全文打包下载 翻译:张敏 冉雅璇 编辑: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