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3期期刊导读

特 别 策 划 1 城市更新探索 文/ 陈为邦       来源/ 特别策划 ‍ ‍ ‍ ‍ ‍ ‍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我国城市的发展将从向外扩大、以外延为主的方式,向以内涵为主、主要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方式转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非常深刻的转变


从新中国城市规划建立开始,我国城市发展主要是以向外扩展为主的发展方式


“一五”时期156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工业化奠基,当时八大重点城市,新工业项目建设,都是安排在新工业区的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大发展,城镇化加快,工业化加快,大量建设项目都是在城市新区建设起来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城市规划主要是为城市向外发展服务

城市发展的这种向外扩展为主的模式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外在反映,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外在反映


与此相适应的城市规划方法 ‍ ‍ ‍ 、规范、定额、指标 ‍ 体系,主要都是为城市向外扩展服务的


因此,现在面临的改变,是十分深刻 ‍ 的改变

当然,60多年来,城市内部改造也有相当大的进展,我们在旧城改造、旧城更新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国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于受到机制体制方面的制约,转变起来相当困难且需要一个过程


在前一个时期,城市向外扩张的势头还非常强烈,规模大,速度快,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都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这种城市强烈的向外扩张是怎么引起的?主要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强大;地方政府仍然强烈依赖土地财政;许多重要的新区被不断批准而受到地方政府热烈欢迎,地方政府又相当热衷于新城新区的规划建设


正是在这种形下,中央连续召开两次城工作方面的非常重要的会议,正式提出,今后我国城市发展逐步由向外扩张为主转向以内部结构调整为主,这意味着城市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转变


当然,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个城市转变的方式也应当不同

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任务将逐步变化成为以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主


于是,城市更新任务开始突出起来,大家非常关心

‍ ‍ ‍ ‍ ‍ 2 Alain COUSSERAN : 法国绿色海绵城市建设及经验 文/ 本刊编辑部       来源/ 特别策划 在法国城市规划理念里,绿色构架和蓝色构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所谓绿色构架,是指城市中所有的绿色生态构成,包括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轴线及森林等


它分为四种不同尺度,一是大型土地规划尺度的绿色构架;二是城市尺度的绿色构架;三是街区尺度的绿色构架,最后是小区或建筑周边的景观构架


蓝色构架就是指城市内外所有的水资源
在法国,这两个概念紧密合,并以此构‍建城市脉络的基础

因此在法国的城市设计与规划中,城市的绿层与蓝层,如同道路分级一样,有主次干线之分,并根据绿层和蓝层网状结构的不同渗透在城市脉络里面


现在我们说法国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一个是对称,一个是轴线,特别大手笔的对称式轴线,在法国不管是花园、公园,还是整个城市脉络里面都用得比较多


早在19世纪,奥斯曼时期,巴黎的城市建设就是运用几何对称和轴线切割


这个时期的大轴线和城市脉络并不仅仅是美学理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的巨大改变


这个改变首先让巴黎有了透气性,不再是一个密集分布的城市,而成为了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城市


其次它让城市的清洁功能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规 划 研 究 1 浅议县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思路和方法 文/ 邢箴 郑纲       来源/ 规划研究 目前县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面存在理解与表达不统一的现象,主要可分为“远景包络法”和“刚性底线法”两种划定思路和方法,本文从结果、思路和特征3个方面分析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异同


认为“远景包络法”代表了在用地方案后划定开发边界的思路:即在用地方案前分析评估“禁限适三区”,在远景用地方案确定后划定开发边界,开发边界基本贴合外包远景建设用地


而“刚性底线法”代表了在用地方案前划定开发边界的思路:即通过多因子叠合分析出中心城区周边的刚性底线,再综合判断城区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拓展程度等因素,局部将刚性底线连续起来形成开发边界,开发边界大部分与刚性底线重叠


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政策文件对于开发边界的刚性要求,建议以“刚性底线法”为基础,统一和优化县级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


本文还分析了开发边界与“空间增长边界”“终极规模”等的对应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2 厦门市轨道1号线综合开发规划研究 文/ 魏晓云       来源/ 规划研究 厦门市借鉴先发城市经验和教训,对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进行创新探索,通过梳理城市规划,在中观层面引入全线综合开发规划,将工程设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进行衔接落实


轨道1号线综合开发规划强调规划的全面性、系统性,通过前期策划定战略、提思路,以城市设计为引导,形成规划管理图则,为轨道工程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规划统筹、系统衔接”提供规划编制及管理的新思路与新平台,引导城市依托轨道建设实现城市空间优化,土地集约利用、交通一体化的规划目标


3 中医发展困境对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构建的启示 文/ 代伟国 邵卫强 ‍‍ 来源/ 规划研究 文章通过对中医发展困境的考察,对比中国城市规划与中医的发展道路,分析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的核心问题,从历史发展趋势和理论层次性的角度出发,以中医发展演进为镜鉴,提出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构建的方向和重点在于:价值、科学、机制


4 基于GIS的消防站点规划方案综合性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文/ 陈昭 陶满德 ‍ 李 ‍ 志      来源/ 规划研究 城市消防系统作为城市综合防灾救灾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规划方案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消防安全


本文通过利用GIS技术构建道路网络模型,以时间成本为依据计算消防站点服务可达面积、服务出行效率,从安全性、效率性以及均衡性三方面对杭州市2014年城区消防站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该规划对杭州市主城区消防服务的安全性与均衡性状况改善较为明显,而在效率性提升方面明显较低


综合来看,杭州市主城区消防安全最好的为下城区,而西湖区消防安全情况仍有待提高


规 划 实 践 1 论温泉型旅游开发中的主题塑造和形象规划 ——以牛驼温泉概念性规划为例 文 ‍ / 冉江 王艳 ‍ 来源/ 规划实践 ‍‍‍‍‍‍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旅游进入休闲度假阶段,以度假为主要特征的温泉度假区/温泉新城的开发如火如荼,但是由于主要资源的雷同性,其开发很容易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境


本文以廊坊牛驼温泉概念性规划为例,从资源特色和市场影响两方面出发,打造具有独特性和识别性的文化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形象规划贯穿始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


2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山地城市道路雨水系统中的实践 文/ 唐川东       来源/ 规划实践 本文从海绵城市理念出发,结合山地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特点,以重庆市金海大道道路工程建设为例,论述了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的设计区别


对道路系统中行车道、人行道、交通绿化岛、路侧绿化带、透水铺装和生态型停车场的建设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点


3 老旧小区停车综合治理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 文/ 郭劲松 徐婷 寇美玲 黎翔       来源/ 规划实践 随着机动车的高速增长,“停车难”问题逐渐成为困扰我国各大、中城市发展的“顽症”之一


相比新开发地块,老旧小区对“停车难”问题反映得更为强烈,如何解决老旧小区的“停车难”也成为各市政府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梳理了长沙老旧小区停车现状,阐述了老旧小区的停车综合治理策略,并对若干试点老旧小区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建议,最后从配套政策制定、公众参与、公交接驳等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交 交 通 规 划 1 基于手机信令的组团城市通勤特征分析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 文/ 高志刚 唐小勇 赵必成 等  来源/ 交通规划 ‍ 掌握城市通勤特征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客运交通系统的前提


本文采用手机信令分析技术,从片区与组团两个层面分析重庆主城居民通勤征,包括通勤流向分布特征、通勤人口净流入特征、通勤潮汐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主城表现出与平原城市不同的通勤形态,不存在明显射线向心特征,跨组团出行主要发生在相邻组团间,中心区人口高度聚集,就业岗位往外疏解,嘉陵江以北区域发展迅速,通勤主流向为由内往外、由南往北,部分组团间开始出现轻微通勤潮汐现象


2 低碳生态城市视角下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研究 ——以亳州市为例 文/ 高云燕 杨熙宇 黄江锋 等     来源/ 交通规划 在全球能源约束趋紧的形势下,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国内外的城市发展焦点集中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上


本文在对国际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和国内城市的相关探索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低碳生态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四个有效途径,并针对亳州市交通运输行业实施的节能减排措施进行研究,为我国现阶段在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相关经验


3 重庆铁路枢纽布局优化的探讨 文/ 张诚 陈世峰 周涛 等       来源/ 交通规划 国家战略定位、高铁时代到来对重庆市铁路枢纽的规划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文章基于重庆铁路枢纽的现状及规划情况,结合其他城市铁路枢纽客内货外、径路顺畅、组织灵活的布局特点,对重庆市中长期引入的铁路线路进行梳理,提出“米”型9条高铁通道,实现重庆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并对客、货运枢纽的规划布局提出优化建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