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如何做正确的职业规划

欢迎关注 中影泰得  高端智慧影院连锁品牌


在开启职业生涯之前,很多人都会展望未来,给自己找好落脚点,并设定目标。所以今天我们来说说什么是正确的职业规划。


关于什么是正确的规划,不外乎这三个问题:

1.职业规划有没有必要?

2.职业规划谁来做?

3.规划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一、职业规划有没有必要,什么时候要?


我们不妨先看几个问题:


问题1:如果你现在工作做得很不开心,转行、跳槽一时又找不到机会,你要不要做职业规划?


我猜,大家的回答都是“要”。


问题2:如果你有理想,并且正在努力的路上,目前工作也挺顺利的,需不需要做职业规划?


我猜,大部分人回答“要”,少数人回答“不要”。




问题3:回答“要”的朋友,你们做了职业规划吗?


我猜,基本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没有”。


这说明,表面觉得重要和你实际认为它重要是两码事,没行动其实就表明了你的内心想法是不要。


不妨换个角度,再看一个问题:


如果现在有一家企业,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愿景,是5年内做到行业第一,公司发展状况也一直挺不错的。它应该做5年战略规划吗?还是就任其自然发展,等待5年之后变成第一?


我猜,你们的回答是“要”。


事实也是这样的,企业想进步,当然要制定战略规划。分析宏观环境、了解竞争对手状况、制定自己的定位以及产品线渠道供应链等等策略,都应该涵盖在内。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公司,你需要盈利、需要竞争、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定位、需要有人买你的服务、需要打造个人品牌。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个人也需要规划,这是达成理想的路径。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做规划。然而,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做规划,就像企业在快倒闭的时候才来做战略是一样的,都没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商业模式新生代》这本书,它其实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另一个是个人的商业模式。在个人商业模式里面,你会发现,即使是独立个体,也有目标客户、价值服务等要素,跟企业其实是相通的。

二、谁来做职业规划 


这里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我的职业规划要不要请一个专业的生涯规划师来帮我做?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


当然不是说规划师不专业或怎样,我的理解是,职业规划不应该是一个少数人用来谋生的职业,而应该是一项所有人都需掌握的技能。

但为何很多人没有掌握这样的技能,并且那么迷茫?大约有80%的年轻人,你问他要什么,他都会说不知道。圈外的后台经常会有年轻人咨询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性格内向,能吃苦,擅长数据分析,但与人打交道能力一般,请问我适合做什么工作?我很迷茫。


这样的问题,其实反映出的是它背后的现象:学校教育跟社会环境的严重脱节,可能会让即使是工作了好几年的人,依然没有把心态调整好。

以前我们总认为,学校跟社会的差异在于人际关系,具体体现在社会复杂,学校单纯。但其实这完全不是最根本的差异,因为人际关系的差异,大部分人一两年之内就能适应。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大都能够很快学会和周围人相处的方式。


那么最根本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呢?最难跨越的其实是思维方式,也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交流的时候,我时常会跟他们讲,问题是有重要性和关键度属性的。



有一些问题,比如人生目标这样的事情,虽然很重要很关键,但对于一个步入社会不久的人来说,是想不出答案的。而且就算想出来了,以后还是会有大概率来做动态调整,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度是很低的。


对应上图里称之为无底洞的问题,这类问题就不需浪费大量精力专门思考,在自己有足够阅历并掌握正确的方法之后,再去看待它才有意义。


三、职业规划应该规划什么


既然要做规划,而且需要掌握规划的正确方法,自己做规划,那么我们应该规划什么呢?

职业规划不应该是几岁做到什么职位,而更应该聚焦在实现目标的方法。且这种方法必须是现实可行的,而非想当然拍脑袋的结果。


那么,职业规划到底要规划什么和考虑什么呢?这里我总结为三点:


1. 做价值规划

2. 扬长避短

3. 关注外部变化


1.  价值规划


我们姑且先抛开外部机遇,只看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其实用图中这个模型就可以表示出来,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多次提到过。



你去看企业招聘,也是用这个思路来判断你的价值,从而决定给你的offer上面填什么数字:比如,他们会要求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这其实代表了你的知识水平;他们要求会使用一些工具,比如PPT、Excel,或者特定行业比如程序员,肯定需要会用某些编程语言,这些其实代表了你的技能;他们还会要求具备一些软能力,比如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所以会在面试中不断让你举例,比如“你曾经克服过怎样的挑战”。另外,你的价值观、性格特质也会在面试甚至测评中有直观体现。


这些被考量要素中,冰山下面的性格、动机、价值观等一旦成型基本就很难再被撼动,所以倘若你企图花大量精力在这些上面,结果可能是没有太多意义。


你能努力的点更多是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所以,你做的每一段工作,都要力求在这些要素上有所提升,你才会不断增值。


回到刚才规划2的例子,如果将来想要创业,那么创业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之前的哪些工作可以提升这些要素?这才是职业规划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扬长避短


职业规划的三要素中,扬长避短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你的优劣势,而这里其实会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兴趣,二是擅长,这是我们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两个内部因素。


兴趣这个事情,其实被误会得很深。如果没有足够强的自我察觉,往往无法判断真正的兴趣所在。因为喜欢做一件事情,跟喜欢一个人是一个道理,影响很多因素很多,往往难以轻易讲明。


但可以肯定的有两点:第一,享受不是兴趣,愿意付出才是;第二,任何事情,接触皮毛的时候不要谈兴趣。


如果有人问你,你喜欢旅游吗?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喜欢。但那是兴趣吗?多半不是。




兴趣很容易跟享受混淆。享受是被动的,无需付出;而兴趣则可能需要为了某件事情付出努力。

比如做咨询,刚做分析师的时候,每天工作就是整理分析数据、跟高级顾问陪访并做笔记,等等。而等做到顾问,就需要解决具体问题了。所以如果只接触皮毛,你会产生错觉,觉得咨询就是记笔记,这工作我没兴趣。


所以任何事情,你至少做到60分,再谈是否喜欢。


至于擅长,很多人对它误会也很深。经常会有人问我诸如此类问题:我思维能力不行,与人沟通能力不错,请我适合什么职业?




这提问其实有两个误区:第一,混淆了可提升和不可提升的能力;第二,以为适合的职业就是那么确定的一两个。


首先,混淆可提升和不可提升的能力是说,比如刚才的冰山模型,能力其实部分在冰山上面,部分在冰山下面,也就是意味着,有些容易提升,有些是不容易提升的。而思维能力,恰恰很大一部分是可以提升的。


所以不应该说思维能力不行,并以此作为标尺去找职业,这样反而让自己受限了。而应该是先提升思维能力,自然会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


其次,适合的职业其实不止一个。很多人都觉得,一定有哪个职业是我特别适合的,我只要找到它,就能得心应手、走向成功了,它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其实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我们给很多企业员工做过测评和研究,结果是能做好一样工作的人,常常也能做好很多工作,而不能做好一些工作的人,往往什么都做不好。这是因为很多工作虽然内容不同,但需要的能力其实是差不多的。


所以,选择职业跟找爱人是一样的,适合你的往往不止一个。所以,你应该聚焦的不是选择本身,而是选择之后,你如何去做好。


3. 关注外部变化


企业做战略规划的时候都会考虑外部环境、竞争对手、消费者等因素。但我们做个人规划的时候,却往往会忽略外部因素,只考虑自身,进而制定了一个完全不可行的规划。


从这张图来看,其实除了自身的内在价值之外,最后的总价值还会取决于外部因素,比如选择。


那么,外部因素要了解哪些方面才能帮助我们选择呢?这里我总结为四点:


1. 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薪酬回报等。

2. 目标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供需关系。

3. 实现的路径,比如招聘要求、招聘渠道。

4. 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这里我举个例子,重点说说供需关系和企业的组织形式变化:


比如在HR领域,其实存在不同的细分,我举两个领域,一是组织设计,二是薪酬体系设计,其中组织设计更偏战略层面,就是根据公司战略设计适合的组织架构,而薪酬体系更多是看如何给予员工适合的回报,背后有很多内外部数据分析,甚至员工行为的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信息更加透明、数据分析更依赖高效的计算机,人的优势就会削弱,而且薪酬属于传统领域,所以薪酬领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会出现下降、供给却在增加。

但这个时代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更容易、公司与人之间的关系从雇佣关系走向合作关系,这些趋势则会让企业重新思考它的组织架构,而组织设计本身是很难标准化的。所以,对组织设计人才需求的增长带来的机会则越来越多,而供给却没那么充足。


倘若你在几年前意识到这个趋势,现在就可以享受一些市场溢价了。


所以,善于发现外部形势的变化,才能为自己挖掘到更多机会。


至此再回到文首的三个问题,结论总结一下就是:


1. 要做职业规划,就跟企业一样。

2. 要自己做规划,不要求助于别人;但是不要空想,要掌握方法,正确地做。

3. 职业规划三要素:价值规划、扬长避短、关注外部。

    3.1 价值规划:知识、技能、能力的提升。

    3.2 扬长避短:兴趣和擅长,兴趣不是享受、一件事情只做皮毛不要谈兴趣;擅长要区分能否提升。

    3.3 关注外部:供需关系、企业变化等。

( 来源丨LinkedIn中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