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3期刊文选登 | Alain COUSSERAN:法国绿色海绵城市建设及经验推介

编者按 2016年4月21日,法国著名景观大师、法国政府特聘城市规划专家阿兰•库塞朗先生作客重庆,举办了题为“绿色海绵城市建构”的专题学术报告


本文根据报告会录音资料整理所得

Alain COUSSERAN( 阿兰 • 库塞朗 ) 世界级景观师,法国政府特聘城市规划专家,法国规划与景观协会FFP创始人之一(副主席),园林景观建筑师协会——巴黎大都会组委会秘书长,法国科西嘉大区国道规划与景观、国立管网、政府特聘资深顾问,SFADA中法设计与艺术协会法方规划景观部会长


中国在我的心中是一个历史最悠久 的文明 古国,我更多是来中国做交流,我把我的想法和我知道的东西告诉大家,同时也希望得到中国,不管是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带给我生平没有见过的,没有想到过的东西,这个是最重要的


——–Alain  COUSSERAN 1.法国绿色海绵城市概述 在法国城市规划理念里,绿色构架和蓝色构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所谓绿色构架,是指城市中所有的绿色生态构成,包括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轴线及森林等


它分为四种不同尺度,一是大型土地规划尺度的绿色构架,二是城市尺度的绿色构架,三是街区尺度的绿色构架,最后是小区或建筑周边的景观构架


蓝色构架就是指城市内外所有的水资源
在法国,这两个概念紧密结合,并以此构建城市脉络的基础

因此在法国的城市设计与规划中,城市的绿层与蓝层,如同道路分级一样,有主次干线之分,并根据绿层和蓝层网状结构的不同渗透在城市脉络里面


现在我们说 法国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最大的特色 是什么?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一个是对称 , 一个是轴线 ,特别大手笔的对称式轴线,在法国不管是花园、公园,还是整个城市脉络里面都用得比较多


早在19世纪,奥斯曼(BaronGeorges-Eugène Haussmann)时期, 巴黎的城市建设就是运用几何对称和轴线切割


这个时期的大轴线和城市脉络并不仅仅是美学理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的巨大改变


这个改变首先让巴黎有了透气性,不再是一个密集排布的城市,而成为了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城市


其次它让城市的清洁功能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下图就是奥斯曼时期典型的剖面图,它是法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基本结构


巴黎下水道系统闻名欧洲,整个城市通过完善的排水系统将雨水和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排向塞纳河


如果说没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城市里的各种水就不能很好排到河里


因此,巴黎的下水道工程就像做让城市变干燥的城市设计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今我们不透水的硬质铺装越来越多,城市地下水的渗透性越来越差,我们就越来越需要更完善的地下水系统来跟河流对接


下图可以看到城市左边的图是没有地下排水系统,透水性可能是到10%-15%,右面是做了地下排水系统,它从城市内部到河流排水的比例,就从10%增加到了55%


这是一种传统的手法来做,而 我们现在讨论的海绵城市,就是用一种自然的手法来达到这种状态


法国国家规划部门做了一个初步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大概有80%的人口都会逐渐迁移变成城市人口


现在我们研究城市的自然过渡和海绵城市这个话题,是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口变成城市人口时,城市的排水问题应该有新的方法去解决


作为法国的理念来讲, 海绵城市就是把自然和生态通过整体网络构架的形式,把它融入到城市当中去


它主要可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城市河流的涨水或暴洪问题,二是城市内部干燥性问题,三是调节城市小气候


我们通过自然的方法达到生态平衡

因此海绵城市对于法国人来讲,就是一个绿色构架的意思,它如同一个网状的绿色海绵覆盖在城市上,用一些节点和城市绿廊、城市绿道这样的线状形成模拟自然的非规则性的网络结构


这些在城市内部的绿色廊道和绿色构架在不同的地带有着不同的城市功能,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些细部的景观设计,但是最主要的是它可以改善在城市内部的整体生态环境,让人感觉到舒适


法国把这种新的手法叫绿色建设,而传统的手法被称为灰色建设

事实上这样的 绿色建设在经济成本上并没有高于灰色打造手法 ,这点很重要


现在法国已经非常普遍地把这种概念适用在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上

因此, 今天我们讲的绿色海绵城市就是从根本上把绿色这个概念与海绵城市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建设思维方式和规划设计方法


2.典型案例剖析 科伦坡:生态湿地建设与城市功能的恢复 这个项目解决的是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城市周边的生态湿地如何跟城市结合起来


上图可以看到1982年科伦坡的生态湿地是50%,约5000公顷,占总面积约32%


2014年大规模的 城市建设侵占大面积生态湿地 ,只剩下一千多公顷,占到城市面积的比例非常少


从而产生了城市干燥、二氧化碳增多、各种污染指数上升等问题,城市的舒适度降低


同时我们发现这里的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统用了非常多的传统灰色建设手段,我们需要恢复生态湿地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生态湿地与城市结合起来改善城市的结构与功能


因此通过重新填充植被、深度研究地形等方式,更新它的绿色和蓝色结构,重新调整城市功能


在这过程中,在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我们跟当地政府做了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等研究报告,把一些跟生态湿地有经济价值的,比如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经济效益养殖、自循环的养殖与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修复相结合,实现和谐统一,让这片区域的地价有大幅度提升


▼ 波尔多:运用绿色海绵城市手法的城市新区建设 波尔多新高铁车站的新区建设运用了绿色海绵城市理念


从上图可以非常明显看到以前的老城区和新的海绵城市概念区域的绿廊网状结构是不一样的,新的结构片区是基本上达到每个居住者10平方米的绿色空间


目前欧盟规划行业出台的新健康城市标准其中一个指标就是每一个居住人拥有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在内的10平方米的绿色空间


现在法国新的城市改造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做

那么 无论是海绵城市、绿色城市还是健康城市,最主要的就是把水和城市绿色构架很好地融入到新的城市改造中去


▼ 阿曼:干旱地带的城市生态问题 这是阿曼海绵城市的改造项目,主要解决干旱地带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


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手法是大量地保护及补充种植它海岸线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因为红树林存在着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循环,有清洁水源、保护植被等生态优势


如果从阿拉伯国家一些城市的建设历史上讲,他们与水和灌溉系统的历史渊源悠长


因此, 在做这些城市 滨海地带 交融手法的时候,会 把这些历史的脉络尽量完善和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做绿网 和蓝网的更新


▼ 恭城:自然地带跟城市地带的有机结合 这是我们在广西做的一个水寨城市总体设计,它的城市特点很有意思,自然地带和城市地带被一条茶江隔断


左边城市是城市地带,右边是自然山水地带,两边的差异特别大
城市地带非常工业化,非常灰色化

如果能通过茶江将自然地带和城市地带有机结合起来,这个城市设计就成功了


我们发现靠近茶江的城市地带是有农业用地,那么就通过恢复和重建这块农业用地里的灌溉脉络,把左边的城市老城区的水利系统和绿色构架线性地延伸,再通过轴线自然地过渡到右边的自然山地上去


这个项目设计最后达到的效果是能够恢复旅游城市的功能、生态城市的功能和它自然修复系统的功能


▼ 琉璃湾:绿色海绵城市在山形地貌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非洲的琉璃湾整个岛有山有海,有山形的自然下垂,有山上流下来的水


在山形地貌的城市设计中,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概念来做, 我们寻找符合地形地貌的自然排水系统,即使在城市建设中破坏掉的,我们也尽量恢复和完善起来


以前雨水从上面这样一直流下来形成山间沟壑,我们在做城市设计时尽量做到不要阻碍这种山、水和植被等的自然系统,要让它自然地延展下去


把刚才的岛缩小到其中一个小的部分,这个图上可以看到绿色新城区的设计和旧城区的设计也是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绿网和蓝网的差别


我们在 改善城市的河流和城市之间关系 的时候,比如说涨水时对水域和水岸线的控制, 有两种手法,一种可以用大坝的形式来控制,另一种是用生态湿地的自然过渡


▼ 塞纳河:集防洪与游憩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 这个项目是二十多年前在大巴黎做的 巴黎塞纳河水位线调控 的项目,这 是用重新修复这块地去把它改造成一个具有生态调节平衡的一个生态湿地的手法来做的


这个湿地公园不仅有防洪防灾的控制塞纳河涨水的基本功能,它还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后来这块生态湿地也作为教育基地和鸟类研究基地,增加了它的附加主体功能和经济效益


▼ 诺曼底工业园区:雨水的重利用与零浪费 这个项目是法国诺曼底一个工业园区的改造


这个片区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它周边的水和河流非常多

如何完成这个工业片区的改造,我们做了很多研究,争取达到把整个片区包括道路、建筑以及各种公共空间内部的所有雨水统一收集到一个管道里面去


雨水跟河水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下面的图就是不同的手法来设计实现雨水和河流的平衡


“ 城市中的水域应该尽量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让水流动起来,这不仅能增加城市的活力,而且能达到自净化的功能


▼ 雷诺工业基地:改造重点的选择 在雷诺工业基地的修复与改造上,我们做的最大创新就是在于重点改造地面的绿网与蓝网,而非是传统的地下排水系统的重建与修复


这样做是因为从总体平面图上可以看到,中轴线就是图上看到的这条水渠


这条水渠的作用在于收集整个工业园区包括地表、停车场,建筑上所有的雨水


这样做不仅从功能上面解决了管道、地块和河流之间的排水问题,而且在景观水渠轴线上我们大量地引入了比如滨水的餐饮、娱乐等商业


上图是完全渗透的停车场区域,也是海绵城市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解决城市功能与地块结构功能的基础上,也要想办法做到水域的美观


曾经传统的做法是把水放到地下,现在是尽量把水放在地表来跟建筑和城市空间进行结合,这样让人的生活更接近于水


▼ 泰晤士河畔:水与城市的亲近 这是获得了英国皇家奖的项目


当时泰晤士河畔跟城市本身关系并不太好,居住区的功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伦敦市政府想通过滨河区域的改造来招商引资,重新让泰晤士河畔的土地价值发生根本性转变


我们在做这个片区的研究时,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泰晤士河,与这个地块与周边居住区怎么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和谐


因此我们想要做到水位线的自然过渡和把水的元素融入到地块里去

在河流边上的河滨公园基础上,我们加入更细致的景观设计,用植被来模仿河流与水的元素,同时大的轴线脉络也跟交通功能结合起来,形成了我们现在叫的绿色码头


这样改造后增加了周围居住区的趣味性与功能性

▼ 波尔多有轨电车的规划设计:城市交通系统的绿色构架 波尔多有轨电车的规划与设计沿用了绿色构架理念


上图可以看到波尔多的这条有轨电车线路,50%都是有绿色植被覆盖


它既可以有效渗水,又没有侵占太多城市功能空间;它不仅是一种城市景观,也可以减少噪音污染


人们可以在无电车的时候穿越这条线路,加上两边配合种植道路行道树,不但没有影响到交通运行,反而增加了城市的舒适度


3.法国绿色海绵城市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 绿色海绵城市是自然一点的手法,我们投入的经济的造价相对于传统的手法要高一些


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五年以后当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建成以后,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衡量的


我觉得中国应该做这个事情,而且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去推行这个效果


法国绿色海绵城市经验总结 绿色海绵城市最重要的就是城市绿色廊道的构建,增加城市的透气性和舒适性


这如同画画的留白, 通过城市绿廊的形式在城市建设中留白,这是绿色海绵城市建设中研究的重点问题


以前的城市建设中我们总是把能开发的地块都要利用起来,但是整个城市就没有了透气空间


如今我们在绿色廊道上怎么才能达到城市的通透性呢?举个例子,我们在道路建设规划排水沟的时候,就要尽量去 做绿色排水 沟


这个排水沟可以有草坪、植被等,也可能做成大面积斜坡式的形式,这种手法可以让城市交通线条变得柔软


因此,从每一个项目做起,大量地摄入绿色建筑、绿色屋顶还有雨水收集系统,尽量在你的片区或者在园区打造统一的收集系统,这样也能达到绿色海绵城市要求的水平衡,特别是与自然河流相关的城市更要做这个工作


另外, 在城市的脉络和构架上,植被的比例能够建构出和谐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其实也是绿色海绵城市的概念


作为城市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通过海绵城市一系列手法去提升城市的品质,是我们的职责 ,比如法国政府会让专业人士协助有关法律条文的新编与修改


目前法国已经出台了关于生态多样性较为详细的法律,也出台许多关于城市绿色构架的法律


这些法律条文不仅涉及各个层级,比如“国家自然自然保护法”、“地区自然保护法”、“乡村自然保护法”等,详细规定了在城市地带和自然地带必须达到的要求


法国环境保护之所以做得好,我个人认为这与法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景观设计有关


在与政府沟通的时候,专业人士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精益求精的事,政府会给予很大的支持


▼ 对中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一些建议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和设计减缓雨水的流速和增加雨水的收集


在热带区域,我们尽量大面积地去种植屋顶花园,除了它可以减缓雨水的流速以便收集雨水之外,它还可以降低房屋本身的温度


我们研究过大概种植屋顶花园达50%—60%的话,可以达到20%的温度降低,所以一定要最大程度去通过这些特种手法去达到一个自然排温,减少流失的过程


这个对于重庆来讲,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可以考虑的措施

对于雨水的收集与充分利用,可以在建筑、陆地、城市的公共空间和交通要道上面多做一些水层,这些是最自然最生态的手法降低城市的温度


当然自然一点的手法,可能相对于传统手法经济造价要高一些,但是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当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建成后,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衡量的


因此我觉得中国应该做这个事情,而且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去推行

▼ 法国“浮水花园”对重庆滨水区域的借鉴意义 “ 重庆的滨水区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研究城市与水的互动关系、市民的亲水性以及怎样用生态手段解决”消落带“问题


法国的滨水区域不仅娱乐休闲性,同时还要解决涨水期和枯水期的问题


我们通过“浮水花园”方法来解决不同水位线高差的问题

“浮水花园”第一能够减缓涨水期水流速度,第二能增加滨水区域绿化面积,第三能增加滨水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这些都是在相关法律里已经有所规定,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出来


“浮水花园”不仅可以在水上区域,也可以在水中,可以有植物、水生动物等


涉及到浮水花园周边的区域也有专门设计

在我有限地看到重庆的滨水区域,认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研究城市与水的互动关系、市民的亲水性以及怎样用生态手段解决“消落带”问题


对于重庆有时候达到30米差距的水位线,利用“浮水花园”是可以在一定程度得以解决的,因为“浮水花园”是流动的,根据河水的涨水和退水,水位线自然的变化是一直浮在水面上,不管水位高差都能上升和下降


当然这不只是把“浮水花园”摆在水平面就可以了,需要整个河岸线的改造和治理


比如运用一些能在枯水区比较干净的新材质、种植自然过渡的植被、还有植入小水域生长的动植物等,通过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实现河岸的整体改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