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聪明的投资者》读完了,这本三年前就被我收入囊中的“圣经”,今天才被我读了三四遍
很遗憾,但也是庆幸
遗憾的是,我为什么不早一点认认真真的看这本书;庆幸的是,今天我终于认认真真看完了这本书
实际上,人与人的缘分,跟人与书的缘分一样,也需要恰当的时间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决定成为格雷厄姆的信徒,成为价值投资者,尽管我以前也曾经有意无意地遵从里面的逻辑,但从没书中讲的那么彻底,那么精辟
书中自有黄金屋
巴菲特说:成为格雷厄姆的信徒,有些人一瞬间或者 5 分钟就可以,有些人你不厌其烦的跟他讲,他一辈子也不会接受
在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秒接
1 、为什么格老的思想不那么流行? 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也是一种自我检讨和反思
初入股市的人,大多都是被一场声势浩大的牛市而吸引进,初入股市,大家都抱着捞一笔、赚大钱的想法参与,对于股票是什么,股市为什么产生,股市产生的意义是什么,股票上涨或下跌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愿意考究,也没时间考究,赚钱就是了
因此,也不可避免的成为“解放军”,是俗称的“韭菜”
但当发现自己最终沦为“韭菜”的时候,有些人才渐渐去思考这些问题,去买一些书参悟这些问题
(有些人,一辈子也不会思考
咒骂国家,咒骂股市之后,愤愤然离去,直到下一次牛市,再当一次解放军
) 然而,很悲观的是,大多数人参悟都会朝着错误的方向
看看书摊上的书就知道了,什么捕捉十倍牛股,什么猎庄,什么炒股技术 100 招,还有各种技术(如 KDJ 、 MACD 等)详解,当然也有格雷厄姆之类的《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之类的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而摒弃格老的“圣经”,一来前者内容浅显易懂,且口号响亮,令人心动;而格雷厄姆的书晦涩难懂,市盈率、净资产、可转换债券、高等级债券等词汇令新手望而却步,且每年 20% 的收益预期太过平淡无奇
不止是书籍的原因,国内各种炒股大赛,江湖传奇,也大多跟“一股改变命运”、瞬间暴富的故事相关;打开交易软件,每一段时间都有连续暴涨的股票蛊惑人心,就好像近期的廊坊发展
身处在这样一个貌似财富唾手可得,命运瞬间可以改变的“大金库”,一个新手不眩晕是不可能的
而像格老主张的价值投资,每年 20% 的预期收益率,不是大家参与股市的初衷,也实在太不起眼,令人索然寡味
所以,股市总跟赌博、暴富、破产、跳楼等这样的词汇关联,不少人也是抱着暴富的心态参与其中
其结果便是:即便很多在其他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精英,一旦进入股市并着迷其中,就很容易成为人生的滑铁卢
就像去年股灾、以及多少历史往事发生的那样
2 、“套利”是价值投资的核心 除上述原因外,格老的理论流行不起来,也跟价值投资给人的刻板印象有关
就像我这样有近 10 年历史的股民,有机会跟国内很多资本大佬接触的人,也刻板的认为,价值投资就是选择一家好公司、绩优股,然后持续的持有,就像巴菲特持有的可口可乐,国内价值投资者追捧的贵州茅台
当我通读了《聪明的投资者》之后,我对着我往日的理解这么说: too simple,too native
我新的理解是,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套利” 就像巴菲特所说,价值投资者只关心两件事:价格和价值
任何投资者买进一只股票,不是买进一堆废纸,不是电脑账户里的几个代码,是买进一家公司,这家公司都有其内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不会因为股票价格而改变的,相反,股票价格总是围绕着内在价值而上下波动,事实上,波动还极其剧烈,价值投资者要做的事,就是卖出价格高于内在价值的股票,买进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
此时要摒弃一个我以前也信奉的错误的思想
任何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包含了这家公司彼时的所有信息,也即对应着这家公司的价值,这符合存在即合理的哲学理论
但事实上,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发现这种观点毫无依据,也不符合发生的事实
天齐锂业股灾前最高股价到 25.13 ,股灾时股价跌到 9.19 元,去年 11 月份又上冲到 45 元,今年 5 月份又最高到 52 ,目前股价 39. 对一个企业来说,短短一年时间,内在价值不可能发生这么大变化,而股价却可以如此剧烈的波动
这只是说明:市场就像一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和不合理的悲观之间摆动
这种股价的摆动,正是价值投资者的机会价值投资者向乐观主义者卖出股票,向悲观主义者买进股票也践行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老话: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因此,价值投资者的践行者,不仅会买进可口可乐,贵州茅台,也会买进破产重组的公司,也会买进默默无闻却被严重低估的公司
买进的理由只有一条:公司价值被股市的羊群们低估了买进他们,套利
备注:读《聪明的投资者》系列一;文章内容均基于《聪明投资者》以及本人所思所想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