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题: “顾客”与“读者” 最“雅兴”的书店和最“实惠”的书店 出版界的食物链 我在书店遇到的最难忘的事 淘到的那本让我心动的书 由一本书引发的奇遇记 附带两句说明 “顾客”与“读者” 先说逛书店
从年青起,最喜欢逛的商店就是书店
我生活在省城,书店还是不少的,有新华书店体系的书店、有个体书店、文化市场、马路书摊等,每家店面,每月至少逛一次,多则二、三次,四十年一贯制,信不信由你! 你到一般的商店去,你一进门,你就是一“顾客”,但是,你到书店去,你一进门,你就是一“读者”,人家书店的营业员大多是这样给咱打招呼: “这位读者,您需要什么书?” 于是乎,咱就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那儿,虽然不是“作者”,但“读者”也是个“者”啊!不由的内心产生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于是腰板也挺直了,下巴也抬高了,目光也不斜视了,严然变的绅士风度起来
有一次我在逛一间挺大的书店,看到营业员与一位带着孩子买教辅书的家长大声的吵嚷起来,因为那教辅书的种类实在是太繁多了,家长一时找不到需要的那册书,就让营业员帮忙去找,营业员因为还要招揽其他的读者,就对这个家长说你要的那册书,在前边第几排书架的左边第几架的第几行,结果那位家长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回来就恼了,然后就发生了大声的吵嚷,这时就有其他的读者过来劝架,劝其各自少说两句,息事宁人,但是买卖双方互不相让,大有不轻易罢休的事态
我本是一个好多说话的人,又遇到这档子事情发生在眼前,就过去发了言:“我说二位,听我这资深读者说句话好不好?在哪儿吵架,也不能在书店吵架,书店是什么地方,书店是沉淀文明的地方,书店更是净化心灵的地方,书店是产生读者的地方,咱们都是读者,都是奔着读书来的,这么一吵吵,那书不就白读啦?那些大贤人、大作家写的那些书不就白写啦!” 那天也是赶上我幸运,真给面子,那二人眨眨眼看了看我,不吵了
我一直认为,书店恰似一座高雅的殿堂,来到书店,要有一颗虔诚心,所以,我大半辈子最喜欢去逛书店,其实是去书店贪婪的享受那份高雅的气氛
最“雅兴”的书店和最“实惠”的书店 在省城经三路中山公园北门东边一带,属于一段城市里比较安静的老马路,这儿散布着几家书店和古董店,书店之中,大都是经销旧书的,只有一家叫做“阡陌书店”的做新书业务,是按照民国风格的样式装修的门面和内饰,有人文图书、有咖啡座位,可看书、上网、饮咖啡,很是优雅娴静
时常还有一些作者、学者的讲座我经常路过,也经常进去看看,买过书,听过讲座
比如上个月一个周末的晚上,有本土文史学者刘书龙老师现场讲座,介绍他的新作《民国济南风情》(线装书局出版, 2016.5. ),这刘老师也是费了大工夫,在图书馆和档案馆查了 20 世纪前半叶这个城市自然风光、社会风情的民国文献一大宗,选出了 79 篇文献原文(其中出自名家之手的有 10 篇)结集成书
这些文献,我们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直接看到的
尽管当晚到场听讲的人不多,但还是感到了很浓郁的文化气息,既然听了写书人的现场讲书,必然的是购得一本,然后烦请作者签名等等
有一点不解的疑惑,根据我的观察,这样一家楼上楼下大约有三、四个开间面积的书店,业务看着是不愠不火,我单方面认为盈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已经经营了好几年,不知道是怎样维持的
看到做老板的应该是一对年轻人,很温和、很文雅的两个人,就像他(她)们的阡陌书店、就像书店外边的那条老马路,那样安静、那样平稳
这应该是我见到的最有“雅兴”的书店
距离阡陌书店三条马路有一家容斋书店,这个位置是个闹市区,这家书店很小,就是一个开间的面积,也没怎么认真的装修
虽然书店很小,但是满屋子码的全是书,从地面一直到天花板
书的种类囊括了文史书、流行书、教辅书、期刊报纸、手绘本之类,另外还兼营文具、贴花、点卡、饮料之类,可谓五花八门啦
老板是个四、五十岁的温和男子,鼻梁上整天架着一副眼镜,也不知是老花镜还是近视镜,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像个中学老师
在我们这个省会城市里,类似这种方式的的小书店,如今真真的是屈指可数了! 我去容斋书店买书,主要是因为他的书价是可以打折的,和网上的价格差不多
我在他这儿买的最多的是固定的几种杂志,如《新华文摘》、《读书》、《随笔》、《读库》等,基本是期期都买
我看的杂志够档次吧?别以为我学术品位高,我看这些杂志的用意说出来让你笑话,我基本上都是在晚上睡觉前看这类刊物,上边刊载的多是艰涩抽象理性正统的东西,不刺激我的神经,有利于我入睡呢,成了我的催眠曲了,这么一来,真的是感觉亵渎了这些学界顶尖的文章哈
在容斋书店买书,也大约有十年的光景了,老板的事情多少知道了一些,比如他的店面,是自己家的老房子,所以他经营的成本就低很多,但是,根据他的这个地点,如果把店面出租给开小饭店的、开美容店的,可能收取的租赁费要高于他经营书店的利润,但是,书店老板说,他愿意经营这个小书店,他喜欢和这些书打交道,喜欢和读这些书的人打交道,总归是一个喜欢吧
这应该是我见到的最有“实惠”的书店
你去逛大书店,你不容易体察这个书店的风格,书店越大,书店就越是同质化;你去逛小书店,才更容易感知这个书店的风格
那些给你感觉是挺雅兴的小书店,书架上陈列的书大都是书店老板更喜欢的书
那些给你感觉是挺实惠的小书店,书架上陈列的书大都是书店读者更喜欢的书
这就使我有这样的一个臆断,做书店的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人,而是广泛意义上的文人
出版界的食物链 2016 年年初,新华书店开始打折卖书啦!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就没怎么记得新华书店系统打折卖过书
最先打七五折一个月的是“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的全部图书,真的是令人兴奋啊,在新华书店买到的书,与网上同价了
然后是中信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作家出版社等国内大牌的出版社相继七五折一个月
这些年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读者都学会了一个套路:去新华书店发现新书,然后到个体书店或者网上打折购买,新华书店成了图书展示店
个体书店、文化市场,是新华书店的“敌人”,同样是正版书,个体书店可以打折出售;网上的书店是个体书店的“敌人”,网上的书打折一般会更狠一些;马路书摊是更强的“敌人”,直接兜售盗版书!头几年的盗版书,还显得有些粗糙,这几年的盗版书随着技术更新,就显得有些真假难辨了,价格优势也更明显,一般统统是 5 — 10 元一本,哪家出版社、哪家书店能扛得住啊 ? 其实,最强大的“公敌”是电子书, PDF 格式的电子书,是纸质书的扫描版,从内容到形式和纸质书一模一样,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可以在网站上两三元钱购买,颠覆性的打击了纸质出版物
从国有书店到个体书店到网店到地摊到电子书,这是一条出版界的食物链
在生物界的食物链上,是高端吃了低端;在出版界的食物链上,是低端吃了高端
有谁去找达尔文说理啊! 你会问了,这一出版界食物链的勾当,你怎么如此熟悉?罪过、罪过,那些盗版的书、那些电子的书,实在是便宜、易得啊,老夫经不起诱惑啊!真的是对不住作者、对不住出版社,那些低端的玩意也用过一些,从今立志拒绝盗版,亡羊补牢不为晚乎
我在书店遇到的最难忘的事 书店也是一个小世界,逛书店时间长了,也能看到世间百态,也有遇到的难忘的事儿
话说下面这件事儿,大约发生在八、九年前了,我在文化市场的医学书店正逛着,听到中医书架那边传过来了一阵轻轻的读书声,好像是读的浮脉如何如何、沉脉如何如何,寻声看过去,有一个小伙子拿着一枚放大镜看着一本书并且读出了声音,旁边另有两个带着墨镜的小伙子支棱着耳朵认真地倾听
我凑了过去,想看个究竟,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一个严重视障的学生借助放大镜为两个盲学生挑选中医学的参考书
我问那个视障的学生:你怎么不带个眼镜啊,而是用放大镜?他回答说:我的眼镜都 1000 度了,带上只能看路,不能看书
经过一些交谈,知道原来他们三个人是特教学校中医针灸推拿大专班的医学生,已经是大三年级了,面临毕业了
还有一点视力的那个同学姓袁,是个很有爱心的人,经常带领完全没有视力的学友到闹市区、到超市、到书店、到公园等地方去玩、去感受,给学友们讲述用自己微弱的视力所看到的那些色彩斑斓的光明的世界
今天是带两个盲同学来书店挑选书籍
我问其中的一个盲学生:今天买的这些书需要明眼的同学给你们读,他们愿意读吗?盲生说:我们班里有一半的同学是健全视力的,他们都很乐意帮助我们的,每天都有同学给我读书的
我们袁师兄也给我们读,它是我们中医班学习最好的,明眼的同学也比不上他呢
就这样与小袁同学认识了,后来通过他的介绍,我到特教学校做过义务讲座,那是我第一次到这样的学校去,在校园里一眼看到这么多肢残的、视障的学生,他们要么是在健全同学的引领下走着、要么是相互搀扶着走着,还看到一个女教师模样的人,左右手各牵着一个盲生,而两个盲生又各自牵着一个盲生,她(他)们五个人磕磕碰碰的走着
我看到这些,心头油然一紧,感到从来没有过的震撼和无限的怜悯
真的,你不是亲眼看到这一切,你不会产生如此颤抖的心情! 小袁同学说,他的视力还在逐渐的变弱,所以,他趁着借助放大镜还能看书的机会,努力的多看些书,看一点赚一点
他说他在早些时间就开始学习盲文了,以备将来真的失去看文字书的能力时,就看盲文书
他说他喜欢汉字,汉字太漂亮了,我真的舍不得这么漂亮的汉字啊
你看汉字的结构,那是象形文字,就像一幅一幅的画,很美丽的,我是学中医的,我离不了汉字,用盲文学中医找不到中医的真实地感觉,只有汉字才能体现中医的真谛,尤其是医古文,那简直是太美了,盲文是无法表达的,汉字太神奇了
我看得出,他对视力的留恋、对汉字的留恋、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对光明的留恋,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一个视障的人说出对汉字的感叹和赞美,你没有那种设身处地的痛苦感受,你就没有那种震撼心灵的感想
然后又说到有关盲文书的事儿,他递给我一本厚厚的、沉甸甸的盲文版的书,里面的书页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凸点,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天书”啊!我问他:盲文版的书,种类多吗?他回答说:种类很多的,有全套的教科书,还有很多的参考书、文学书、杂志,就是价格太高了,比如全套的盲文教材接近两千元,一本参考书要三四百元,有的同学家庭困难,就买不起盲文书,那就互相借着看
我的心情愈加沉重了,读书是明眼人的愿望,更是盲人学生的愿望,光明很容易的就在我们的眼前,而盲人眼前的光面是刻在盲文书里!我怦然产生了一个念头:给盲学生捐送盲文书,为盲学生奉献一缕光明!后来,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工作
再后来,我们的联系也就中断了,很是可惜的
淘到的那本让我心动的书 我淘到的那本让我心动的书,不是在书店里,而是在一个书摊上,那就要从一段往事说起啦
应该是在九十年代的初期,我在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的旧书摊上偶然的发现了一册 32 开本的《新编药物学》,书的封面很旧,也说不上是什么颜色的,书页的纸已经发黄了,但书还是挺整洁的
当我看到这本书是 1951 年 6 月由华东医务生活社出版的(当年这个出版社好像就在济南),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第一版的《新编药物学》吗?我心里免不了一阵激动,太珍贵了也是太巧遇了,我便在小贩手里很便宜的买了这本旧书,带回家中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我第一次见到的《新编药物学》已经是第十版了( 1974 年出版),那是摆在父亲的书架上的其中一本书
父亲是内科医生,五十年代初毕业于山东医学院 ( 那时或许称“齐鲁大学” )
80 年代初我又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的药学专业,开始了我的药师的生涯
我父亲对这本书还是很了解的,记得给我讲了作者是陈新谦,讲了这是第十版书,说当时这本书是一部权威著作等
于是突发奇想,我要是能够搜集到各版次的《新编药物学》岂不是更好,从那以后,我又陆续搜集到了第五版、第七版、第八版、第九版等等,至今我共有一、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版的 13 个版次的《新编药物学》
可惜的是还没有找到二、三、四、六等四个版本
一部药学专著,连续出版到第十七版,这在国内学术专著的出版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第一版《新编药物学》所收载的药物用现在的眼光看,已经是很原始、很简单了,有许多的植物的提取物、有重金属的化合物 ( 汞剂、砷剂、铅剂等 ) ,有抗生素类,其中的“主要抗生物质”才有 6 种,包括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氯霉素、洛菌素、苏联抗革兰阳性菌素,而今天上市的抗菌药物都数以百计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版的序言中作者陈新谦写到感谢齐鲁大学的黄文兴等先生的帮助,后来听我父亲讲,那时候的黄先生还是个助教,还给他们上过课呢
而到我在山东医学院读药学专业时,黄先生已经是国内知名的药理学教授了,有一部分课程是他亲自给我们讲授的,它的音容笑貌我记忆犹新,黄先生早些年已经仙逝
说来也巧,在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做了两个科研项目,由山东省医科院药物所协助做药理毒理试验,黄教授的儿子正是医科院的高管,我们有过多次接触,攀谈起来,竟然有这些缘故,又是亲切又是感慨啊
《新编药物学》第十五版出版后( 2003 年),我写了一篇小文,题目是“《新编药物学》之情结”,贴在临床药师论坛上,写到“知书、学书、用书、觅书、品书”等小感想
后来这篇小文被人民卫生出版社《新编药物学》的责编老师看到,和我有些交流,责编老师有一次来济南公差,专乘到我们医院与我会过一次面,畅叙对《新编药物学》的共同感想
那《健康报》是卫生部的官方机关报,医院里只有院长办公室才订阅,我们药学部看不到的,所以这位副院长特地给我告知
原来《新编药物学》第十六版出版时( 2007 年),出版社在《健康报》上作为新书推介,就刊发了我的这篇小文
记得报社给我寄来数十元的稿费,出版社给我寄来两册赠书(其中一本,就郑重的送给了那位副院长)
如此如此,所以说《新编药物学》是我的一个情结
去年秋天,临床药师论坛上征集出版第十八版《新版药物学》的意见,少不了我在论坛上又是议论一番,写了近两千字的坛文,我提的那些建议,也不知道人家作者和出版社是不是能都采纳,正日思夜想的等着新版的书出来后看个究竟呢! (在济南市图书馆找到了 2007 年 1 月 26 日的健康报,报纸保存的竟然很好!) 由一个本书引发的奇遇记 这多年来,也不是仅仅逛书店、淘书、看书、讲书,也真正的编写过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叫做《痔瘘专科药物学》(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2 年)的书,曾引出了我的一个奇遇
大约在 2010年 时,我在老家城里的一个旧书店里,见到我这本书啦,我这本可怜的书和一堆各色旧书码在一架摇摇欲散的书架上
我对旧书店小老板说:“这本书是我写的!” 没想到那小老板眼睛一亮,说:“我卖了十几年书了,第一次见到作者啦!真的假的?难道你就是那个大学教授?” 我赶忙表白,千真万确,货真价实
那小老板说,这书共收购了两本,前些日子卖了一本,卖家是站前路上小诊所的王大夫,说这本书的主编是他上大学时的老师,所以我猜你是大学教授嘛!你那学生你还记得不? 我说不一定记得了
我在医学院代课近二十年,每年都有一二百名学生听我的《药理学》,除非有特别印象,否则基本记不住
旧书店小老板是个好心肠,说那诊所就在附近,让我稍等,他去把小王大夫找来见见老师
果然不一会儿,人找来了,一见面,我倒是有些印象在脑子里,记得他是泰安城里人,有年寒假,我去泰安岱庙看《张迁碑》,这位王同学自告奋勇给我当向导
师生见面,不免寒暄一番,问及如何来此地行医,原来他同班一女生是这儿人,大学三年,相恋而成婚,女方家庭殷实,在站前街投资购得门头房,小两口就此开了诊所云云
由于我的一本书,结识了旧书店小老板,又重见了我的两个学生,一时心头大喜,便说,你们谁也别争,今天老师我请客,咱去吃大餐! 附带两句说明 本篇小文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店名、书名、文章名等等,都可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或搜图片、或搜文本,基本能够搜到更详细的内容
再者我还要说明,我编写的那本《痔瘘专科药物学》,不仅仅惨兮兮的进了旧书店,你查阅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藏书目录,也都有其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