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致使许多银行濒临破产,并迫使各国政府史无前例地救助支离破碎的金融体系
《制衡银行:金融监管平衡术》一书由让•梯若尔(Jean Tirole)、马赛厄斯•德瓦特里庞(Mathias Dewatripont)、让•夏尔•罗歇(Jean-Charles Rochet)三位经济学家合著,从国际视角总结了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教训
书中,作者们强调了政治人物、金融专业人士和金融监管者面临的种种复杂挑战,呼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同时就金融机构的经济激励、经济冲击的影响,以及政治约束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
下文系该书节选内容 为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优化平台读者反馈机制
加入“金融读书会”读者交流群,按赠书要求在群中回复相应内容,即可参与本次赠书抽奖活动,我们将从参与活动的订阅用户中抽取15名获得本次推荐书籍《制衡银行:金融监管平衡术》
具体参与方式请详见文章底部【赠书活动介绍】
文/让·梯若尔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正是银行业监管标准逐渐放松之时
的确,“非理性繁荣”、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全球宏观经济失衡等都是危机的重要因素
但是缺乏监管或无效监管正是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发了许多国家加强监管的诉求
然而,很有必要停下来问一下监管的目的是什么,以及监管的力度应多大
监管还是不监管 银行业是诸多审慎监管度要高于消费者利益保护监管的产业之一(其他包括保险业、金融市场相关产业以及养老金投资业)
本书集中讨论审慎监管,这是一种更具实质性和决定性的监管,但这并不是说明对消费者利益保护欠缺在最近的危机中没起到作用
事实上,危机由次级贷款的问题引发
尽管这些问题与随后的整体危机不能相提并论,但次级贷款正是危机的始作俑者
次级贷款与美国银行业产品较弱的消费者保护监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美国建立一个专注于加强储户保护的机构会很受欢迎
银行在哪些方面如此独特以至于需要专门的产业监管呢?银行通过支付/存款以及向居民和企业提供贷款等业务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虽然这些活动是经济运行所必需的,但并不比那些只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而没有审慎监管的部门(汽车或制药业)更为必需
相反,银行业的审慎监管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出现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单个银行易受到银行挤兑
当银行的大型客户和未受保险的个人储户对银行失去信心时,他们的自然反应就是尽快将其在银行的存款取出来
这种银行挤兑来源于银行的转换活动银行通过借短放长来创造流动性
通过允许储户在认为需要提取存款时就可提取存款,银行承担着自我实现的理性恐慌带来的风险
这种风险正如戴蒙德和德比维格模型所揭示的那样,当一位存款人预期其他存款人挤兑从而迫使银行低价变卖资产,该存款人的占优策略也会是挤兑
监管者监控金融机构的杠杆(现在是流动性)头寸意味着能降低这种高成本挤兑发生的概率
最近的危机以及以往的一些危机(像长期资本管理对冲基金的倒闭)表明,银行业需要审慎监管的另一个相关理由是,一家银行的倒闭会通过同业市场或银行恐慌来引发其他银行的倒闭
因此,以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存款保险为主要形式的审慎监管就很有必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关联度高且易于产生多米诺效应的大型金融机构更有必要
对非金融企业来说,一家企业的倒闭能让业内其他企业获益;与此相反,银行机构既可能作为倒闭银行的债权人而受损,也可能成为相邻银行违约事件而引发的银行恐慌的无辜受害者
因此,审慎监管意味着保护银行业基础设施也就是金融体系,从而使经济能够顺利运行
为此,人们需要特别关注大型银行
然而,那些规模较小并不必然具有关联性且其倒闭并没有系统性后果的银行,也要接受审慎监管
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债权人通常是小客户,缺乏监督的专业能力
存款保险的引入就是为了降低储户面临的风险,但也进一步削弱了存款人监督银行的动机
审慎监管的逻辑依据——小额存款人缺乏专业知识和无法有效监督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解释了为什么审慎监管也存在于那些规模小且债权人分散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
德瓦特里庞和梯若尔详细讨论了这些机构的情形及其与那些监管较松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区别
他们构建了代理人假说
根据这一假说,审慎监管应当借鉴非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也就是说审慎监管机构充当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债权人的代理人来加强监督之责
近年来,金融业大大地扩大了“批发”负债的范围,所谓“批发”负债是指不是由小额存款人持有而是由其他金融机构持有的负债
这是否意味着审慎监管的需求被弱化了呢?事实上没有
因为这些负债通常是短期的,也易受到恐慌的冲击,并产生以下两类系统性问题:第一,这些“批发”负债隐含着对受保存款人的风险(英国北岩银行就是最好的案例,请参见第三章的讨论);第二,即使这类机构没有正式的受保存款人(投资银行或对冲基金就是如此),这类机构的倒闭因其与其他金融机构的高度关联也会带来多米诺效应(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代理人假说背后的观点仍然成立:即使银行债权人存款规模不小,也是市场老手,只要存款是短期的,就意味着一旦它们预期到麻烦,挤兑仍是最佳策略
对整个银行体系挤兑的危险促使有关当局来救助面临危机的机构
对“大而不能倒”或“太具关联性而不能倒”综合征的预期的确能防止恐慌,但同时也会使银行的债权人变得更为消极,刺激这类机构的冒险行为,反过来这意味着需要债权人的代理人来确保市场纪律
雷曼兄弟破产的社会成本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观点,因为人们预期一旦大型机构陷入财务困境就会获得救助
审慎监管面临的挑战 根据代理人假说,监管应该充当非金融企业债权人的角色
因为债权人有权掌管债务人的资产,那么监管者在困难时期必须控制银行以减少债权人或存款保险基金的损失
反过来,这里隐含的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是定义“困难时期”,二是确保监管者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加以干预
这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哪怕只是单一机构面临困难
我们先讨论这种情形,然后讨论那些不利的宏观经济冲击带来的多个机构面临困难的情形
对单一机构而言,困难时期可以定义为当其资本低于《巴塞尔协议Ⅰ》和《巴塞尔协议Ⅱ》定义的监管偿付比率时
尽管这些定义会随时间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也只是对风险的粗略刻画,例如,这些协议主要关注信用风险,而没有考虑投资组合风险
而且,即使在“正常状态”下,对于监管者来说进行早期干预也是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在计算偿付能力比率时总存在“会计滞后”的问题
与非金融企业相反,银行业的偿付能力比率的计算挑战更为突出
银行能够利用显性或隐性的存款保险,通过主动提高利率筹集资金来“隐藏”偿付问题——这种战略被称为“赌博重生”
在一定程度上,“市场纪律”常常提供银行出现问题的早期预警信号
这能起点作用,但只有在一家银行的债务没有得到显性或隐性的国家担保时(否则风险贴水应等于零),或者说这家银行的债务是被商业保险承保的话才起作用
保险费能反映市场对风险的认识
通过对问题银行的债务保险收取更高的保费率,这种市场纪律能有效地预示危机
这并非说困难时期的公共干预没有必要,相反,市场纪律只是公共干预的补充而非替代
对单一机构的偿付问题的快速干预本不容易,对由于宏观冲击带来的整体偿付问题的干预就更为困难
的确,如下因素使得在银行业危机时接管银行变得更为复杂:第一,当银行辩称陷入偿付困难的责任不在于它们而在于糟糕的宏观经济环境时,它们能获得政治家们的一些同情;第二,政治家们很快就面临已经枯竭的存款保险基金,也不太愿意向纳税人要钱来承担干预的成本;第三,监管当局的优秀员工很容易被监督诸多相互关联的处于困境中的金融企业突然增加的工作量而压垮
因此,他们就有很强的动机去操纵银行账户使之看起来仍有偿付能力
这种容忍在各种危机中已被反复呈现(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但这是非常危险的:面临偿付问题的银行确实做错了(赌博再生在储贷危机中非常普遍),经验表明,纳税人承担的成本(尽管会推迟)最终还是扩大了
历史告诉我们,当危机来袭时,诚实快速地清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很有必要的:真金白银最靠谱,会计处理没有用
20世纪9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和日本银行业危机的处理正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日本的拖延导致多年的GDP增长停滞,而斯堪的纳维亚的“硬着头皮接受”则收之以更快更满意的增长
建立适应性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 近年来,银行监管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加速的金融创新
当然,金融创新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它有时纯粹是为了监管套利而不是试图增加社会剩余(想想那些结构化产品:发起人保持高级别的资产以使资本占用最小,就可以放大表外资产规模,从而使连接表外的“管道”适应较低的资本要求并提供流动性支持)
更一般的是人们可以看到整个行业的监管套利(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吹捧那些难以理解的结构化产品的信用评级)
因此,立法者在起草监管法规时应明确地从上述套利因素存在的假定出发,应当愿意及时调整监管体系以适应这些发展
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监管通常被设计成“应对此前的危机”而不是下一次危机,出台的监管措施总是比市场发展慢一拍
银行的全球化趋势放大了监管滞后
的确,正如前面所强调的那样,近年来银行业有两种趋势,即国内金融机构大型化(通过大量的内部并购)和金融机构加速全球化(部分通过跨境并购)
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大型化大大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国内游说力量,使放任自由的监管理念更为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在监管政策难以协调的世界中,全球化扩大了私营部门发展和监管反应之间的时滞
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巴塞尔协议Ⅱ》的监管标准从资本角度来看不如原来的,甚至开始将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实施任务交给信用评级机构和大型银行自身
保持平衡 显然,以前这种降低资本要求和不断地将监督职责交给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的趋势需要纠正,也就是需要加强监管
在最近的危机中,钟摆已经摆向了这边然而,在如此复杂的金融行业中,有效监管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避免过度反应
第二个挑战是政治家们应避免对接受救助的金融机构实施严厉的处理办法(例如,限制银行向高管支付与其竞争对手相比明显没有竞争力的薪水)
第三个挑战是近年来危机的另一个危险就是跨境银行业务可能会瓦解
因而挑战是巨大的
(完) 文章来源:《制衡银行:金融监管平衡术》(中信出版集团,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赠书活动介绍】 为与平台订阅用户分享好书,平台将向订阅用户赠送15本以上推荐书籍
订阅用户参与活动规则如下:加入“金融读书会”读者交流群(具体加入方法 请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 查看),在群内发送“报名+读书赠书活动+《制衡银行:金融监管平衡术》+姓名”;即可参与赠书抽奖活动
我们将从满足活动规则要求的读者中,选取15名回复的订阅用户,获得本次赠书
本次赠书活动时间为 8月17日至8月19日12:00 本次赠书将由《比较》编辑室直接寄出
如获得赠书的订阅用户在公告后30日内未收到获赠书籍,请联系出版社,由出版社负责后续咨询等事宜,具体联络方式为:010-85905140;联系人:孟凡玲
本次活动最终解释说明权归本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