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 by Qinjie Carol 前言: 大学开始学化学的时候我从没想过我毕业后十几年有一多半时间做文字工作和各色的人类打交道,一个从 Chemical Geek 到 Social Jerk 的过程吧
其实不管做啥都好,都是一个为人的通道,“万变不离其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今儿聊下工作,下不为例么?!哈哈
有很多朋友转的有意思的文章和观点,但看过之后就像微风拂湖面,舒服但是立刻就忘记了
还有一些是被熟悉不熟悉的朋友转的其实并不感兴趣和并不关注的内容,甚至有一些翻来覆去倒腾的八卦新闻,令人躲闪不及
如果某一天花很多时间刷朋友圈,白天感觉看了很多东西很丰富,但晚上可能会陷入更深的空虚里
感觉增加越来越多不熟悉不确认是否能交流的人群,连点一下 “ 屏蔽他的朋友圈 ” 或者 “ 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 ” 这简单的动作,都懒得做了
直接的后果就是降低了分享生活或者工作的兴趣,越来越少关注朋友圈,开始转回去看微博以获取信息了
最早的“新媒体”之一的“老”微博,反而成为了一股清流
而是作为一枚市场小兵,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碎片化的阅读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外界变化得这么快,怎么样才能在 “ 己所之欲,亦勿施于人 ” 的前提下去感召别人,获得认可且买单呢?做市场的虽然老被认为是销售的排头兵,把态度、学识、经验这种老生常谈放一边儿去不谈,我总觉得万事万物皆相同,总有它自己的自然规律和法则,了解人心和人性、顺应自然,算是第一要务
深度理解自身产品和企业文化 在大的企业里面,不同的产品和企业文化都有文字规定和培训,希望新入职的员工能够在第一时间去了解并运用和感知这些知识和文化
但我个人觉得每个人理解的文字和语言都不完全一样,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各人 理解更深入也更各异
一个人做一份工作能够全心全意全力地去做,不外乎两个条件:薪水、成就感
前者显而易见,通常也持续不长,因为有可能会有来自外界的其他诱惑
后者比较复杂,有完成感、被认可感、价值感、情怀等各种综合因素
换句简单的话说:如果一位员工认为自己的兴趣和认可点和公司价值观趋于一致,那么,这就是双赢
我们公司是做什么的?如何成立?历史怎样?什么背景?什么价值观?有哪些产品? 客户是谁?等等,每一个问题看上去都很简单,但后面的答案却是错综复杂,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深挖,例如什么时期、什么社会环境、什么行业、什么人群、什么业绩、什么计划、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一串儿问题可以套到任何一个以上问题之上,理解得越深入扩展得越广,你心里的某个答案越清楚
挣钱是公司的第一责任,但除了商业诉求,市场的员工要看得更远,要赋予自身一种责任感,例如:除了提供工作岗位,是否我们公司为社会进步做出了一点贡献?这样通过自己理解消化后并且你自己能够真正接受认可的公司信息,才能成为自己的工作图书馆里面的一本烹饪原料指南,再加上自我属性的调料和做法,完整地呈献给你的听众或者观众
对我来说,这才是有效的表达 持续探索外部环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一种战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不仅仅知彼,而是尽可能地知所有,融会贯通激烈的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愚蠢的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
只知道自己怎么回事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其实和上一点的扩展是相融的,依旧可以遵循举一反三的进程
拿了解行业来讲,公司所处的行业是?客户所处的行业是?行业发展变化的曲线如何?行业的上下游以及整个生态如何?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是谁? …… 同样,这些问题其实有大片的问题跟随,无止境
另外,作为市场专家,你还需要了解的是本身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宏观微观趋势,不然在抓热点、做策略的时候会有所偏颇,尽量做到相对的客观和及时
所有的这些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大家都有限,所以也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分清楚主要次要矛盾
比如做媒体关系的,先要理解媒体行业的变化、不同媒体的内容和商业需求以及变化,做线上线下活动的,要抓住客户需求心理以及创新
说起来很简单,但分析到位和精准并且获得响应的,需要一份真本事
规划与策略 我是一个工科生却做着文字内容的工作,但我听喜欢逻辑整框架
就像以前考试背书,我不做笔记,临时抱佛脚的时候通常先看全书目录理清楚逻辑,再背内容
就好像把鱼骨头先架好了,慢慢往里塞肉
所以考试的时候我脑子里通常能够直接反映出我需要的大段大段文字在某一个鱼骨的某一块,甚至在那一页的哪个位置都清清楚楚
不过随着慢慢的文字工作增多,我现在看书也会有跳篇章的习惯,这一节感觉不有趣,我就随处翻到后面,然后在随机翻回来,逐渐整个轮廓也具备了
这种拼图式的做法也是有另一番好玩的意思,比较适合头脑风暴毕竟,创新,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比规划更重要
约定俗成的年度计划预算不想再多谈了,有的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其实需要的是一种方法论和灵活度
比如做品牌的,定位是重中之重,“要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在各个渠道必须是整合统一的,方向确定了,具体怎么做,什么时间表,做到什么程度,就落到执行了
适时调整也是一个成功的校准器
及时感应外界反馈做出判断和应对 遵循一个原则 “ 换位思考 ” 不会错
就算是一个 B2B 的公司,要推一个产品,你首要要想的不是你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可能喜欢什么,而是客户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客户的客户需求是什么?在执行的过程中及时作出判断,做一个 “ 问题解决者 ”
我遇到很多职场人,遇到客户刁难或者出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如何立刻解决问题,而是推卸责任
这种态度下的应付和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的 另外,执行力是个很牛逼的事儿,这也分三六九等
就拿内容来说,哪怕是简简单单做一个本地化,你想了多少呢?说到翻译,这些年我退过很多翻译公司翻译人员翻译得很烂的作品,有的是直接用 “ 百度翻译 ” 草草编辑了事,有的是水平有限不懂行
且不说翻译完的文字是否融入了产品的特质,单看中文都完全不通顺,直接摔回去了
不是我脾气大,我是觉得专业工作需要有专业的素质素养和态度
当年一位同事翻译了一个“奢侈消费”业的手册,由于其英文就非常优美,同时强调了中国的意境,她完全是消化了一遍,几乎是重新攥写了全新内容,以至于不明就里的同事问:这是谁写的古诗这么美?不久之前现同事翻译了一篇科技业的文章,很多词,她也不懂,但她就知道去维基百科查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R 、 Python 等词的背景和历史,跟懂技术的专家探讨了一些时候,理顺了逻辑,才最后成稿
话说这两位同事还只是临时的书面翻译员呢
这两个作品都非常符合产品特性,同时也深得受众喜欢,获得好些数字和文字上的正面反馈
我自然不能按照这种标准来要求别人,但文字通顺准确是一个基准吧,你自己都读不懂,还想让别人读懂么
所以我之后会提出一个要求:“中文表达不好的人请不要帮我们做翻译工作,谢谢
”这算微观体现,通常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再说回及时反馈,聊个未决实例吧
永远爱新鲜尝试的我最近订了个新世相图书馆的阅读试用服务:先付一笔钱成为新世相图书馆的会员,新世相在一个月里面随机发四本他们精心挑选的 20 本书给我,阅读完后我再快递回给他们,写上自己的一些感悟
这是基于对新世相选书品味的期望认可以及对未知好奇心态的一种投资
第一本寄来的书已经忘了名字,总之是不太感冒的内容,翻译书籍
第二本书是《国家的视角》,豆瓣评分很高,但,第一部分之后我实在是仔细看不下去,粗翻后寄回,原因如下:翻译书籍(又是翻译书籍!!!估计着了我对翻译文字高要求的道儿),内容不是我的菜,整个内容就是在强调无政府主义,这道法自然的大道理我黄老道几千年前就阐述得清清楚楚
不由得多翻几个白眼
尝新鲜是一回事,但真浪费时间啊,连续扫两回兴有点后悔也是不会再续订了
我不能说这就是一个失败的产品,但我很好奇它怎么做的市场评测和流程反馈系统,最后能走多久?拭目以待,做一个借鉴吧
逻辑之外的价值观 在我们科技行业的市场,大家爱讲的是大数据分析、各种 KPI 、全渠道营销、各种术语( PR 、 SEO 、 Lead 、 Opportunity 、 Touch Points…blahblah )和各类牛逼闪闪的概念以及活动
有的时候我倒是想撇开这些光鲜强调一下无形资产 —— 价值观
我总觉得一个没有正面价值观的企业或者个人,最多只能获得短期利益,并不能获得长期效应,这也就是品牌的力量吧
品牌的价值体现并不仅仅是花了很多钱做优质广告,客户买了更多溢价的产品,也包括企业从上到下的员工因为喜欢自己的公司文化、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同时带给客户和社会的一种正向价值观,感召更广泛
我就想问一句:在所有的初衷里面,是否有想过“做这个,我们是在道上么?”
永远处于不断学习和思考中 不断地学习就和不断地强身健体一样重要
无论是健康的职业发展,还是作为个人生活的追求,一颗好奇心和持续研究的开放态度带来的收获远远不止于金钱、职位和成就感,而是一颗愉悦跳动的心,一种自然生态下的契合
知识永无止境,山外永远有山拒绝老年痴呆,就在此刻开始
自己都不以为然,你觉得你真正做得好市场么?最后我很同意那一点:再牛逼的广告也挽救不了一个烂产品
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什么,但我就是说了 *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