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订货会观察:当图书与“互联网+”相遇

1月7日,为期三天的2016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开幕,和往届明显不同的是,在815家参展单位带来的50万种图书中,今年的传统图书因为和互联网+的相遇,而有了不一样的样貌


“互联网+注重个性化、互动性和分享性,图书产品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接力出版社少儿部副总监肖云峰一语道破,过去一本书对于一万个读者来说,就是一个封面;但现在不同了,每个读者都可以拥有与众不同的那本书


一本书而不只是一本书,有可能就是一个平台
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本书,不再是设计师的专属

秦文君的新书《别和美丽擦肩而过》,封面有一个四方形的“窗户”,打开来,里面藏着一个需要涂色的画面,读者只需随意按自己的心思涂画,就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封面


图书里还藏有照片卡槽,尽可以按自己心思,将照片和文字进行搭配


“现在的书,会更多鼓励读者参与到书的设计中
”肖云峰说

一本《高铁风云录》短短一个月就热销了6万册,原来也是互联网+与传统图书的一次相遇


湖南文艺出版社营销主管刘峰颖揭秘说,出版社一直关注着《高铁风云录》作者“高铁见闻”的微博,直到其与读者互动渐成口碑效应时,就联系作者,通过众筹的力量出版了这本书,又通过出版图书和粉丝进行话题传播,提升了销量


作者“高铁见闻”认为,这本书深度揭秘了“高铁外交”背后的大国博弈,填补了阅读的空缺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印刷也会变得与众不同

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展位上,新书《卡罗尔》外观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看会发现,这本书的封底没有定价,也没有其他图书常见的条形码


原来这是出版社为了赶赴图书订货会,采用按需印刷方式赶制出来的,现在这类书有个统一名字叫“快印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市场部工作人员傅静说,过去参会因为来不及印刷新书,出版社不得不做假书,但发行商因为看不到真实内容,并不敢贸然订货


现在可以快印几十本,让大家一目了然,非常便于出版社宣传自家产品


快印书不仅方便了出版社,也给读者带来更多选择

《汉语韵律框架及其词语整合效应》《中国戏曲音韵考》《德语生态文学》……在学林出版社的书目单中,发现了至少上百个断版小众图书


学林出版社副社长张蓉说,按需印刷其实是数字技术,可通过闪印王等机器,直接实现数码印刷、装订,实现即时出书


一本书即便印刷数量只有一两百本,出版社也不会亏本
这样,拥有版权的大量断版书就有了重生的机会
即便是一些新书,也开始了按需印刷

“《独家上海》在出版之前,我们采取读者下单的方式,掌握了印数之后才组织印刷


”张蓉说,因为是按需印刷,读者可以订制自己的专属图书,比如在扉页上留言,或者放上自己喜欢的照片等


最终这本书按需印刷了3000本,不仅没有亏本,还实现了盈利
“出版社最怕库存书太多,这下我们的担忧少了
”张蓉说,学林出版社按需印刷图书年收入已有几十万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