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予我

书予我,与其说改变,不如说塑造


但此为幸,或不幸,未可预见

年少时,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是作文书,语文成绩在需写作文开始一直惨不忍睹,每次写作文绞尽脑汁抓耳挠腮的痛苦,于是买了作文书,在那些作文书里没学会怎么写作文,但知道了原来很多人除了教科书,还看很多其他的书,名著或者美文


农村的孩子总是较少接触这类,如果老师不引导,家长更是不会明白还需如此


自那本作文书开始,我渐渐接触各类书籍,不知不觉的接受着书对我的塑造


情窦初开这个时刻,如今回忆起来,已不知道是因为初开所以开始喜欢看言情,还是因为开始看琼瑶、席娟和亦舒,所以初开了


反正初开后,伴着一堆的言情小说,默默关注身边的男生,然后幻想那些书里的爱情桥段发生在自己身上


心底隐隐期盼我成了谁心中的朱砂痣,谁成了我手里的白玫瑰

也渐渐开始看《读者》《萌芽》,发现原来我认识的这些汉字如此组合可以谱写出那样优美的长短篇,渐渐的,发现自己写出的作文也慢慢得了老师赏识,写作文也不再痛苦,成了一件身心皆愉悦的快事


如今回想起来,当初买作文书的目的竟就是这样不知不觉的达成了

书读的最多的时期就属中学六年,那种将书偷偷放在抽屉里,趁着老师没注意抽出书本趴着看书的滋味实在有点刺激的美好


大学时,书倒是看的少起来了,大概一下子日子过的太过丰富了,渐渐的远离了书本,认识了一群性格迥异的朋友


那四年是张扬的,朋友们来自各个专业,但物以类聚,每个人无一不是信手拈来一句好词,文化气息颇重


在他们影响下第一次接触话剧,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的被话剧这样的表演方式所吸引


偶有一次在一位美术师兄那杂乱的画室里,捡到了那本破到不能再破的《百年孤独》,十几个人在画室里就这本书展开了一大堆的讨论,我突然发现我似乎孤陋寡闻的可耻,大家都同龄,为何只我不知这本书如此好看


也为这本书,无奈的做了第一次偷书贼

那年后来的暑假,在小镇上的租书店里,惊讶的发现了书柜上的《百年孤独》,于是压了10元的押金,免费借一个月


借回后迫不及待的开始看,才发现故事情节太过魔幻,人物名字太长,祖孙三代名字重复,导致那点被激起的兴趣一下子扑灭,几次三番的打开书又不得不合上


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一个月,可书还没看完,挣扎着是去还了还是不还,待到暑期结束路过那家租书店时,才发觉,它已经转让停业了


如此,这本书成了“我是偷书 贼” 的见证
如今此书已翻过好几遍,书中情节也能回忆出若干

2011年,范晔译的本出版后,我迫不及待的将其买来,以补偿对此书的亏欠,总觉得,我不曾真心的付出,所以不该拥有,如今我真心付出,此书终究是名正言顺的归我了


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华姿的《德兰修女传》,自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无信仰的,不信佛不信教,可成年后,渐渐相信了信仰的力量


德兰嬷嬷的一生是爱的一生,她的爱给了世间所有贫穷的人

贫穷,不单单指物质上的贫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贫穷,那些缺爱的人才是真正贫穷的人,Love until it hurt,爱直至成伤


德兰嬷嬷这一生都在奉献她的爱

尽管我不是天主教徒,却也感动于此种大爱,用一生来拯救世间的贫穷


看德兰嬷嬷的故事,我总有一种看到上帝就在嬷嬷身上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而深入的感受到了贫穷和富裕的差别
德兰嬷嬷逝世时,全副家当只有修女服,鞋子,和圣经

可她87年的人生里,留下了4000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者,这 才是她一生最大的财富


贫穷和富裕,实不该以物质为衡量标准
若都以得到的爱为标准,那么我们活的大概会更幸福的多

而如何得到爱,除了付出,怎么会有无缘无故的得到呢? 进入而立之年,我渐渐感觉到,小时候的我更多的时候是唯“物”主义者,只有物质丰富了我才快乐,一周开始母亲给我2元钱的零花钱,这是我所有好心情的来源


而如今,越来越偏向于唯“心”主义,我内心向往和平,与人为善,我相信一切选择由心,内心喜悦,岁月静好,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这样的转变却导致了另一件对于我的家庭来说,不太好的事情:我似乎越来越看淡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母亲常常拿我同龄人的发家致富消息来刺激我,希望我能更为努力,事业有成,能达到家财万贯的富裕,而我却满足于当前的状态,赚稳定的工资,吃饱穿暖偶尔小资,任何人激不起我与之攀比的念头,如此不思进取的确是让人为难的一面


不过,目前为止,予我,是幸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