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思考(三) 一个留学机构更应该承认自己“做不到”什么

如果你去问一家机构,你们能不能快速提分?能不能短期提分?大部分的机构都会说可以,但是睿途一直说不可以


作为一个机构,更大的勇气在于告诉客户我们什么做不到
最近田存向我寻求帮助

她遇到的家长都说:睿途提倡的“提高能力”等等我们都认同,但是我的孩子不一样,他马上就要申请了,就要分数


您能不能让老师先教一些技巧,先让孩子考一个高分,然后再慢慢地提高能力? 田存问,这样的家长该如何回答? 我说你就问家长: 能不能先拿到金牌,比赛完了之后再慢慢训练体能? 能不能把树先结上满满的果实,收获之后再慢慢的让树吸收养分,一点点长大? 能不能让孩子先把钢琴 10 级先过了,然后再让孩子练习音阶和手指灵活度? 田存说如果告诉家长不行,家长就会换一家机构,因为其他很多机构都说可以,只有你们说不行


这非常考验一个机构的定力

我让田存告诉家长,如果家长只想听好听的话,可以不选择我们,如果她需要听真话,就选择睿途


但是人性都是愿意听开心话对吗?人性就是不愿意接受痛苦的事实对吗? 劣币驱逐良币? 比较欣慰的是我们一直坚持说不好听的真话,到目前为止活得还很好


最难说的话其实不是告诉家长不能“速成”,最难说的话是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习惯不能在短期内改变”


因为睿途在“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上探讨的非常多,所以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睿途时有很高的期望,认为 不爱学习的孩子会变得爱学习,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会管得住自己,懒散自由的孩子会变得动力满满


就在前几天,出国群有一个家长在群里质问我们: 每次都说孩子有相同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了这些问题,关键是我们花了很多钱,都三个月了,孩子为什么没有提分? 这个时候,要告诉家长,“学习习惯”并不是三个月可以改变的,对于一个留美机构来说这句话很难,尤其是一个收费了的机构


但是,我们的孩子成长到十多岁,他在 1-6 岁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学习习惯,然后在 6-12 岁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策略


“专注度、学习动力、好奇心、共情能力”都在这个期间打下基础,如果我们在孩子初中或者高一的时候发现孩子的“专注度、自我管理或者学习动力”不好,我们真的期望孩子能够在三个月内全部改善? 睿途首先要承认自己做不到


虽然我们在探讨学生的“人格成长、习惯养成”方面比任何一个留美机构都多,但是我们却要承认,我们并不能“迅速改变学生习惯和人格”,甚至很多孩子在睿途的“学习动力、人格习惯”上根本没有改变


睿途急迫的想改变孩子,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在改变孩子,但是却必须承认我们在改变孩子方面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这真的是一个很伤心的事实

睿途更准确的定位是:一个留美考试的培训机构,大部分时间在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分解任务、诊断检查、熟悉考试


很有意思的,上面的总结是一个家长在出国群里说的
这个勇敢的家长把睿途的本质定位的很准确

更为深入的说, 睿途的更大期望是建立起一个 “ 积极、学习 ” 的社区


这个社区是学生、老师和正确的价值观组成的

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一个优秀的社区中来,加上优秀的老师和正确的价值观,每个孩子在这个优秀的社区中找到归宿感,从而变得更好


而且,今天我们告诉别人自己的“不能”,并不是为了免责,而是因为我们相信 将“改变”的责任依旧放在当事人身上是更正确的


美国心理学家、《少有人走的路》作者科特 · 派克( Scott Peck )说, 我们不能剥夺别人从受苦中获益的权利


每个人都会在挫折中成长,这是极大的获益

如果心理医生替来访者承担问题,那就剥夺了来访者通过自己解决这一问题活动成长的机会,所以这称不上伟大


这和睿途帮助学生的原则是一样的

睿途需要做的是诊断、提问、建立优质社区,但是改变的责任在于“学习者本人”


一个没有动力的孩子本来就是父母的包办和过渡保护造成的,如果来到睿途也同样的包办的策略,如何才能改变之前的问题? 睿途说:关心人、影响人、改变人


但是睿途并不谈:管理人、约束人、改变人
因为改变的前提是“接纳”,不接纳的管理没有效果

如果孩子没有接纳他人的帮助,只凭睿途单方面的压力,是不能改变人的


睿途应该做一个关心人的社区,但是关心并不“保证”改变

甚至为“改变”的“关心”还会让“关心”变质,变成邪恶、不真诚的关心


所以睿途说,“改变”只是“关心”的自然结果,不是为追求“改变”的有目的的“关心”


承担学习者改变的责任,保证孩子一定会变得更好,并不是睿途的伟大,甚至称不上正确


不管家长多么希望睿途这样承诺
同时,这样的定位对于所有睿途人的职业生命也有极大的益处

有一天在办公室 我的合伙人贾永青老师 很绝望的说, 你看我都成为一个什么人了?每天和人吵架,弄得像个疯婆子一样! 那一刻我是非常难过的


因为贾老师那一刻一定 心生对自己职业的厌倦

虽然学生的变化带来的成就感,对于教育的热爱能够让我们坚持一段时间,但是 承担太多,并不能让我们的职业生命持续


这也是我坚持“睿途不接收不认同睿途理念的人”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睿途的发展很好,但是我们更珍惜是睿途没有广告、没人左右的状态


我们自给自足,我们按自己的愿望塑造睿途
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睿途,来到一个更加理智的商业时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