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先生”之 丛禾生: 吾生斯世,求仁而已 董晓康 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时期(1914–1937) 省立六中历时二十三年,是菏泽一中校史中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江北第一名校”“六中——北大——哥伦比亚”“老六中”等称呼,至今为大家口耳相传
省立六中汇聚了王鸿一、丛禾生、葛象一、侯功备、严星台、梁漱溟、陈亚三等教育名家,培养出的学生如何思源、赵佩川、萧之楚、徐鹏翥、张含英、于天仁等都是时代的精英
“四先生碑”“槐坛”“钟楼”“礼堂”等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至今仍绽放着她独特而耀眼的光辉…… 1935年,时为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在《山东省立六中一览》的序言中写道:“在长江北能与之相颉颃学校,只有保定的育德中学,北京的师大附中
以学校为单位,每年每次升学人数与考取人数之比率在长江以北各中学中,我们的学校占第一位
” 他是山东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留学生,1903年与王鸿一同船留学日本;1906年二次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并被黄兴委以重任;他担当过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近代女子教育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他多次辞谢为官从政的约请,抱定以教育为己志,终生不改;他担任省立六中校长十二年,荟萃名师精英,铸造“六中精神”,为学生设计“六中—北大—哥伦比亚”的成才之路,使省立六中名震全国;他就是八代教育世家出身、被鲁西南民众美称为“圣人”的丛禾生
一 丛禾生(1871—1940)名涟珠,字禾生,山东文登人
从许多松散的文字中,只能了解他的一些简单经历,起初认为他不过是山东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块“精石”,填补了曹州教育的很多“空白”,创造出令世人赞叹的业绩,真正走近他的时候,才发现他是一座大山,只能仰视,并且仰之弥高
丛禾生出身书香门第,他在《鸿泥自忆·先代志略》中记载:“…九世祖讳思迁(明庠生职业教学)
十世祖讳雅士(明庠生,职业教学)十一世祖讳于岱(清庠生,职业教学)十二世祖讳进(清庠生,职业教学)十三世祖讳廷建(清庠生,职业教学)十四世祖讳述武(业儒,教学)十五世祖讳式元(涟之高祖,业儒中年后,数年在家设塾训蒙)十六世祖讳方乾(自幼学儒
年二十,父只一公殁,接父家塾训蒙)…”这段文字汪洋恣肆,如江水滔滔而来,气势宏大,绵延几百年,读之令人既敬且佩,既慨且叹
这个家族似乎专为教育而生,儒家师道相继传承,教育薪火逐代引燃,真乃“丛家之绝唱”! 丛禾生家学深厚,天资聪慧,加上自幼勤奋好学,才名远播乡里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大力推进“兴学诏书”的实施
山东巡抚督办山东大学堂设师范馆,丛禾生及族弟琯珠被录取,因成绩优异,1903年被选派留学日本宏文学院,他们是山东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留学生,共五十四名
同船赴日的有曹州籍学生五名,后来与丛禾生成为至交的王鸿一也在其中
1905年归国后,他深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力劝登州府支持学生自费出洋留学,开山东教育史“自费留学”的先河
1906年丛禾生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早稻田大学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廖仲恺、李大钊、陈独秀、邓子恢等人都曾在这所大学就读
10月丛禾生加入“同盟会”,结识黄兴、章太炎、胡汉民等人(这些都是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军人物),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并被黄兴密令为山东革命同志联络人,积极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1911年武昌起义后,丛禾生试图光复文登,革命失败,保安总局大肆追捕革命党,“丛姓琯珠、琪珠等十人惨遭杀害
”丛禾生九死一生,幸免于难
但诸弟之死,对丛禾生的打击极大,特别是丛琯珠,从小追随自己,两度留日,如影随形,互学相长,甘苦与共
他担当文登临时军政府民政长,突围时被捉,当场遭乱棍打死,又被棉布缠尸,浇火油焚烧,尸骨无存,时年34岁
之后,丛禾生归乡并主动供养起几个兄弟的妻子儿女十余人的生活
丛禾生祖辈八代教书,家学濡染深厚,又曾两度留学,在山东享有大名
既有经国强邦的才能,也不乏入仕从政的机遇,只是彼时已无宦达之心,于四方约聘,一概辞谢
纵有政要三请“出山”,亦不动心,抱定“以教育为己志,终生无改”
丛禾生在不惑之年,决心在教育上继承祖志,持教鞭立三尺讲台,传习儒学,启发众生之惑,冥冥之中是人意耶?是天意耶? 二 民国之初,时任山东提学使的王鸿一,洞明丛禾生的“冰心志向”,便邀请他在济南创办保姆养成所,后来改为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丛禾生未作丝毫推辞,就任校长
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是1902年教育家吴馨在上海创建的,当时专任教员三名,义务教员五名,首次招生仅7人,以后规模不断增大
该校以培养学生成为贤母良妻为宗旨,注重家政,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教”,故该校取名“务本”
民国后,中国各地相继仿效,创建女子学校,女子入学遂成风潮
当时有些学校还有一些古旧的规定,如男教员必须年过50岁,且要留胡子;讲课必须仰视天花板,不准看女学生面孔;学生不准与外界接触,来往信件要通过学监检查后才交给本人…..丛禾生担任女学校长后,为学校添建讲堂及办公室,购买教学设备,聘任教职员,摒弃很多陈规旧俗,革新课程内容,开设修身、教育、国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自然科学,主要指物理、化学)、图画、家事、裁缝、音乐、体操等课程
“一切措施,惨淡经营,均称妥适,深为学界所嘉许”由于办学成效显著,名声较大,一时为女子学校之典范
1914年初,王鸿一辞去山东提学使重回省立六中担任校长,7月,又升任为山东省议会副议长,遂推荐丛禾生来曹州任校长
丛禾生辞去省教育司科长职务来省立六中,自感如鱼得水;六中得丛禾生先生,犹如得大贤,两相欢悦
“鸿一走马荐禾生”一时传为佳话
纵然学校新入曹州府衙,百废待举,加之时局动荡,维系困难,但丛禾生先生不畏艰辛,谨记王鸿一先生重托,立志要将学校办好
他亲自率领全校师生运土填壑,刈草伐木,兴建校舍、食堂及图书馆,不到一年,曹州府衙官俗旧气尽去,代以浓郁的书香之气
次年,学校在校东坑洼之处建操场,师生联合上阵,竟未请雇工
丛禾生在《鸿泥自忆》中记述说:“国文教员张雪门先生与学生共同抬土,张先生以双肩各抬一筐,其一端则二学生各抬其一,名之曰“二龙吐须”;学生王近信掘地深且厚,舁土满筐,奔走如骏马
是年秋,操场建成,平坦坚实,并筑高台,亓养齐先生,年近六旬,亲手煮糜,酿黄酒数瓮,师生痛饮以尽其欢焉
”六中“师生奋进”“铁肩担当”“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由此砥砺
丛禾生先生学养深厚,富有新思想,同时又有丰富的办学经验
来六中后,努力革除旧制,规范管理制度,四方聘请名师,如严星台、侯功备、杨汉章,还有来自河北、江苏、云南的老师来六中执教
随着学校规模日渐增大,对教员的需求也增多,丛禾生与葛象一先生严格把关,始终秉持“有名师方有名校”、宁缺毋滥的用人原则
因为鲁西平原,贫瘠落后,交通不便,外聘名师多有困难
两位先生凭借个人威望相继召请毕业于北京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的楚宝卿、马醒尘、陈亚三、王星楼、马观海等昔日六中学生来校任教
六中教员素有“北大派”一说,正是源于此
此外,丛禾生先生坚持开放办学,经常延请国内知名学者来校演讲,曾邀请济宁孝廉李湘九来校讲四书及《易经》两个月;邀请北大教员梁漱溟来校连续讲学六天;邀请留美博士冯友兰来校讲西洋哲学
此举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以一管探见中外知识的高深,在莘莘学子心田播下学术启蒙的种子,影响至远
丛禾生1918年赴北京教育部参加中等教育会议,空暇时与王鸿一先生访蔡元培、李煜瀛、胡适等,交流教育主张
新文化运动大形势下,他们大多倾向于欧化新思潮,鄙弃传统文化,与王鸿一等人的意见不合
回来后丛禾生写下这样的感受:“窃以为教育名流,亦徒负盛名耳,真谛必不如是之浅也
”这种敢于质疑“先锋”,敢于挑战“权威”的教育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随后,又到南京、无锡、南通、上海等处,参观学校及工厂
他们认为“欲立身兴国,须学经学以塑造学生之道德心及进取心”,确立“以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兼为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为办学宗旨
丛禾生先生不断完善学校各方面管理机制,设置了修身、英文、物理、化学、法治、乐歌、手工等18门课程,另有专业性很强的选修课程多达三十余种
学校对学生的考察也非常严格,分“学业考查”与“操行考查”两种,“操行”包括平时上课表现、劳动表现、“日行一善”及请假情况等多个方面,同学们也大都能自觉遵守,努力上进,完成学业
规范的管理及一系列的励学措施,为学校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及积极向上的学风
譬如自修时间,老师在与不在都一样,图书馆纵然在周末,也座无虚席
三 在这所鲁西南的最高学府中,学长何思源走出“六中—北大—哥伦比亚”的成才之路,李怀秀、王继仲、张会若、王近信等十几人相继留学日本、法国、德国、美国,这些成为激励六中学生奋发图强的最大动力
1919年七、八班毕业生共56人,其中33人升入大学,考入北京大学的就有18人,六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北第一名校”
三十年代,鲁西南各县大学毕业生十之八九出身于省立六中,六中学子遍布国内各名牌大学
何思源在为《山东省立六中一览》作序时提到:“长江以北能与之相颉颃的学校,只有保定的育德中学,北京的师大附中
以学校每年升学人数与考取大学人数之比率,在长江以北各中学中,我们学校占第一位
”由此可见当年省立六中名震全国,何其盛也 六中不仅成绩优秀,学校里的社团之多也为全国中学翘楚
1915年,六中学生成立“学生自治团”,丛禾生先生大力支持,放手让学生管理自己的生活,其团训为“忍苦耐劳,习勤养勇”
自治团组织严密,设有团长、秘书、参谋、稽查及各部部长,并设“自治团代表大会”,可以行使立法与监督权
自治团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宣传民主思想,在北京、南京、天津、济南、保定乃至美、法、德等国都成立了支部,影响之大超乎想象
每年十一月十一日为自治团纪念日,届时本校师长、县教育部门例赠祝联、贺屏,国内名人蔡元培、梁漱溟、马子贞及夏溥斋诸先生等都曾发来祝词贺联,重视之程度令人叹止
丛禾生先生也非常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他从日本学来了体现武士道自强尚武精神的“稽古”,分别在夏天最热与冬天最冷的时候进行持续一个月的早起跑步
令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的“寒稽古”,丛禾生先生制作两盏红灯,自己提着一盏,上书“五十岁的青年”,在前面领跑
另一盏上面写着“自强不息”,每天由秩序最好的班级打着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训育主任葛象一先生,还有很多老师也自愿跟着跑
六中师生能吃苦,有韧性,不服输,重团结的精神,也得益于这种体能锻炼
1924年6月,梁漱溟先生受王鸿一与丛禾生的邀请,毅然放弃执教七年的北京大学,来省立六中创设高中部,实行新学制
他试图按照自己的新见解全盘改造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曹州的实际情况多有抵触,执行半年后告终,梁漱溟先生失意返京
1926年,六中高中部归并山东大学,丛禾生先生受派到山大担任高中部主任,六中由楚宝卿接任校长
自此,丛禾生在六中担任校长共十二年,成为六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兑现了先前与王鸿一至少十年的承诺
十二年来,在鲁西南经济贫瘠、文化沙漠之地,丛先生苦心孤诣,将省立六中培植成一株傲然挺立的“胡杨”,并且播散教育的种子(当时的山东中等学校校长有三分之二曾是六中的学生),真正衍生出一片教育的“胡杨林”
由他铸造的坚韧顽强、自强不息、好学奋进的“六中精神”,也会像胡杨一样“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四 1927年底,原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长兼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辞职,听说继任校长为山东督军张宗昌自兼,丛禾生顿感“斯文扫地矣”,旋即递交辞呈
“何怪世道下,举目尽豺虎”,丛先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清高傲骨依然
后王鸿一想推荐他到郁文大学担任国文教员,丛禾生慨然回答:“这倒不用,我愿仍回曹州教学
”王鸿一先生大喜说:“这样最好
我与梁漱溟等人经营农村教育计划等事,你和亚三在学校造育人才,我们的志向都能实现,这些计划,以二十年为期,我们也才七十余岁 读至此,我深深地被这些愿意终身致力于山东教育的仁人志士感动,同时也为曹州感到庆幸
我想到《诗经·大雅》中的诗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古曹州虽然土地贫瘠却有“文化梧桐”,所以吸引了无数像王鸿一、丛禾生这样的“凤才”来此“栖足”
此时六中校长为郭俊卿,丛禾生先生便担任学监及国文教员,并无半点别扭之处
孟子提出“君子有三乐”,丛先生重回六中,加上一乐“与志同道合者同为教育之高尚事业,何快如也!”“六中精神”就在于同为教育大事来,不拘形迹,奚论地位哉!这一年,丛先生已经五十四岁了,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兢兢业业,不计名利,在六中又教学十一年
他精通儒学,讲授古文,能通篇背诵
年近花甲,须发尽白,拄着拐杖仍坚持讲课,被鲁西南民众呼作“丛圣人”,至今声誉尚在
我常想,省立六中正是因为有丛禾生、葛象一这些德高望重的先生,才有了坚毅的精神支柱与永不泯灭的浩然魂魄
1937年,山东学校流亡入川,丛禾生先生归乡
自1914年始,丛先生在省立六中教学共二十三年,在他主持下,省立六中教学质量居全省之冠,被誉为“江北第一名校”,优秀学子遍布华夏大地,“六中-北大-哥伦比亚”之说家喻户晓
纵观丛禾生先生一生,“恰如雁之北乡南翔
凡所经过,辄留爪迹”,豪迈有之,侠义有之,风光有之,坎坷有之,磨难有之……“苦我心志,劳我筋骨,是天不弃我,委曲来成全我呀
诸种陶炼,对我来讲可谓是求之不得”丛禾生说,“盖吾生斯世,将何为乎?曰求仁而已
” 丛先生求仁得仁,足可大慰平生;丛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令后生晚学无限景仰
董晓康,笔名继康,中国致公党党员
现为菏泽一中语文教师;山东省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全国中学生诵读大会优秀指导教师; 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 优秀 指导教师 ; 山东省中学生演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 ;山东省“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指导教师; 菏泽诗词协会会员 、 朗诵艺术协会 会员; “春天送你一首诗”品牌文化活动策划导演 ; “在水一方”文学 网站版主、文学社 指导教师 ; 醒湖诗社发起人
诗 、词、散文、小说作品 散见各级 报刊,已出版历史文化散文集《菏泽一中的前世今生》 ,诗集《有没有读首诗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