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互联网+”来了,院长付景川教授也到现场瞧瞧来了,你还在等什么?!

↑↑99%的吉珠人都在关注这个公众号↑↑ “互联网+” “互联网+”——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词语和生活,不管你加不加,互联网都在那里。也许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我们终日在网上时时浏览,呼朋引伴,努力剁手,却很少想过用互联网加上我们的才智创意,书写另一种数字人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大胆做出了这个尝试,这个暑假里“互联网+”加上吉珠大学生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快来一睹为快吧! 勇做“互联网+”创业时代的弄潮儿 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提“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学院顺应互联网时代,积极响应创新创业号召,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两铜的佳绩。今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互联网+”,强调重视创业,如今第二届“互联网+”又来了,当然也少不了吉珠! 自7月6日学院召开大赛集训筹备会以来,大赛的筹备和参加工作就已马不停蹄天的开展起来。 学院成立了以学校董事长、党委书记廖立国教授,学校院长、党委副书记付景川教授任组长的筹备参加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完善工作机制、提供工作保障、优化组织服务,为大赛把关质量。 同 时 学校董事长、党委书记廖立国教授和学校院长、党委副书记付景川教授也多次亲临大赛集训现场,为同学们鼓劲。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大赛设立了项目指导评审专家组,并制定大赛工作方案,拟投入筹备大赛专项资金近60万元,用于校内赛组织和大赛集训支出。 付景川院长主持召开大赛集训筹备会 学院召开大赛集训筹备会 院长付景川教授亲临互联网+培训现场,并带来了廖立国教授嘱托和问候。 “ “由于廖书记最近公务繁多,但他非常关心大家,多次嘱托我这次回到学校一定要来探望一下大家,看看大家还有什么需要学校帮忙做的” 8月1日上午10:00 院长付景川教授在招生与就业处处长黄学寿、副处长刘冰的陪同下,亲临互联网+培训现场,慰问集训师生,并带来了董事长、党委书记廖立国教授的问候和嘱托,他表示,在来之前廖书记一再叮嘱,看老师们和同学们还需要学校做些什么。付景川院长还在现场详细地询问参赛的同学,了解同学们研究的作品加入了哪些创新元素,做了哪些技术改造。 “ “你们这是为学院的荣誉而战,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发展而战,为创新创业的梦想而战;这是极其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样一定会有更好的成果” 付景川院长认为 参加互联网+大赛对大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比赛中这种创新的潜质将得到充分的展示,他希望大家保持毅力,坚持下去,学校也会努力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一定把我们的互联网+大赛有始有终的做好。 付景川院长亲临集训现场看望参赛团队 付景川院长与参赛团队交流 参赛团队向付景川院长作项目汇报 “这是一块精耕细作的试验田,要探索如何加强师生互动,共同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希望你们的辛苦付出能为我们多提供经验” “今年互联网+大赛专业老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对于学校来说,这是一块试验田,不仅仅是对于互联网+大赛,还包括平常的教学管理,你们的经验会成为我们将来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借鉴,希望你们的辛苦付出能为我们多提供经验”。提及在集训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付院长认为,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始终和大家在一起备赛,这种敬业精神令人非常感动,这次大赛是一块精耕细作的试验田,要爱护它,要不断总结耕种经验,为今后学校探索如何加强师生互动,共同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互联网+大赛最重要的是成果孵化,但我们在培养不能唯效益至上,在日常的培养中要隐性化和显性化相结合,互联网+大赛要显性化,日常培养要隐性化,希望大家借助参加互联网+比赛的契机,延续学校好的发展势头,争取更好的成绩。 付景川院长慰问集训师生,鼓励大家勇创佳绩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同学们的参赛热情高涨不减,参赛项目数量大大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 去年校赛征集了 55 个参赛项目,覆盖参与人数近 500 人, 今年校内赛征集了参赛项目 120 个,参与学生人数超过 1000 名, 总数均提高了一倍以上 , 参赛项目数目前位列省内高校第四名。集训期间共有参赛团队 15 支,科技含量有所提高,项目以新一代科技研发、信息技术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培育出 “互联网+”现代农业 、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等创业项目。 点赞! 你们是最美的可爱吉珠人 暑假本是师生休息的时间,在吉珠,却有这样一大群人,为着同一个目标,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地为大赛的筹备和参加工作默默地挥洒着汗水。他们,是参加大赛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是每一个大赛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始终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甘之如饴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 盛夏酷暑,也没有挡住集训师生和招生与就业处的工作人员们的脚步。他们顶住挑战和压力,终日为着参赛项目的完善细化而奔波伤神着,用努力细细捏出梦想的模样,得益于学院提供的校内安全、就餐、交通、住宿、等全方位学习和生活的后勤保障,大赛集训师生得以在便捷、舒适、安全的集训环境下,心无旁骛的备赛。 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奉献 教务处在第三教学楼为集训队伍安排固定集训场所,为方便集训队伍开展相关实验和查阅资料,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协调开放多间实验室供集训队伍使用 校园网络中心在集训场所和宿舍全部配备无线网络;后勤处安排指定餐厅为集训学生提供丰富可口的菜肴,注意荤素搭配,充分保障学生就餐;集训期间,所有集训师生统一入住桂园七栋宿舍,后勤处安排专人进行宿舍管理,保障师生有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正值暑期,为保障集训学生在校安全,学生处安排专门老师对集训学生进行管理,做好学生请假、外出等管理。保卫处在集训场所和住宿场所配备安保人员,保障集训师生安全,同时加强集训人员和校外导师的校园出入管理。 学院为集训师生出行提供交通服务 集训师生在指定餐厅就餐 吉小珠也想在这里为你们道一声谢: 你们辛苦了! 你们付出的心思和汗水 支持着吉珠人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的成真, 为你点赞! “互联网+”+吉珠大学生=? 对于大学生而言, 知识就是我们投入创新创业事业的最初原材料。 为了给参赛队伍学生输出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细致有效的创业指导,我校特设立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指导评审专家组, 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特邀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教学总监、中山大学创业中心常务副主任任荣伟教授,中山大学创业学院黄镰教授,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林楚生院长,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学生创业指导办公室严杰雄主任,珠海三樱日用品有限公司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陈华平副董事长,珠海鼎欣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赵欣、我校工商管理系刘昀教授,电子信息系副主任谷峰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傅晓阳教授等资深专家、创业导师担任评委和集训创业导师,形成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丰富的导师团为各团队提供一对一常态化辅导,为团队项目把脉诊断、攻坚克难,学生也在实践中习得更多真知。 中山大学创业学院黄镰教授为集训团队作参赛培训 中山大学创业学院黄镰教授为参赛团队作辅导 集众智,汇众力。 为了 保证集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筹备大赛评审指导专家组还制定了大赛集训计划,建立科学的作息时间表,以各团队指导教师常态化指导、校内外专家专题集中辅导和项目路演把脉个体指导的形式相结合。目前已组织以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PPT制作、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题集中和项目诊断辅导9场,一对一解答每天进行;实行集训例会制度,反馈项目进展和提出问题评审指导专家组的精准辅导提供方向。 在第一阶段主要以参赛项目商业计划书修改和完善为重点,结合项目PPT设计展示,15支参赛队伍进行为期25天的第一阶段集训已经结束,经过组织大赛集训团队进行网评和路演,遴选进入代表学校参加省复赛的12个种子团队。 工商管理系刘昀教授为集训团队作参赛辅导 参赛团队召开集训例会 拒绝“葛优瘫”, 在吉珠你还能这么过 ☟ 有这么一大群吉珠人在校为了小小的梦想做着大大的努力——参加“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师生队伍和相关部门老师正与时间赛跑着,早在暑假第一天便开始集训:起早贪黑地集训备战修订策划书,制作PPT,路演等等。现已如期顺利完成集训的第一阶段,今日正式开始第二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集训,来听听这么群“梦想家”们的分享 关于感受 1 “今年学校对我们参赛学生的关照明显增强,从后勤保障方面能做到面面俱到,比如专车接送、食堂饭菜丰富、宿舍生活安全保障等,此次应对台风天气,学校及时提醒学生不出门并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干粮,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温暖。在师资队伍支持的资源也是非常丰富,从策划书、到财务、到PPT的培训,专家和老师们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对学生负责,这些点相比上届比赛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2 “我觉得感受最大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保障方面,更加的全面、快速,而且大赛的工作人员也都非常辛苦。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团队需要打印一些资料,工作人员不一会儿来叫搬来了一台打印机,工作效率非常高;二是师资队伍方面,阵容更加强大专业性更高,给了我们很多专业性的意见,受益匪浅;三是大赛硬件设施方面,今年学院为我们开放了实验楼让我们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离实践又接近了一步,也更好地反馈到比赛中去,让我们感受到了比赛,并不只是纸上谈兵,更多的是实操实干。” 3 “后勤保障变得更好了,每天三餐的饭菜种类更多;师资队伍支持也变得更好,不仅有学院各专业顶级教授的答疑解惑,还有省级专家的独特见解,为了我们的项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4 “本次互联网+参赛队伍数量是去年的两倍,在商业、技术、财务等方面都有专业的教授留校培训,还请校外的专家、教授来校培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提供充足,整个比赛更加专业,极大鼓舞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加了同学们的信心。让同学们学习到很多专业之外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在后勤方面,我们的食住行得到充分的保障,解决了同学们的后顾之忧。” 5 “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学校的后勤工作更加细致到位,而且执行力非常强,例如留校集训前期,连续开展几次会议,务必确保每一个集训人员的基本工作生活需求;我们集训人员提出的每一个需求,学校都会马上解决,办事效率极高;刚好遇上台风天气,学校这边不仅为我们准备了一天干粮,还在台风登陆当天把午饭送到宿舍楼下。师资队伍比上一年更加强大,每隔两三天就开一次会议,每天都有老师来到各团队的集训场地针对性指导,定期在会议厅开展专题讲座等。” 关于收获 1 “集训期间,在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下,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是平时课堂上也学不到的知识,不仅认识和接触了其他队伍的“大神”,同时也收获了团队之间浓浓的友情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非常大的收获。” 2 “最大的收获就是团队凝聚力的提高,对自身创业项目的整体梳理,使得团队对创业风险意识的大大提高。” 3 “收获非常多,比如说专业知识的增加,人脉关系的拓展,专业导师的指导意见,让人受益匪浅,那么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团队齐心协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有激情地去完成一项我们认为非常伟大的工作,享受其中。” 4 “学习到很多专业之外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也认识很多不同专业的同学,他们各有特长,各有优势,组成一个队伍,能力互补。同时学会了团队之间应如何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为团队创造最好的成绩。” 5 “短短一个月,我收获的东西真不少,自我的认知水平提高了许多,思考问题更加有逻辑,学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但要说出一个最大的收获,我觉得是团队协作,这个很重要。” 关于初衷 1 “由于我们团队是初创组,而本来也有志向准备成立公司自主创业的,为了提高创业知识,为以后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参加了互联网+大赛。在学校这么浓郁的创业范围下,我们参赛能学到很大的创业知识,如学到了产品如何设计才能更加吸引别人、如何将产品打入市场并运营好市场等等,同时也吸纳了非常多的资源,以供以后发展所用,相信在学校如此大力度的支持下,我们将腾云驾雾,越走越远,创业成功!” 2 “我记得高中时候有一本书,深深地改变了我,那本书叫《感谢失败》,真正引导我走向创业的道路。乔布斯说过一句话,只有那些疯狂到自己以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所以我和我的合伙人想创办一家能够让大众生活更加美好的这么一家令人尊敬的伟大公司。这就是我们想要创业,想要参加比赛的缘由。 现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天时;我们学院积极响应开展各类的创新创业的教育,为我们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培养了一大批我们学院的优秀创业人才。对于我们来说,这叫地利与人和。我们在学院为我们提供的地利人和的良好的氛围环境下,顺势而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和学院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尤其感谢学院老师刘昀、罗永升和刘冰、肖祎的辛苦付出与栽培!最后期望学院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对外资源对接,同时希望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做的越来越好!” 3 “希望通过比赛来检验团队的创业想法是否可行,同时在比赛中学习、探索,提升自身能力,完善团队管理,希望通过专家、教授的点评,完善团队的创业想法和实践方式。在比赛中争取更多的支持,或者寻找到更好的创业想法,实现创业梦想。学校给了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得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知道该如何去做。孵化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去落实我们的想法,使得广大学生锐意创新、热情参与,激发了新一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互联网的未来,已在眼前。我们吉珠人不仅会顺应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而且还要努力站在涌潮的前头,做出源头创新的独特贡献!我们一直都在路上,还能越走越远。 END 信息来源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官方公众号 新生入学相关信息请关注以下两大官方微信平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