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底捞的管理文化——员工愿为海底捞拼命

点击上方蓝字「第六感心语」免费订阅 导读 一个具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往往都会打上创始人的烙印


正如张勇之于海底捞,从无到有,到在国外开分店

张勇左手拿“以人为本”,右手拿“顾客至上”,每一家新开的店都打上他的底色


正是有了创始人所坚持这种企业文化,才有为海底捞拼命的员工,有消费者良好的口碑


随着在美国、新加坡开设分店的消息被证实,海底捞正式进军海外市场,近期还有媒体曝出海底捞欲涉足商业地产,为其上市做准备


虽然对于这家凭借“超级服务”赢得中国市场的四川火锅店能否得到国外消费者的欢迎众说纷纭,对其进入地产行业的评论也很多,但不可否认,海底捞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海底捞的管理智慧》成为《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进入中国八年来影响最大的案例


2011年,《海底捞你学不会》出版,成为管理畅销书

一夜之间,几乎中国所有的商学院都开始讲授海底捞,几乎中国所有企业都开始学习海底捞


尽管如此,就像书名说的一样,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学会海底捞


原因何在?就因为这是一个关乎人和人性的故事

技校毕业的张勇,发迹在偏僻的四川简阳,一切经验都摸索自简陋的麻辣烫店


他的逻辑很简单:“公平”
这词一点都不陌生,向来是人心最普通、却殊难成真的诉求之一
但张勇却把这简单的口号贯彻到海底捞治理中
员工视海底捞为第二个家,为之真心付出,甚至为这个家拼命
海底捞出色的服务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个“家” 让员工用心工作,这是全世界老板都想征服的珠穆朗玛峰,可是真正做到的却凤毛麟角


张勇的答案却很简单: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就对你好;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上


” 中国人信仰的东西不多,家最能触动神经,一生的追求与荣辱都同家连在一起


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公私不分

家的成员很多,地位有高有低,可每个家庭成员都愿意为它做出最大贡献


怎么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好像一切问题的答案在张勇这里都变得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


杨小丽的故事是一个注脚

她是海底捞唯一的副总经理,家在四川农村,上世纪90年代初,两个哥哥做蜂窝煤生意赚了不少钱,可惜后来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高利贷,杨小丽只好到海底捞干起了服务员


快过年了,杨小丽的妈妈来到店里,原来是一个债主今年来得早,把家里所有值点钱的东西都拿走了


妈妈让小丽想想办法借800元钱,否则别的债主打发不了

海底捞每月发的工资在杨小丽手中从没超过半个小时,就进了海底捞旁边的邮局


她每月只给自己留10元

一起打工的姐妹也都要回家过年,去哪儿借这800元?没办法的女儿跟着妈妈哭红了眼


小丽送走妈妈后,张勇知道了此事
他让公司借给小丽800元
小丽说:“每月从我工资里扣吧
” “扣了,你家不还没钱?年底再还吧
” 过年了,公司发奖金
杨小丽觉得肯定没自己的份儿,奖金要还那800元借款
可是会计找到她,让她去领奖金

小丽不解地问:“我还有奖金?”会计告诉她:“张大哥说了,你家还债的800元由公司出


” 为了家,杨小丽敢拼命
国外打架最多的地方是酒吧,中国就是餐馆
在中国做餐馆,如果没有过打架那一定是有菩萨保佑

特别是海底捞这种营业到深夜的餐馆,店越做越火,麻烦自然就多起来


一天,三个男人同西安海底捞的服务员吵起来,并且动手连打了两个女服务员


海底捞男服务员把对方打了一顿

结果不到三个小时,对方来了两辆卡车,跳下60多条手持棍棒的大汉


条件是:给5万元赔偿,要不就砸店! 杨小丽一声令下,100多员工冲出店


男员工在前面,女员工在后面
她,一个不到一米六,21岁的小女子,站到了中间
那60多大汉站在马路对面,硬是没敢过来
“忘了害怕
当时就想一件事,这个店装修花了那么多钱,绝不能让他们砸
”杨小丽说
海底捞进入西安十几年了,共有八间店,打过很多次架
杨小丽经常进局子,最长一次,被公安局关了一夜才放出来
信任是一种尊敬 人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尊敬
对员工的尊敬就是信任

在海底捞,每个人都能有被信任的感觉,这种信任的标志就是授权


张勇在公司签字权是100万以上;100万以下是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签字权,这种放心大胆的授权在民营企业实属少见


张勇对一线员工的信任更让同行匪夷所思
一线普通员工有给客人先斩后奏的打折和免单权

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一个菜或加一个菜,甚至免一餐


这等于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是“经理”,这种权力在其他所有餐馆都是经理才有的


2009年春天,张勇被请到北京大学给MBA学生讲课,一个学生问:“如果每个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会不会有人滥用权力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们免单?” 张勇反问那个学生:“如果我给了你这个权力,你会吗?” 整个课堂200多个学生,一下子鸦雀无声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信任,海底捞也有滥用权力的员工

当海底捞赋予服务员免单权的同时,就意味着公司必须要承担极少数员工对权力滥用的风险;同时,还必须承担当少数人滥用得不到制止时,权力就有可能大面积被滥用的风险


海底捞是如何监控这种员工被大面积授权的?那就是海底捞的特殊干部选拔制度:除了工程总监和财务总监之外,所有干部都必须从一线服务员做起


这条晋升政策甚至极端到包括厨师长的职位

原因是不论你的厨艺多么好,没有亲自服务过客人,就不知道服务员需要什么样的后厨支持


这样层层选拔出来的管理者太清楚了,什么时候员工才必须用免单这种极端方式让客人满意


因此,有心作弊的员工能骗过他们一次,但不可能逃过第二次

除了有效的监督之外,人的自律也使海底捞员工的免单权没被有大面积滥用


双手改变命运 管理者最难的事,是让别人相信明天的大蛋糕会有自己的一份


张勇却让海底捞的员工们相信了,双手能改变命运

师洪桥是北京海底捞的一位普通员工,童年家里连一个鸡蛋都很难吃到


看到小朋友们吃冰棒和方便面她都很羡慕
后来她和哥哥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可父母只能供一个
“那天晚上,我爸爸哭了,妈妈看着我说,孩子,你就让你哥上吧
他是你爷爷的命根子,你爷爷生前就一直想让他上大学
” 师洪桥什么也没说,就把录取通知书撕了
她后来和妈妈都进了海底捞打工
现在拿的工资除了给哥哥寄生活费外,还能给自己买新衣服和零食

杨小丽当年开创了海底捞在西安的市场,最初大门打开,硬是没客人来,真急死了


她看到电线杆上那些办证开发票治性病的小广告可以随便贴,也带着几个服务员去贴小广告宣传海底捞


第一天没事,第二天就让城管抓到了

她哭天抹泪折腾了一通,一分钱罚款没交,还把城管科长拉成了客户


张勇不仅让他的员工相信了“双手改变命运”的真理,还让他们在海底捞享受到了人“生而平等”的待遇


海底捞评价员工或晋升的标准不是学历、出身、背景这些因素,而是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干


只要能干,也能像杨小丽一样,通过晋升到管理职位改变命运

张勇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尽管没成文,但他说的东西,海底捞人真信


他如此许诺:在海底捞做店长超过一年以上,不论什么原因走,海底捞都要给8万元“嫁妆”


他的解释是:“海底捞工作太繁重,能在海底捞做到店长以上的,对这里都有相当贡献


所以不论什么原因走,我们都应该把人家的那份给人家

小区经理走,我们给20万;大区经理以上走,我们会送一间火锅店,差不多800万


” 然而,在海底捞十几年的历史中,上百个店长以上的干部,只有3个人拿走了海底捞的“嫁妆”


张勇的故事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创始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勇总被商学院请去讲授管理之道,他说的最多的总是“双手改变命运”、“把人当人看”、“人生而平等”之类的话,这不得不追溯张勇的创业过程


1971年,张勇出生在距离成都80公里的四川简阳

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员,张勇下面有两个弟弟,家里还有奶奶


张勇的童年虽然贫穷,但并没有占据他全部注意力,他的兴趣在于读书


上个世纪80年代,简阳有个免费图书馆,当时年仅十四五岁的张勇就成了那里的常客


他很快看完了图书馆里的言情和武侠小说,之后又把躲在角落里的卢梭、尼采、巴拉图、孟德斯鸠等西方哲学家的书囫囵吞枣看了一遍,甚至把《第三帝国兴亡》读了三遍,还有耐心看完了《上帝已死》这样的书


然而,张勇却不是一个安于在国营企业做一辈子电焊工的人,20岁时就开始四处寻找生意机会


被汽车上兜售假金表的骗子骗过,经历过倒卖汽油的失败,22岁时,张勇终于发现了成都有一种很受欢迎的小火锅,于是,他在简阳找了一个十几平米的街边店,开始了他第三次生意尝试


张勇虽然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但他却算不上是一个精明的人


汽车上,人家说手上是一块价值1200元的金表,他就相信并买了下来;第一次开火锅店,房主告诉他租金180元一个月不贵,他就一口答应下来;海底捞刚刚开张要定做正规火锅桌子,老板收他每张440元,事后才发现被多收了300元


世界就是如此奇怪,任何事情都好坏参半,张勇相信别人的性格,不可能不延续到他对海底捞的管理上,他对海底捞员工和干部的信任也是天下无双


这就是海底捞服务员有给客人送菜、打折和免单权力的源头

海底捞最初有四个股东,除了张勇,还有后来成为他太太的舒萍,他在技校的同班同学施永宏,以及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


海底捞在相当长时间内管理得比家族企业还家族,四个股东既是老板,又是员工,还是两对恋人


顾客来了,大家凭着自觉性干,客人走了,就喝水聊天打麻将
看着这支忠诚但散漫的队伍,张勇觉得这不是干事业的做法
他很快采取了行动,简单而有些无情

除了很早就让自己的太太回家,2004年他让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也回家了


2007年在海底捞生意快速起飞的时候,张勇竟让在法律上跟自己平起平坐的股东、最忠诚的死党、20多年的朋友,同他一手一脚创建海底捞的施永宏也下岗了


张勇对施永宏的处理,让人不能不想到卸磨杀驴,而且杀得毫不留情


作为朋友,张勇显然不厚道;然而,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勇无疑是优秀的


因为海底捞要想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解决家族企业创业者天花板的问题


否则,职业经理人不可能在海底捞有大作为

张勇的两个弟弟也都曾在海底捞干过,但最终也因不符合张勇的标准,从海底捞走了


张勇的不讲情义,在他对施永宏的处理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管理创新论坛请张勇去讲话,张勇说:“我们的管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员工都很简单,受教育不多、年纪轻、家里穷的农民工


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人对待就行了
” 把人当人待,也算管理创新? 对,这就是海底捞最大的创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