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九章 道教经文讲解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解: 《道德经》 的第九章,可以作为由浅入深的一篇范文来阅读

浅会浅成什么样?深能深到哪里去?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

如果将《道德经》当做朋友之间的聊天,那么从浅到深的空间就可以很大,但不妨碍其内在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如果将《道德经》当做古奥的圣典,像冬天里拿着一块冷馒头那样去啃,那么不管有多么强烈的知识饥渴,都会在情绪上感觉很生硬,哪章哪句都佶屈聱牙,字字晦涩

例如第一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既可以照着生涩的套路去研究,也可以放到生活中来体会

生涩的套路留给别人,我们讲生活化的层面

在这个层面,“持而盈之”差不多是人人都曾有的切身经验,例如一盘盛得满满的菜汤,要从灶台端上餐桌,不紧张才怪

如何“其已”,化解这种紧张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办法,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盈之”,汤满则溢,所以不要弄得太满了

如果已经太满了,那就不要试图去“持”,放下比端着更明智

“金玉满堂”的经验,大概仅限于极少数人才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不是为了某种道义责任,那么就算能守得住“金玉满堂”,又有什么意义呢?受些审美疲劳的煎熬而已,用时间和生命为金玉服劳役而已,“守”终归是相互捆绑,被动的“守”是身体捆绑,而主动的“守”则是心灵捆绑

至于“富贵而骄”会有什么结果,是否一定会“自遗其咎”?我们不清楚,反正我们是很有耐性的看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一句,则尽可以往深处思索

一名剑客,身怀利刃,要么没用,而一旦用起来,注定就要玩命,这类“不可长保”的故事,我们在武侠小说里见的多了,倒也不足为奇

不管怎么说,利刃太贴近自己的身体了,生命就随时都凭临危险 同样的利刃贴身,也可能不是个人的,而是家国天下的

中国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改朝换代,每次新朝开国,都必然拥有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如汉高祖刘邦,就自称是居马上而得天下(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确实,没有强悍的军队这把利刃,所谓“天下”就很难更换新主人

而建国之后,军队与新朝政权是贴得最近的,如何安置强兵悍将这把利刃,就成了考验政治智慧的一件大事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历史几乎不能提供象样些的成功经验,倒是正反两面的教训确有不少

反面的教训就是利刃伤身,由于政治权力与军力贴得太近了,原来被君王“揣而锐之”的军力,在军事强人一念闪动之际,就可能成为颠覆君王及其政权的工具,上演新桃换旧符的砝码

这类教训,在南北朝和五代时很集中,这两个历史时期走马灯式的开国皇帝,大都是前朝的将军

正面教训是了解军队的双刃剑本质,贴身太近则不可长保,所以在依恃军力实现改朝换代之后,要么大规模裁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要么频繁更换军队将领,务求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内忧固然解除了,外患却又常来敲门

这方面教训的典型例证,大概非北宋莫属

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的最高军事长官,号“归德军节度检校太尉”,以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接掌后周政权,所以对于强兵悍将左右政治的秘密,再谙熟不过

统一天下后,他采取权力赎买的策略,以财帛子女的福利解除军事将领的军权,即所谓“杯酒释兵权”,从而摆脱军事强人频繁导致政权易帜的历史怪圈,维持着社会的相对稳定

但另一方面,军队无强将,兵员又不更新,所以战斗力大打折扣,在面对辽、金、西夏的侵扰时,就暴露出军事软弱的所有问题,最后只好政权南迁,大宋演变成偏安一隅的南宋

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来解读《道德经》,则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锐之”,否则不成其为“国之利器”,而在于如何“揣”,在于揣大器不可以执小方

就像 《庄子》 说的,“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藏天下于天下,由国家本身来怀揣“国之利器”,个人不代大匠斵,是老庄提出的建议

按照这个建议,则即使是“国之利器”的缔造者,也可以在功成名遂之后,退身而出,不再“揣”着不放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九章 道教经文讲解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