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天运”的内容跟《天地》、《天道》差不多,仍是主要讨论无为而治


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行而自动

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此谓上皇”,就日、月、云、雨等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这一切都是自身运动的结果,因而“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第二部分至“是以道不渝”,写太宰荡向庄子请教,说明“至仁无亲”的道理

第三部分至“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写黄帝对音乐的谈论,“至乐”“听之不闻其声”,但却能“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因而给人以迷惑之感,但正是这种无知无识的浑厚心态接近于大道,保持了本真

第四部分至“而夫子其穷哉”,写师金对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制的评价,指出古今变异因而古法不可效法,必须“应时而变”

第五部分至“天门弗开矣”,借老聃对孔子的谈话来谈论道,指出名声和仁义都是身外的器物与馆舍,可以止宿而不可以久处,真正需要的则是“无为”

第六部分至“子贡蹴蹴然立不安”,写老聃对仁义和三皇五帝之治的批判,指出仁义对人的本性和真情的扰乱毒害至深,以至使人昏愦糊涂,而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实则是“乱莫甚焉”,其毒害胜于蛇蝎之尾

余下为第七部分,写孔子得道,进一步批判先王之治,指出唯有顺应自然变化方才能够教化他人

【原文】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1)?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2)?孰维纲是(3)?孰居无事推而行是(4)?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5)?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6)?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7),孰嘘吸是(8)?孰居无事而披拂是(9)?敢问何故?”巫咸祒曰(10):“来!吾语女

天有六极五常(11),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12),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 【译文】 天在自然运行吧?地在无心静处吧?日月交替出没是在争夺居所吧?谁在主宰张罗这些现象呢?谁在维系统带这些现象呢?是谁闲瑕无事推动运行而形成这些现象呢?揣测它们有什么主宰的机关而出于不得已呢?还是揣测它们运转而不能自己停下来呢?乌云是雨水蒸腾而成呢?还是雨水是乌云降落而成呢?是谁在行云布雨?是谁闲居无事贪求欢乐而促成了这种现象?风起于北方,一会儿西一会儿东,在天空中来回游动,是谁吐气或吸气造成了云彩的飘动?还是谁闲居无事煽动而造成这样的现象?我斗胆地请教是些什么缘故?”巫咸祒说:“来!我告诉你

大自然本身就存在六合和五行,帝王顺应它便能治理好国家,违背它就会招来灾祸

顺应九州聚居之人的各种事务,致使天下治理而道德完备,光辉照临人间,天下人拥戴,这就叫做‘上皇’

” 【原文】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1)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2)

”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于郢(3),北面而不见冥山(4),是何也?则去之远也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5);以爱孝易,以忘亲难(6);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7)?夫孝悌仁义(8),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9),不足多也(10)

故曰,至贵(11),国爵并焉(12);至富(13),国财并焉;至愿(14),名誉并焉

是以道不渝(15)” 【译文】 宋国的太宰荡向庄子请教仁爱的问题庄子说:“虎和狼也具有仁爱

”太宰荡说:“这是说什么呢?”庄子说:“虎狼也能父子相互亲爱,为什么不能叫做仁呢?”太宰荡又问:“请教最高境界的仁

”庄子说:“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没有亲

”太宰荡说:“我听说,没有亲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孝,说最高境界的仁就是不孝,可以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

最高境界的仁实在值得推崇,孝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这并不是要责备行孝的言论,而是不涉及行孝的言论

向南方走的人到了楚国都诚郢,面朝北方也看不见冥山,这是为什么呢?距离冥山越发地远了

所以说,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以爱的本心来行孝困难;用爱的本心来行孝容易,用虚静淡泊的态度对待双亲困难;虚静淡泊地对待双亲容易,使双亲也能虚静淡泊地对待自己困难;使双亲虚静淡泊地对待自己容易,能一并虚静淡泊地对待天下人困难;一并虚静淡泊地对待天下之人容易,使天下之人能一并忘却自我困难

盛德遗忘了尧舜因而尧舜方才能任物自得,利益和恩泽施给万世,天下人却没有谁知道,难道偏偏需要深深慨叹而大谈仁孝吗!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都是用来劝勉自身而拘执真性的,不值得推崇

所以说,最为珍贵的,一国的爵位都可以随同忘却自我而弃除;最为富有的,一国的资财都可以随同知足的心态而弃置,最大的心愿,名声和荣誉都可以随同通适本性而泯灭

所以,大道是永恒不变的

” 【原文】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1):“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2),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3),卒闻之而惑(4);荡荡默默(5),乃不自得(6)

” 帝曰:“汝殆其然哉(7)!吾奏之以人(8),徵之以天(9),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10)

夫至乐者(11),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12),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130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140,文武伦经(15);一清一浊(16),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17),吾惊之以雷霆

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18);所常无穷(19),而一不可待(20)

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21)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22),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23);涂郤守神(24),以物为量

其声挥绰(25),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26)吾止之于有穷(27),流之于无止(28)

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29),倚于槁梧而吟(30)

目知穷乎所欲见(31),力屈乎所欲逐(32),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33)

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34),调之以自然之命(35)

故若混逐丛生(36),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37),幽昏而无声

动于无方(38),居于窈冥(39);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40);行流散徙,不主常声(41)

世疑之,稽于圣人(42)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43)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44),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45)

故有焱氏为之颂曰(46):‘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47)

汝欲听之而无接焉(48),而故惑也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49);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50);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惧也(51)

” 【译文】 北门成向黄帝问道:“你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咸池乐曲,我起初听起来感到惊惧,再听下去就逐步松缓下来,听到最后却又感到迷惑不解,神情恍惚无知无识,竟而不知所措

” 黄帝说:“你恐怕会有那样的感觉吧!我因循人情来演奏乐曲,取法自然的规律,用礼义加以推进,用天道来确立

最美妙最高贵的乐曲,总是用人情来顺应,用天理来因循,用五德来推演,用自然来应合,然后方才调理于四季的序列,跟天地万物同和

乐声犹如四季更迭而起,万物都遵循这一变化而栖息生长;忽而繁茂忽而衰败,春季的生机和秋季的肃杀都在有条不紊地更迭;忽而清新忽而浊重,阴阳相互调配交和,流布光辉和与之相应的声响;犹如解除冬眠的虫豸开始活动,我用雷霆使它们惊起

乐声的终结寻不到结尾,乐声的开始寻不到起头;一会儿消逝一会儿兴起,一会儿偃息一会儿亢进;变化的方式无穷无尽,全不可以有所期待

因此你会感到惊恐不安 “我又用阴阳的交和来演奏,用日月的光辉来照临整个乐曲

于是乐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虽然遵循着一定的条理,却并不拘泥于故态和常规;流播于山谷山谷满盈,流播于坑凹坑凹充实;堵塞心灵的孔隙而使精神宁寂持守,一切用外物来度量

乐声悠扬广远,可以称作高如上天、明如日月因此连鬼神也能持守幽暗,日月星辰也能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

我时而把乐声停留在一定的境界里,而乐声的寓意却流播在无穷无尽的天地中

我想思考它却不能知晓,我观望它却不能看见,我追赶它却总不能赶上;只得无心地伫立在通达四方而无涯际的衢道上,依着几案吟咏

目光和智慧困窘于一心想要见到的事物,力气竭尽于一心想要追求的东西

我早已经赶不上了啊!形体充盈却又好像不复存在,方才能够随应变化

你随应变化,因此惊恐不安的情绪慢慢平息下来 “我又演奏起忘情忘我的乐声,并且用自然的节奏来加以调协

因而乐声象是混同驰逐相辅相生,犹如风吹丛林自然成乐却又无有形迹;传播和振动均无外力引曳,幽幽暗暗又好象没有了一点儿声响

乐声启奏于不可探测的地方,滞留于深远幽暗的境界;有时候可以说它消逝,有时候又可以说它兴起;有时候可以说它实在,有时候又可说它虚华;演进流播飘散游徙,绝不固守一调

世人往往迷惑不解,向圣人问询查考所谓圣,就是通达事理而顺应于自然

自然的枢机没有启张而五官俱全,这就可以称之为出自本然的乐声,犹如没有说话却心里喜悦

所以有焱氏为它颂扬说:‘用耳听听不到声音,用眼看看不见形迹,充满于大地,包容了六极

’你想听却无法衔接连贯,所以你到最后终于迷惑不解

“这样的乐章,初听时从惶惶不安的境态开始,因为恐惧而认为是祸患;我接着又演奏了使人心境松缓的乐曲,因为松缓而渐渐消除恐惧;乐声最后在迷惑不解中终结,因为迷惑不解而无知无识似的;无知无识的浑厚心态就接近大道,接近大道就可以借此而与大道融合相通了

” 【原文】 孔子西游于卫

颜渊问师金曰(1):“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2)!”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3),盛以箧衍(4),巾以文繡(5),尸祝齐戒以将之(6)

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7);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文繡,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8)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

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9),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10)

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11),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无方之传(12),应物而不穷者也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13)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14),不矜于同而矜于治(15)

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16)!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17),彼必龁齧挽裂(18),尽去而后慊(19)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

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20),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21)

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译文】 孔子向西边游历到卫国

颜渊问师金道:“你认为夫子此次卫国之行怎么样?”师金说:“可惜呀,你的先生一定会遭遇困厄啊!”颜渊说:“为什么呢?” 师金说:“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用于祭祀,一定会用竹制的箱笼来装着,用绣有图纹的饰物来披着,祭祀主持人斋戒后迎送着

等到它已用于祭祀,行路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草的人捡回去用于烧火煮饭罢了;想要再次取来用于祭祀而拿竹筐装着它,拿绣有图纹的饰物披着它,游乐居处于主人的身旁,即使它不做恶梦,也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梦魇似的压抑

如今你的先生,也是在取法先王已经用于祭祀的草扎之狗,并聚集众多弟子游乐居处于他的身边

所以在宋国大树下讲习礼法而大树被砍伐,在卫国游说而被铲掉了所有的足迹,在殷地和东周游历遭到困厄,这不就是那样的恶梦吗?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到围困,整整七天没有能生火就食,让死和生成了近邻,这又不就是那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梦魇吗? “在水上划行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船,在陆地上行走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车,因为船可以在水中划行而奢求在陆地上推着船走,那么终身也不能行走多远

古今的不同不就象是水面和陆地的差异吗?周和鲁的差异不就象是船和车的不同吗?如今一心想在鲁国推行周王室的治理办法,这就象是在陆地上推船而行,徒劳而无功,自身也难免遭受祸殃

他们全不懂得运动变化并无限定,只能顺应事物于无穷的道理

“况且,你没有看见那吊杆汲水的情景吗?拉起它的一端而另一端便俯身临近水面,放下它的一端而另一端就高高仰起

那吊杆,是因为人的牵引,并非它牵引了人,所以或俯或仰均不得罪人

因此说,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不在于相同而为人顾惜,在于治理而为人看重

拿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来打比方,恐怕就像柤、梨、橘、柚四种酸甜不一的果子吧,它们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却都很可口

“所以,礼义法度,都是顺应时代而有所变化的东西

如今捕捉到猿猴给它穿上周公的衣服,它必定会咬碎或撕裂,直到全部剥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满意足

观察古今的差异,就象猿猴不同于周公

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

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可惜呀,你的先生一定会遭遇厄运啊!”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庄子》外篇 ● 天 运第十四(译文) 道教经文讲解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