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解: 这一章专讲谋略,显然是许多人都会喜欢的

人生在世,谁还没有个需要竞争的事情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什么时候又会缺少竞争的对手呢?所以在现实世界中,竞争是无可避免、无处不在的

既然竞争,就不能单纯拼体力,更多的时候还需要运用智力,而谋略是智力竞争的常见形态

然而,谋略又是一把双刃剑,谁也不敢担保讲谋略、用谋略的人就一定真正懂谋略,能够用好谋略

而谋略能否用好,用得恰当,结果可就大不相同了

尤其是像 《道德经》 这样建立在深邃哲学基础上的谋略思想,用好了可以像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那样,让社会在宽松而开明的环境下平衡发展;如果用不好,也可能像天宝年间的唐玄宗,政治上标榜垂拱无为,行为上尽弄些歌舞升平的花花事,被阿谀奉承的野心家蒙在鼓里,结果一场“安史之乱”,盛唐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

所以对于 《道德经》 的谋略,我们必须慎思之、明辨之,不能看到几句话就跃跃欲试,以为掌握了诀窍,可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了

必须慎思的第一个问题是,《道德经》“柔弱胜刚强”的谋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针对什么样的对手才是有效的?举个例子说,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的头号超级大国,与这样的大国竞争,如果采取“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的谋略,帮着美国发展壮大,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一个利益节点布满全球的美国,或许会像《道德经》所预估的那样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但代之而起的,必定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绝不会还是原来的竞争对手

看看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的苏联,再看看与美国展开意志对抗的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美国确实会在弄翻对手的过程中日益强盛,但谁也不能确定它是否有一个盛极而衰的拐点,更不用瞎猜这个拐点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出现了

这么说来,是否意味着《道德经》的谋略虽然出于老子,但其实很幼稚?不,当然不是

老子毕竟是老子,一个史官出身的哲学家,深谋远虑是他写作《道德经》的基调

但既然要讲谋略,就不能流于空谈,不能不着眼于现实,老子也不例外

而老子时代的现实,就是诸侯争雄称霸,《道德经》的谋略,简言之是为争雄称霸的诸侯制订的

诸侯竞争,国家的权利、荣誉、意志等等,全都集中于诸侯一身,所以“将欲歙之”等一系列指示代词的“之”字,专指诸侯

表面上看起来,诸侯能够有效调动治内的所有资源,决策权高度集中因而维持着高效率,避免扯皮,还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朕即国家”的国家意志,没有那么多持不同政见者的牵制,似乎一切都有利于竞争的高效率发挥

但这种高效率,也鼓荡出诸侯的自我膨胀,像个气球,如果顺着其自我膨胀的冲动继续“张之”、“与之”,爆裂也就是理有固然、势所必至的结果了

爆裂的表现,包括武断、强梗、暴戾、贪婪等等

而在“朕即国家”的体制下,诸侯爆裂,国家也就面临着丧乱甚至崩溃的厄运

所以对于集权体制下的诸侯竞争模式,老子的这套谋略确实是很厉害的;而对于没有诸侯集权的体制,这套谋略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将欲歙之”的“之”,无处下力

必须慎思的第二个问题是,“柔弱胜刚强”的谋略究竟是冷僻孤立的奇招异谋,还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要我们留意到这是个问题,答案就显而易见,《道德经》的谋略,是其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放在“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系中来理解,也必须放在“道法自然”的政治体制中来运作

否则,在思想上奉行强权意志,政治上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却处慈守柔、奴颜婢膝,那就不是什么谋略了,而是晚清式的苟延残喘

将上述两个问题合起来看,《道德经》“柔弱胜刚强”的谋略,其实是一个国家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大战略就是如何以“道法自然”的体制战胜诸侯集权的体制

在权力意志上,“道法自然”固然很柔弱,而诸侯集权很强硬,但这种强硬只是一条上了岸的鱼,能蹦跶,难长久

所以《道德经》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不上岸,也就是权力不脱离百姓;国之利器也就是国家的凝聚力,不可像强权意志那样让人一目了然,轻易就能被利用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道教经文讲解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