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技术文章pdf,txt教程

什么是技术文章 这是一个超级简单的问题,技术文章通常是指的涉及技术(这里指的是程序设计)的文章


技术文章可以是 原创文章 翻译文章,如最常见的翻译英文文章 一篇阐述问题相关的文章 一个系列的文章,如教程

为什么写技术文章 写技术文章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如下 备忘 帮助他人 知识体系积累 知识变现 提高知名度,成为大牛,网红 其中,出于备忘这个目的,适合书写类似工具使用类的文章,比如 Android签名相关知识整理 帮助别人这个应该是必须的,但是这个其实并不简单,因为有些时候文章的观点有误,可能误导了别人,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知识体系积累,如果是处于这个目的的话,其实写文章应该是把知识研究明白的附属产物

如果是站在这个角度,想要写出一篇文章就需要对涉及的内容要彻底掌握和吸收,行文也要严谨,观点需要反复斟酌

知识变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刚开通博客不久的人来说,一提到这个话题便热血沸腾

然而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一般都是持久经营博客的作者

除了付费翻译变现快之外,想要靠博客变现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积累,而且是优质的技术文章的长时间积累

16年的关键词之一就是网红
写博客或者文章也是成为技术大牛和网红的一种途径
在这其中,持续不断的高质量文章产出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什么是好的技术文章 好的文章必然得到很多肯定,如果你准备阅读一篇幅很长的文章,不妨先跳到评论部分或者分享量,看一看其他读者对本文的评论,再选择继续还是放弃阅读

技术文章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答疑解惑,而 一篇好的技术文章能够以很轻松易理解的形式讲明白一件事

选题 选题对于文章来说很重要,它影响到了你的文章的阅读量

通常情况下选题有两种归类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以个人研究为导向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通常的选题为 新技术的教程,比如Android Studio系列 某些热门的技术和工具 某些技术的系列文章,比如内存泄漏专题 鸡汤文章,这可能是读者最愿意读的系列 以个人研究为导向的,通常选题比较有限,个人觉得这方面一般多为技术细节,比如ThreadLocal的原理等 结构清晰很重要 有一个清晰的结构是很重要的,一篇文字密密麻麻的文章,通常不会太好

关于结构,建议使用Markdown更好管理结构

通常我一般使用#标签和无序的*来处理文章结构,示例如下 ##section的标题 * abc * def * ABC * DEF 除此之外 尽量避免一段很长的段落 段落之间建议增加一个空白行 代码高亮是对读者的基本尊重 作为技术文章,代码通常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有了代码,就必须要高亮展示

聆听他人的反馈 建议文章的发布平台都配备必要的反馈评论组建,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收集到这些有效的反馈 文章中的错误 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或者是更佳的方法 别人对你的文章的正向肯定评价 批评和建议 耗时问题 听见过很多人为什么没有坚持写博客下来,大多数回答是没有时间

可见,写博客是很需要时间的
尤其是产出一篇好文章

我认为一篇博文的耗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研究阶段(阅读查阅资料并咀嚼消化) 书写阶段(将研究阶段的成果以图文形式输出) 对于研究阶段的一些实践 将技术切分成点,比如研究ThreadLocal,我们可以切分成ThreadLocal的用途,使用方法,内部实现原理等 切分成技术点之后,我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对这些点逐个研究 研究的参考资料推荐官方文档,StackOverflow和英文技术博客 完成了研究阶段之后,就是书写阶段了

通常情况下,我自由写作时间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段时间 周末 平时的早起时光(一般为6点开始到上班通勤之前) 这里建议书写阶段最好是一个持续的时间,减少间断写作带来的回忆成本

拖延症问题 拖延症已然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写篇博文也或多或少碰到它

通常我一般的拖延症表现为 提笔前,各种刷新闻,逛知乎,却迟迟不肯动笔 写作中,忙里偷闲,刷微博,看朋友圈 关于如何解决,通常的做法就是强迫自己,做到克制,缓解并解决强迫症需要慢慢来,循序渐进

关于拖延症,有一本书,大家可以选择去看以下

戒了吧!拖延症:写给年轻人的拖延心理学 关于翻译 翻译也是写作博文的一种,对于技术文章通常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

有过翻译经历的同学都有过这样的感悟

翻译最痛苦的莫过于知道句子意思,却找不到信达雅的语句表达出来

我认为解决上述痛苦的方式有两种 学习翻译技巧 多阅读相关的翻译,从中吸取精华 之前,一位负责对我翻译审校的前辈向我推荐过一本书,叫做 翻译的技巧 如有需要,建议阅读

究竟怎么才能写好 其实写好一篇博文不容易,但是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应该就能产出好文章

把复杂的事情讲简单 文章结构做到清晰 多多写作,熟能生巧,写多了就有感觉了

本文观点仅为个人观点,希望能对人一些帮助
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共同学习进步

来源:技术小黑屋 原文:http://t.cn/RtidQbF 版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