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与思考 论文

我国在当前的形势中,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而水利工程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随着人们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关注度,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凸现出了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引起了农村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滞后的工程建设状态、低效率的水灌溉利用系数,使农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因此要加强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农村的水利工程长久、持续地发展。
  一、当地农村现状及水利工程建设的紧迫性意义。
  南木林县地处西藏中南部、日喀则地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面积88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亩,总人口8.2万,辖1个镇,16个乡,142个村民居委会。该县属高原性山地地形。境内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海拔在3790—4950米之间。南部较低,有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原;北部较高。境内山川相隔分布,依山脉,河流走向和海拔高度,将全县划分为湘河主河谷区、各支流河谷区和高原亚高山草甸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照强,旱雨季分明,降水较集中,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年日照数292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霜、旱、洪、雪、虫、雹、风等。
  南木林县水系属雅鲁藏布江流域,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众多,河长50公里以上的较大河流有湘河、邬郁河、拉布普河、甲措河等河流。此外,还有众多小河流如:土布普曲、扭曲、孜东普曲、切奶普曲等均发源于县境中南部高山南侧,长15-30公里,从北向南流,汇入雅江,均为格状水系。河水主要靠降水补给,亦有部分冰雪补给。以上诸河由于流程短、比降大,山区河流特点很突出,季节流量变化大,洪枯水位涨落大,除土布曲、扭曲等保有常年流水外,其他河流常出现枯水季节断流现象。这些河流两岸接地都比较发育,而且可引水灌溉,共同构成了本县主要的农业区。
  当地农村的水利工程是一项基础性事业,它主要为了保证农村的农田灌溉用水和排水,用现有的水利技术调整不同地域对用水的需求,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合理利用自然水来用于农田的需求。同时,农村的水利工程还对抵御自然灾害、防止霜、旱、洪、虫等对当地农村的灾害性影响,起到了无可比拟的、安邦定国的决定性作用。
  二、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立项审批不规范。目前,由于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都有国家政策扶持和相应的补助,有些地区在没有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就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使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在立项上出现了随意性和重复化的倾向,水利工程建设呈现不规范的失控状态。
  2、资金不足。由于农村地处偏远,工作上重视能力较弱,为了标榜工作业绩而注重于大型和中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忽略了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明显在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以致县、乡级政府在经济拮据的条件下,无法对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集中性管理,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的配套设施无法完善,这种散状的水利工程建设态势无疑给当地农村背上了沉重的负累。
  3、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不能保证工程质量。从当地农村的自身现状来看,由于农村的水利设计人才匮乏、工程技术相关资料也有限,致使其设计的水利工程方案存在明显的技术缺陷,无法根据当地农村的地理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对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起到了失效性的影响;同时,技术设计的不合理,也导致了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加大,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效能。
  4、工程管理控制缺乏系统性。从文化管理水平而言,由于多数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都由村民自发地组织建立,有限的文化知识水平限制了村民对水利管理的意识,他们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重生产、轻管理”的陈旧观念,没有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致使水利工程建设的后期维护管理工作成为了空白,极大地降低了水利工程的利用率。
  三、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强化性措施及改进方法。
  1、从立项源头上,就要形成规范而严格的审批机制。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不论是中型还是小型建设,都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地理地势特点,由施工单位提出工程立项申请,审批部门必须依照国家相关审批规定,组织水利专家对当地农村进行实地性考察,进行专业的水利工程项目可行性评估,各专家组对该项目的评估结果进行认证、签名并备案,最终,审批部门根据专家组的可行性评估认证结果进行审批。这样,经过严格而规范的立项审批,就可以根本上杜绝随意化水利工程建设的漏洞。
  2、从政府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