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体制改革探讨 论文下载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未来发展大局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系统推进。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需要打破现有的发展格局,系统地推进,深化改革。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逐步成熟的情况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关键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既要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要坚持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改革与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体制机制。
  财政体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环节,是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能有效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目标实现。推进实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战略部署,引导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形成与其他生态文明制度相协调的财税政策体系。
  
一、财税政策现状
  1.投入力度不够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一国GDP


的比例达到1%~1.5%

时,环境污染的恶化可以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状况大致能够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当该比例达到2%~3%

时,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改善。近年来,我国财政对环境保护建设的支出虽不断增长,但占GDP的比重较小。

2011年财政对环境保护建设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56%,远远不能满足遏制生态恶化、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且环境保护支出主要靠地方政府,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中,中央政府财政支出74.19亿元,仅占2.8%,地方政府完成了环境保护支出的97.2%。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如缺乏由中央到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局面。
  2.生态环境建设
  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导致很多人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仅仅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文明化,没有考虑人类文明系统生态化;视生态文明建设为环保和农林部门工作任务,而没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各个领域。因此,现行生态文明建设仍只注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如防风固沙、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工业“三废”治理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等传统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同时,公共财政也一如既往地支持生态环境建设,而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工作部署和融入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支持不够,如对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意识培育、课堂生态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甚微。
  3.财政方面
  自“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来,环保、发改、林业、水利、农业和经信、城管、商务等部门均将部分工作贴上生态文明建设标签。因此,各部门均存在扩大生态文明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需求。各部门分散投入,可以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但也存在系列问题。首先,财政资金分散使用,不能实现“集中资金办大事”,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较大的要求。其次,存在财政支出重复投资,资金利用效率低。如林业部门为林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生态产品安排财政支出预算,水利部门为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源而增加财政支出预算,导致不同资金投入到森林建设同一项目中;此外,由于资金分散使用,资金的管护和监督成本增高。
  4.税收政策的不足
  一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不足。目前,我国针对污染、损害、侵蚀环境行为主要收取环境保护费,还没有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类税种,仅开征了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间接税,如消费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等,且因征税范围过窄、计征依据不合理等,没能起到应有的环保功能。二是税收对促进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不足。原因包括直接税比重低,消费税征收范围与环节不合理,税收体制本身固有缺陷等;同时,由于分税制体制存在提高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而降低地方政府财力趋势,地方政府为获取更多的增值税,往往需要增加增值税额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投入,导致地方政府加快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制约了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实现。
  5.财政资金监理不力
  虽然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支出规模日益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