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对策 论文下载

边缘地区是指离省会城市、或者非省会副省级城市以及城市群(圈)较远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规模较小。边缘地区的交通多数不够发达,没有方便快捷的飞机场、公交、地铁系统。边缘地区的经济多数较为落后,每年在全省的GDP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常是各省人均GDP的累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缘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淡化。在边缘地区发展过程中,影响边缘地区发展的主客因素多种多样,必须找到影响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主要矛盾,通过内部关系的调整,积极寻找边缘地区外部与内部经济发展环境的动态性平衡,使边缘地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边缘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地方割据较为严重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地方政府为保护自己利益,受利益驱使,各级政府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极力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为争夺资源,在边缘地区实行争夺资源大战;以各种形式设立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或是以行政的方式设立行政壁垒;更为甚者,各地区对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等资源或要素实行垄断或与邻近地区封锁。这些不仅严重造成和堵塞了商品流通渠道,商品等各种生产要素限制了流动,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无法形成优势互补,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开放、统一的大市场难以形成。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东部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生产要素基于市场机制作用自发地向东部配置和流动,但东中西之间的交流并没实现,产业在东西部之间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实践证明,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态势有不断扩大现象。东部经济发展能力较强,逐渐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外国资本较多,民间资本也较为充分,产业结构升级态势加速,经济结构逐渐转型,制造业不断升级、服务业态势增强,外贸投资呈增大态势,已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而中西部经济结构仍需要继续加强调整和升级,向东部学习。
2.产业结构不合理
面对当前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生产和供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其需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长期的重复建设造成和导致了一些问题,如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产业层次需要升级、产品质量不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不够强。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旺,很多企业生产能力出现了相对过剩,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影响和导致了加工工业的过度和不良竞争的现象,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这种经济的相对过剩是在水平较低、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条件下产生的;与此同时,一些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未能达到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当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结构都呈粗放型发展,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尽适应;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合理升级,企业的小、散、乱现象还较为突出,还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导致一些产品相对陈旧,出现了一般产品相对过剩。而高技术产品短缺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生产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劳动生产率还不高,大量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地区与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等。
3.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受长期的重城市轻乡村思想的影响,各省市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省会城市或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方面。一些很有潜力的特色资源会因为前期开发的大量投入而让政府望而却步。这些年来,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小城市、偏远城市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城市圈内的城市相比,在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边缘地区城市差距仍较大。总体上,这种差距越在西部体现在较明显。在一定时期内,区域间的差距的存在是正常的,在不同区域可促进资源流动,但差距存在时间较长,差距过大会不利于全国经济发展。在边缘地区城市发展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事业资金投入不足等是常见的现象;同时,上级政府对新兴产业也没有足够重视。因而在投资环境上,边缘地区的城市无法与城市群相竞争。
 
二、经济发展对策
1.深化区域间合作
从国外成熟的区域合作来看,成功的区域合作应具备条件:一是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二是各地间互补优势,存在经济落差;三是地理上相互邻近,联系源远流长;四是建立利益共享、成果共赢的共生型协作机制。从上述条件看,选择合作区域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因素是区域间的差异性和联系性。区域间合作的必备前提是差异性,重要基础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我国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对策 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