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国有企业一方面是西藏经济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也扮演着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角色。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西藏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也日渐凸现,这些改革难点如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西藏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实现。
   一、西藏国有企业现状
1、国有企业是解决西藏就业的重要渠道。2008年全区在岗职工人数为180700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有170748人,城镇集体经济单位有4983人,其他经济单位有4969人,国有经济单位占总量比重的94.5%,由此可见,西藏国有企业关系着成千上万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是影响西藏社会的重要因素。
2、西藏国有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分布不均。西藏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无大型企业。到2008年,全区共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465个,其中国有经济有128个,约占27.5%;建筑业企业数量175个,其中国有单位23个,约占13.1%。
3、国有企业投入产出比较低,显示出其效益低下。国有经济占有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大,虽然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95.1%已经下降到2007的62.7%,仍占据着固定投资的一多半;而产出较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最高时的只达到44.5%,近年来呈逐年下跌趋势,已经到31%,只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左右。说明虽然国有企业的数量在西藏经济中的所占比例较高,但是产生的效益却并不是明显,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二、西藏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难点问题
1、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如何保证社会稳定。
  裁减富余人员——已经成为内地国有企业改革和西藏国有企业前期改革的通用做法。在“减员”的过程中,下岗职工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出现下降,对此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予以解决,很可能就影响西藏社会的稳定。在思想观念上,由于历史原因,西藏国有企业的干部和职工往往认为自身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国有企业的干部和职工往往会因为身份变换导致的社会地位下降而反对改革,对改革很可能会出现对立情绪,甚至可能出现怨气。
2、如何克服传统国企文化“等”“靠”“要”思想和佛教文化中“无利”“寡欲”思想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佛教文化中的不追求利润、不扩大消费、不积极创新的“无利”“寡欲”思想对于整个西藏经济和人们的经济行为有着较为深刻影响,这对于现代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时代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西藏国有企业的一切都是由政府负责,因而形成了一种“等”“靠”“要”的文化,只要出了问题就由政府出面解决,对于职工而言,只要进入国有企业就相当于拿到了“铁饭碗”,工作积极性不高。在西藏国企改革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较难。由于在历史过程中西藏已经形成了一种“重义轻利”和“平均主义”的文化。单纯靠物质激励的方式效果并不明显,根本达不到激励的目标。
3、西藏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所需资金的筹措较为困难。
  国有企业改革是需要支付一定成本,但由于西藏国有企业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面积亏损,经营效益差,负债严重等,自有资金十分短缺,而西藏地方财政基本大部分是用于行政、教育等基本支出的,基本没有多余资金来投入西藏国有企业改革。
三、解决西藏国有企业改革难点问题的几点建议
在进行改革时,必须要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1、努力解决改革中职工面临的困难,加强干部职工教育,维护社会稳定。
  必须要加强对于国有企业职工的政治教育,特别是下岗职工的政治教育,一定要在教育中强调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一定要向职工解释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在进行相应改革时应当积极听取职工意见,最好是能够让职工全程参与改革,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职工面临的困难,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下岗职工能够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
2、解放国企干部职工思想,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积极进行制度和文化创新。
  西藏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市场经济意识,让企业的干部职工对于市场经济有清晰地认识,按照市场规律做事,让企业成为真正的经营实体,而不再是依靠政府。西藏国有企业在进行改革时需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克服改革路径上遇到的困难,在改革中形成西藏国有企业的新文化。在建立西藏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的时候,应当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既要给予物质激励也要给予精神激励。
3、建立国企改革基金,统筹规划,分步进行。
  西藏国有企业改革基金的建立则有利于解决改革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在改革时,应当进行统筹规划,分步进行,让盈利能力强的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