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衡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湘衡盐化”)是在1969年建立的湖南省湘衡盐矿的基础上整体改制而成的。湘衡盐化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是集岩盐开采、发电供热、真空制盐、包装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井矿盐生产企业,也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最大单个制盐企业,现年生产规模240万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很多制盐企业在管理模式、生产结构、成本控制、销售渠道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分析湘衡盐化现有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D地利用,来降低制盐成本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一、行业运营现状分析
制盐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很多时候国家都把制盐企业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尤其是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制盐企业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我国已经形成大大小小的制盐企业3200多家。从最古老的晒海盐,到先进的井矿盐,虽然制盐的企业比较多,但是很多制盐企业生产盐的规模都普遍比较小。目前,我国盐业形成了以中盐集团为龙头、区域性的盐业公司为依托的格局。中盐集团一枝独大,山东盐业集团公司、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四川和邦盐化集团、云南盐化集团公司、湖南盐业集团、山东海化集团、江苏井神盐化集团、江西盐化公司各据区域发展。2014年底,中国原盐总产能达1亿吨,较2013年增加985万吨,同比增长12.5%。其中,井矿盐增加620万吨、海盐增加230万吨、湖盐增加135万吨。随着制盐企业的增多,人们对盐需求量的饱和,以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制盐企业由单纯的产盐、售盐向多元化企业发展[1]。
一、目前公司在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能富足,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制盐企业的不断增多,很多的公司都出现产能大于市场需求的现象,这些剩余的产能不能得到合理的处理,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由于工业盐的销售量和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随着制盐企业的不断增多,我国很多的制盐企业都出现产能富足的现象。其中,2012年剩余2300万吨,2013年剩余2500万吨,2014年剩余1700万吨。这些剩余的产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处理,在制盐企业中堆积如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条件,再加上制盐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工业盐已彻底成为买方市场,销售价格已逼近生产成本,很多中小型的企业面临倒闭的现象非常严重。
(二)成本观念意识薄弱
在制盐企业的成本中,很多企业没有把人的积极性和主导地位发挥出来,很多的制盐企业是通过盐的出厂价格来决定制盐成本的,这就导致制盐企业在制盐的成本控制上有很强的强制性,完全没有考虑人的主管性能。在制盐的企业中有很多的部门对奖金的发放没有合理的奖励机制,员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没有完成任务员工的工资待遇是一样的,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成本的控制不是一个、俩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合理利用资源以降低制盐成本。所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相关的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是影响企业成本的主要问题所在。
(三)相关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
制盐企业的资源主要来源是井矿盐、岩盐矿床、盐卤等中提取出来的,在实际提取过程中,很多的矿盐经过一次提取以后就直接排掉了。此外,在矿盐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开采的时候,相关的设施设备不完善导致很多浪费的情况出现。在制盐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闭路循环,也就是冷水经过混合冷凝器传热后,变成热水流向热水池。但是,为了保证水的冷却效果,必须把热水池中的水,经过热水泵输送到冷却塔进行强制冷却,在向冷水池补充一定量的深井水后,再经过冷水泵输送到混合冷凝器再次冷却,这样的循环方式,冷却水的温度比较高,冷却的效果很差,水的硬度也比较大,容易在冷凝器等输送管道上结垢,影响热量的传递[2]。在浪费能源的同时,制盐的产量也大大降低。
二、合理利用资源以降低制盐成本的有效措施
(一)生产工艺节能
1.液体盐生产工艺
在我国,食用盐大部分是通过井矿盐来生产的,很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液体盐来进行统计和销售的,液体盐的投资和建立相比海盐要低很多,而湘衡盐化作为我国井矿盐行业当中的龙头企业,在井矿盐的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