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地区与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尤其表现在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上。厦门理工学院与台湾铭传大学在2010年实行动画专业培养对接,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大陆培养1年台湾培养,在厦门市本科动画教育中数首例。 一、专业情况
厦门理工学院数码动画专业主要培养能独立进行动画创作,影视后期编辑与合成,游戏美术设计等工作并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1”的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培养上汲取了两个地区的专业优势和培养内容。台湾铭传大学数位媒体系以培育网络多媒体设计、数字动画影片以及电玩游戏设计的数字设计人才为宗旨。从2009年起,两校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两岸在人才培养上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调整和磨合,改进了彼此的培养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在培养方案设置方面。厦门理工动画专业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进行结合,分成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核心知识与能力、专业拓展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等内容。铭传大学动画专业整体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阶课程、整合课程、职业证照等方面进行设置。台湾铭传大学在整合设计课程上的内容更加专一,一般以大型比赛为课程目标。厦门理工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全面,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还是以老师为主,学生的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2.两地课程大纲的设置方面。厦门理工学院以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课程类型,教学目的等为主。铭传大学数位媒体设计学系动画专业设置在大纲的设计上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成效、系所核心能力、教学方法等内容。调查发现厦门理工在课程内容更加细化到每节课时,铭传的课程内容提纲性较强,每位老师根据自身特色进行课程设计,自由性更大。
3.在培养中都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厦门理工动画专业从学生一年级开始开设动画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等课程;铭传大学从学生三年级增加数位媒体整合设计、专题研究课程。此外,铭传大学还有针对大四学生的作品集课程,主要教授包装自己与个人作品集,从而提高学生作品整合规划能力。在此项内容上可以看出,铭传强调学生个人整合能力,注重个人设计能力的提升。厦门理工主要着重学生掌握的理论及应用,学生在课程结束很少进行课程的总结。此外在大四时也没有相对应的指导学生设计作品集的课程,使学生在就业时不能更充分的展示自身的长处。
4.注重产学合作内容的开展。厦门理工学院2011年设立动画创作工场,主要用于原创动画项目的开发以及实践教学、毕业生创作等方面的利用,目前已经出品多部原创动画作品。此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已经与十多家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铭传大学的许多课程都是邀请业界知名讲师专家开课,并与台湾幻想曲、台北影业等多家大型影视、动画公司有长期合作,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充分的便利。在此方面,铭传的业界导师较多,根据学校及专业的需求进行聘请。厦门理工相对来说对业界外聘老师审核相对比较严厉,目的为保证教学老师的基本学历素质,一般在聘请专业能力强但是学历不高的业界导师时难度较大。
三、反思当前培养方案的差距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两校都根据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相关设定。但是厦门理工学院在一些问题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下一阶段的整合中可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本专业师生积极参加国际竞赛。部分重点课程以参加国际竞赛为教学目标。将专业项目,企业合作项目,专业赛事的内容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赛的结果等可以作为考核老师和学生的标准之一。建立期末会审制度或期末作品展示会,以检测各班学习成效。
2.推动学生校外实习。增加学生校外实习的机会,制定学生校外实习办法,鼓励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建构实习单位联络网络,提升业界对本专业学生肯定度。
3.增加产学合作。进行院内外各专业间的专题合作,鼓励学生毕业专题与业界需求结合,扩展建教合作事宜。
4.增强学生选择执业证照的含金量。将力度落实在考取实践强、范围广、专业力度大的职业证照上,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总体上来讲,通过两校的合作,两岸专业教育的互补性很强,在新的时期,尤其是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两岸高等教育在有良好互动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共创两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燕.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课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2]黄新宪.闽台教育交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