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资产证券化最早是在美国发起,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最早实践资产证券化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并且在2005年开始进行第一个试点,取得成功以后开始鼓励企业积极尝试,因此掀起了资产证券化的热潮,但是由于缺乏与之适应的会计规范,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对企业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问题进行研究。
  一、


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述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传统的证券发行是以企业为基础,而资产证券化则是以特定的资产池为基础发行证券。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利用金融资产证券化可提高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第二,增加资产流动性,改善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失衡。第三,利用金融资产证券化来降低银行固定利率资产的利率风险。第四,银行可利用金融资产证券化来降低筹资成本。第五,银行利用金融资产证券化可使贷款人资金成本下降。第六,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收益良好且稳定。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判断金融资产是否转移关键要看资产的所有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如果二者都没有保留,那么再看是否放弃了控制,如果放弃了控制那么就要终止确认资产,如果转让方虽然转移了风险和报酬,但是依然能够对资产仍然能够行使控制权,那么可以根据继续涉入的程度来对与之相关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
  二、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1.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方法主要有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和后续涉入法这三种。首先,在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中,传统的方法就是风险和报酬分析法,这种方法将风险和报酬视为一体,当风险和报酬真正转移时才视为销售,通过转让所得的收入就计入到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营业外收入也计入利润表,否则还计入到资产负债表中。但是该种方法具有自身的缺陷,与资产的定义存在分歧,而且没有将交易的实质真正反映出来,对于复杂的证券化交易需要过多的职业判断,处理非常麻烦,操作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有必要对风险和报酬分析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其次,金融合成分析法,与经典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与资产的定义更加贴切,而且能够将证券化交易更公允地反映出来,使合约的权利和业务充分体现出来。另外,控制权的转移与会计确认的权利义务相符,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也比较简便。然而,金融合成分析法在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把握对资产的控制权归属,而且与可比性的原则不相符,在运用公允价值时经常由于专业判断失误而影响资产价值的判定。再次,后续涉入法,该方法主要是采用部分销售的思想进行会计确认,也就是涉及后续涉入的那部分资产应当作为担保融资处理,否则就将那部分资产作为销售进行确认。使用后续涉入法与资产的定义和内涵都相符,能够将计量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有效解决,而且会计处理相对折中而被认可。但是,对于不区分后续涉入的性质而直接分配到账面价值尽管处理简便,但是报表使用者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
  2.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
  首先,风险和报酬分析法下的会计计量,该方法主要是将资产的风险和报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如果发起人没有真正将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转移,那么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就应当进行表内的处理,在资产负债表中仍然有关于证券化资产的处理,反之如果发起人真正将收益和风险进行了转移,那么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就应当将资产看做已经销售出去,也就是将获得的资金当做企业的收入进行会计处理并确认。由此可见,与其他方法相比,风险和报酬分析法在进行会计计量和处理的过程中都比较简单。但是,对于担保融资来说,通过证券化得到的金额是算入到发起人的负债中的,而销售的话收入与被转让资产账面之间的差额就是企业的损益;其次,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下,在证券资产销售完以后,发起人对于与交易相关的资产和负债要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使用这种方法时,在进行会计计量的过程中,难点就是如何区分在证券化资产销售以后,对于新增的资产和负债转让人该如何控制和计量。对于发起人,在进行初始确认资产和负债时主要以公允价值为主,而留存收益在报表中主要是以账面价值为主进行计量。再次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企业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问题探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