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都市地理环境的风水意象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作者简介:王妲妮(1991-),女,汉族,云南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
一、 理想的风水模式——中国人的环境观
风水,一般认为出自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由此可见,风水可概括为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其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使其达到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技术[1]

风水学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对人类发展有利的生产、生活环境

翻阅众多文献、图纸,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城市、传统民居在选址和布局上都或多或少遵循着一种整体意向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这个模式又称为“四灵地”,是理想的风水环境模式(见图1)

理想的风水模式可以说是中国人环境观的一种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人心理现象的一种折射,包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撇开其“祸福吉凶”的神秘表象,理想风水模式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并在生态学、环境学、景观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着值得借鉴的科学意义

二、 成都市地理环境的风水意象
风水作为一种学问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其中,“形势派”相较于“理气派”,从早期的选择地形、地势及环境条件出发,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美学方面,有更大的价值,可谓是风水主流

风水中“寻龙捉脉”一说便是来自“形势派”,特指考察山川形势,素有龙、砂、水、穴“地理四科”之称,讲究“地理四科”相配

[2-3]现从宏观的角度,用“龙、砂、水、穴”诸说解析成都地理环境的风水意象,陈述于后

1. 龙的意象
在理想的风水模式图中,一个地理环境的好坏首先是由这里的龙脉决定的

“龙脉”,即外形上连绵起伏、生气想通的山脉走势[2]

风水中认为,昆仑山是众山之祖,也就是所有聚落依靠的靠山,最后都要通过龙脉延续至昆仑,才能达到生命永恒和无尽的繁衍

翻开中国地图很明显就能看见,西部山脉发于昆仑山,然后沿巴颜喀拉山—岷山、邛崃山,一路向东,最后止于龙门山,这是成都的龙脉延续

[4]
此外,龙脉的聚结处,为城市依傍之山,常称靠山、主山或父母山,多位于城市北部或西北部

从成都地理环境的风水意象中,可看出龙门山便是成都的主山

龙门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是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线

它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绵延200多公里,气势浩大,山明水秀

此等山脉,符合风水学中对山势的要求,即“势远形深者,气之俯也”

在成都地理格局上,龙门山系对城市环境影响极大,层次深远的龙门山系形成了成都西北的一道天然屏障,阻挡着北部的寒风,迎接着南部的阳光和暖气,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

[5]龙门山在成都风水格局中的特殊位置奠定了其原始的风水内涵:主山者,依也,靠也

这种文化内涵虽是人为赋予,但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龙脉”和“形势”的追求,以及对山体的崇拜和依赖

2. 砂的意象
风水中的“砂”,是指与主山相伴的小山,尤指城市周围层层环绕的山体

《博山篇•论砂》中讲:“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

从龙抱拥,命曰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挠抱穴前,命曰迎砂平低似揖,拜参之职,面前特立,命曰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

”在主山的两侧有上砂与侍砂相拥抱,能遮挡住外来恶风,增加小环境的气势,在前面远处还有低平的迎砂,这也是贵地的象征

风水学说又把这四周的山与象征着地上前后左右四方位的神兽相联系,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又称“四灵砂山”)的环抱形态

此外,案山、朝山、水口山等重要概念也随之产生

[6]由此观望成都山地格局,西部有青城山、凤栖山、雾中山、鸡冠山、鹤鸣山、西岭雪山、南宝山、天台山等山峰形成一道绿色生态城墙;北部有九峰山、葛仙山、丹景山、观音山等山峰环绕其后;东部以龙泉山脉为主线,兼有云顶山、华营山、东山等山峰自成一脉;南部则有牧马山、老君山、彭祖山层层拱卫(见图2)

成都市东西南北各有小山围绕,砂山格局自然形成,无需雕琢

众多砂山,或以自然风光而著称,或以人文风光而显圣,为成都城市景观增添绿意的同时也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点缀着“天府之国”

3. 水的意象
2012年10月9日,由中央电视台和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魅力四川》第一集《水润天府》在央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