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拙汗 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萨珊波斯(今伊朗一带)人安拙汗所率5000军队入唐,太宗诏维州(今四川茂县)安置,授以刺史、拜左武卫将军,累授左卫大将军,右监门大将军,封定襄郡公
这只是成规模入华的记载,事实上,民间的商贸的往来更早,如素以兴贩贸易为业、持多种信仰(主要是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的中亚诸国胡人、萨珊波斯人等早已开始在华侨居或留居,史书中称他们为“西域胡人”、“胡商”、“蕃客”等
业阿福尔 755至763年,安史之乱期间,即安禄山、史志明谋叛,唐肃宗因兵力不足,阻挡无效,为保江山,借大食兵平定叛乱,哈里发“派遣了一支由熟练骑射,勇敢善战的大食人(包括西域诸多民族)组成的军队,在业阿福尔的率领下前往中国,随后,又发生了史恩明叛乱,这些大食兵助唐平定了两次叛乱后,恢复了肃宗皇帝的王位 伊萨.伊本.艾比.舒克尔 1263年忽必烈敕令设建回回星历司和回回医药司,由爱薛回回掌管该二司,该回回全名为:伊萨.伊本.艾比.舒克尔(原叙利亚回回人),随后又创立京师回回医药院,由他的妻子萨剌主持
回回医学中的重要医著有:《回回药方》为回族医药学大型综合性典籍,作者不明;《海药本草》,作者为唐末五代时的李珣
祖籍波斯,又名李波斯;《饮膳正要》,此书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成书于元代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作者忽思慧;《瑞竹堂经验方》,明代中叶所著,作者不详
陈垣氏说:“回回入中国者,多以卖药为业,其俗至今尚存”回民多精通医术,有很多是专门来中国行医的
行医而见于记载者,五代时有李珣、李玹,元末明初有丁鹤年,均“深通导引方药之说”
李珣的《海药草木》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
陈垣氏称东师图书馆善本室有《回回药方》三十六卷,钱大昕《补元史·芸文志》中,有《萨德弥实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见《元西域人华化考》下卷
元朝在太医院下设有三个回回医药机构,一个是广惠司,另两个分别是大都回回药物院和上都回回药物院
在这些机构里工作的回回达数百人之所
《元史·百官志》中记:“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合剂”,“大都、上都回回药物院二,秩以五品,掌回回药事”
明清两代亦皆有回回太医院元氏问世的《回回药方》现尚残存四卷,于北京图书馆中
这部医书在历史上,对于丰富中国医药学,保障人民的身体 健康,促进中外医学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1989年全国医界著名学者召开《回回药方》研讨会,充分肯定了这部医书在医学界的价值
天文台创造者 扎马鲁丁 1271年,在扎马鲁丁(波斯回回)的主持下,元朝政府正式在内蒙古正蓝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回回司天台,扎马鲁丁为台长,由他督造的七件仪象,(其中的地球仪早在1267年即由扎马鲁丁首次发明并制成)
通过运用科学的天文仪器观测天象,编制回回历
扎马鲁丁及其回族天文学家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中国研究天文学的中心,天文学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80年又设立更强大的回回司天监,任务除了“量天测地”又增加了编制回回历法
元代回回司天监的设立一直延续到明末
火炮制造者 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 1272年11月,由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弟子亦思马因,研制的回回炮试射成功,此炮射程远、威力巨大
此外,先后又有回族兵器制造家发明和引进了”火铳”、”镔铁刀(镔铁:大马士革钢)”等
北京城设计营建者 亦黑迭尔丁 1276年,著名回回建筑师亦黑迭尔丁设计和组织营造元大都(今北京城),亦黑迭尔丁率众精心测量勘探,既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条件和地形地貌特点,设计建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建筑先进水平相融合的元朝都城和宫殿
与1293年建成
马沙亦黑 马沙亦黑是马德鲁丁(史载来自撒马尔罕)的长子,出身于回回天文世家,曾在回回钦天监中工作,也是在明初来到中国的回回天文学家之一
最初在回回钦天监工作,回回钦天监废除后,马沙亦黑跟随成祖北迁,继续在钦天监中工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前后,朱元璋命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人会同中国学者吴伯宗、李褕对一批回回天文著作进行翻译,编成一部汉文的回回天文表,这部天文表被称为《回回历法》
《回回历法》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科学含量最高的一部伊斯兰天文学著作
明太祖朱元璋对回回历法很重视,曾言:“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故在钦天监里设有回回历专科,命回回天文学大师马沙亦黑制浑天仪,以正前代得失
马沙亦黑、马哈麻兄弟俩会同翰林李翀、吴伯宗等人一起翻译了元大都“回回秘藏之书数十百册”
由于他们的努力,明朝从官方到民间对回回历法有了全面、整体的认识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回回历并入《大统历》参用,使用时间长达270多年
2011年6月国家图书馆出版《回回历法》此次影印明洪武十六年内府刻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胡大海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祖籍波斯,其祖先随蒙古军来华
泗州虹县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元朝末年,从朱元璋起事
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将杨完者打败,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等归降
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浙江金华
虽是文盲,但是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
胡大海军纪严明,不妄杀人,不掠妇女
至元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命枢密院判事耿再成、参军胡大海率兵取处州
至元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七日,部将蒋英邀请胡大海前往八咏楼,视察士卒演习,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马时,有苗将钟矮子跪于马前称“蒋英欲杀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蒋英以铁锤打死,次子胡关住同时被杀,耿再成亦死
朱元璋取杭州之后,杀死蒋英,血祭胡大海,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追填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明朝建立后,特赠光禄大夫,追封越国公,谥武庄
中文名–胡大海 别 名–胡通甫 出生地–泗州虹县 逝世日期–1362年 职 业–将领 主要成就–从取婺州、诸暨、处州等地 官 职–右翼统军元帅 追 赠–光禄大夫 追 封–越国公 丁德兴 丁德兴(1327—1366) 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
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军,称“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将丁德兴,威名四海
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
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军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
至正二十一年(1361)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
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军团洪武帝称其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虎将”死于军中赠都指挥使洪武元年追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2]
中文名–丁德兴 别 名–黑丁 民 族–回族 出生地–安徽定远 出生日期–1327年 逝世日期–1366年 职 业–济国公 主要成就–明朝开国功臣 丁德兴后裔聚居山东青州,藏有《益都丁氏族谱》,记载丁德兴祖先由鲁穆国而来
华云龙 华云龙(1332年-1374年),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大将
元末聚众起兵,后率众归附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年)以擅用故元宫中物,被召南还,死于途中
二十三年被追论为胡惟庸同党,除爵,后朱元璋让其子华中接替其侯爵位,为淮安侯
中文名–华云龙 国 籍–明朝 民 族–回族 出生日期–1332年 逝世日期–1374年 职 业–明朝开国大将 籍 贯–定远(今属安徽) 官 职–都督同知、燕王左相 爵 位–淮安侯 人物生平 从渡江,破采石,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克镇江
参加攻灭陈友谅、张士诚诸役又从徐达攻克大都(今北京),留守北方,兼北平行省参知政事官至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封淮安侯 元末时,因天下大乱,聚众居韭山
从朱元璋起兵,克滁州,为千夫长;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市),克镇江,迁总管
后攻拔广德,战旧馆,擒汤元帅,进左副元帅陈友谅袭攻应天(今南京市),他捣其中间于龙江、南昌、吉安援安丰,战鄱阳湖,平武昌累功至豹韬指挥使又从徐达破平江,灭张士诚
旋从大军北征,徇下山东郡县,继与大将军徐达会师通州,进克元大都(今北京市),擢大都督府佥事,总六卫兵,留守北平,兼北平行省参知政事
逾年,进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 洪武三年(1370年),论功封淮安侯建燕王府增筑北平城,皆其经营七年,因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召还
卒于赴京途中 航海家 郑和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
在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装载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各种武器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郑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 伽马经过好望角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他无疑在人类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2005年我国政府把郑和首下西洋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
左宝贵 左宝贵,字冠廷,山东费县(今属平邑县),清末著名的回族爱国将领
光绪初年,由盛京将军崇实推荐调任奉天,从此任职奉省二十余年
他关心回族群众,热心回民的公益事业,深受广大回民的爱戴和尊敬
1894年9月15日,清军将领左宝贵战死他生于1837年10月18日,字冠廷,回族,山东平邑人幼年家贫,父母早丧后被迫携两弟投效江南军营,参与镇压过太平军、捻军等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他率军援朝,战死于朝鲜平壤之玄武门,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民族英雄、纪念他! 左宝贵是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以治军严谨著称
同时,他又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
每逢主麻日,他总是以一个普通穆民的身份参加礼拜,对掌教阿訇谦让恭谨
左宝贵奉旨率练军驻防营时,每次到清真寺礼拜,赵瑞恒阿訇都起身迎接,他对此深感不安,说:“你是一方掌教、回民的官长,我是教末,在你的领导之下,你如此待我,我实在不敢当
”赵阿訇年高德重,颇负众望,左宝贵对他很是敬重
左公驻省城期间,经他推荐,乡老公议认定,赵阿訇主持沈阳北寺教务
他每次主麻下殿后都与老阿訇饮茶谈天,聆听指教
赵阿訇劝戒他,要为官清廉,“济贫行善,不分民族同异;产恶除霸;不拘满蒙回汉”,左宝贵深受教益
王正谊 大刀王五 王正谊(1844—1900),字子斌,回族,河北沧州人,因在习武的师兄弟中排行第五,而得名王五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名满天下的回族义侠
王正谊精通多种拳术、器械,尤以双钩、大刀为绝,人称“大刀王五”、“双钩王五”
与谭嗣同、霍元甲等人友谊深厚,给他们指点过武术,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
一生行侠仗义,匡扶正义,爱国有为,戊戌维新变法期间担负谭嗣同的保安工作,曾与义和团并肩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北京前门,头被挂在城门上,后由其好友霍元甲趁夜取下安葬
王五幼年发愤学艺,后从师双刀李凤岗阿訇学习武功,得其刀术绝技,人称“大刀王五”
他为人慷慨侠义,不满于清朝的压迫和贪官污吏鱼肉人民,多年奔走江湖
清光绪三年(1877年),王五在北京西半壁街创办“源顺镖局”(后迁往广安大街),镖局逐渐发展到前后两大院,房屋34间,镖师50余人
王为镖局立下规矩:一、重要镖车亲自走镖;二、来访朋友提“大刀王五”者,热情款待,赠送川资;三、为贫困人冬施寒衣,夏施单衣;四、春节时车马载物周济穷人
他主张民族和睦,经常调解民族纠纷,众人赠以“德容感化”匾额,悬于东门;豪侠马三保、胡致廷赠“义重解骖”匾额,悬于西门
百姓赠以“尚武 ”、“济贫”两匾,悬于门首
顺源镖局活动范围也因王五的名声鹊起而扩大,据说他的镖车上插一支“子斌”二字的镖旗,就可以北到山海关,南至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
王五规范从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兴隆,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成为京城八大镖局之一
王五在押镖中,既遇强横之徒,也尽量以功制服,刃不染血,故有侠义之名
白崇禧 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1日),字健生,广西临桂县人,回族,穆斯林,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军事家,有“小诸葛”之称
属国民党桂系,与李宗仁并称“李白”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
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
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合一起驱赶广西的旧军阀
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
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战;八年抗战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
白崇禧是抗战时期中国对日作战战略的制定者,中国抗战战略层次的统帅,每次大战蒋介石都会从中央空调参与指挥
日本人公布的战犯名单第二位(第一蒋介石、第二白崇禧、第三李宗仁)
直接指挥的战役有: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参与指挥:台儿庄战役、三次长沙会战、南昌战役
抗战时期副总参谋长(负责制定对日作战总方针及战略),在武汉军事会议中,白崇禧建言提出“坚壁清野”、“焦土抗战”、“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等谋略
1941年冬白崇禧编写了《游击战纲要》一书,其主要著作有:《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抗战中敌我战法之演变》、《游击战纲要》、《全面战争与全面技术》、《军事抗战与政治抗战》、《军事战与经济战》、《国民兵之建设教育》.毛主席赞白崇禧“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家族起源 白崇禧的始祖叫伯笃鲁丁,阿拉伯人,来自中亚,信奉伊斯兰教
元朝进士,曾在粤西任廉访副使,定居于南京
第2代孙——伯永龄,曾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带兄弟赴粤西任职,后定居桂林
官名伯龄(因明代禁止臣民采用外姓,遂改家族姓“伯”为“白”)
第15代孙——白榕华
乾隆间进士,曾任四川开县知县,茂州知州,直隶知州,后定居于桂林南郊的山尾村
其后裔白佩中过举人,白玉中过秀才 第18代孙——白志书,白崇禧之父
曾跟随白石先生学习,因受到先生惩罚弃学从商,开设“永泰林”店铺,经营杂货,家境还算富裕
35岁娶“马全记”长女为妻 第19代孙——白崇勋、白崇伦、白崇禧、白崇祜(另有二人夭折不计同辈姐妹有:白年妹、白德贞、白三妹)[1] 人物简历 1898年——入私塾学习 1907年——入桂林陆军小学堂 1911年——被保送进武昌陆军预备学校 1914年——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6年——入广西陆军第一师第三团任少尉见习官 1918年——晋升为“广西陆军模范营”上尉连长 1921年——升任田南警备司令部第一营营长 1923年——被任命为“广西讨贼军”参谋长 1924年——任“定桂讨贼军”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同年,加入国民党 1925年——广西统一,白崇禧成为新桂系首领之一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代理总参谋长之职 1927年——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后兼任上海警备司令同年,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白崇禧败亡海外
1930年——在中原大战中出兵支持冯玉祥和阎锡山倒蒋,失败
1931年——被选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1932年——出任广西绥靖副主任 1935年——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
1936年——以“抗日救国军”名义参加反蒋,失败,史称“两广事变”
1937年——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
1938年——与李宗仁指挥台儿庄会战,取得在国军抗战中的首次重大胜利
1940年——指挥桂南战役,在昆仑关两度挫败日军,为抗战以来攻坚战的首次胜利
1945年——当选第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 1946年——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 1947年——兼任九江指挥所主任 1948年——任华中“剿总”司令 1949年——其率领的桂系败亡
1952年——原先的“中央执行委员”、“中常委员”之职被撤,只剩下“国大代表”、“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等空衔
1966年——在寓所离奇死亡,死后身体发绿,口吐白沫,卒年73岁
马本斋 尤素夫·马本斋(1901~1944),是抗日英雄马本斋的经名,原名马守清,男,回族,共产党员,河北沧州献县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4年随部队赴延安途中,马本斋带状疱疹发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东莘县
2009年9月,马本斋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 逐级升至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 政策,毅然弃官返乡
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 奋起抗日
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 总队,任总队长
次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任司令员
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威望
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 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著名抗日英雄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回族,河南省确山县人,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回族将军目录 1马济上将,1888-1927.4.27,回族,字慎堂,祖籍陕西扶风县人, 2马占山上将,1885.1.30-1950.1129,回族,字秀芳,河北省丰(今吉林怀德人 3马安良上将,1855-1920,回族,原名马七五,甘肃河州人临夏莫泥沟人 4马安澜上将1916- 又名马青海,辽宁辽中人,蒋介石侍卫队班长 5马纪壮上将1912-2003,河北人 6马步芳上将1903-1975回族,甘肃河州人 7马继曾上将 -19162.29回族,甘肃河州人 8马鸿逵上将,1892-1970,回族,甘肃河州人 9马联甲上将,1865023-1924,江苏人 10马福祥上将,1876-1932,回族,甘肃河州人 11马良中将, 1878-1947,回族,河北人 12马彪中将,1885-1948,回族甘肃河州人 13马昆中将 189701980.2.21,回族,原名马树堂,贵州威宁人 14马湘中将,1889-1973,广东台山人 15马策中将,1904-1978,浙江人 16马 中将 1886-1961,云南昆明人 17马駗中将 ,1886-1963,云南洱源人 18马守援中将,1899-1951贵州龙里人 19马法五中将,1893-1993,河北高阳人 20马拨萃中将,1906-1988,广西容县人 21马晓军中将,1881-1959.2.23,广西容县人 22马祥斌中将,1886-1927.11.6安徽灵壁人 23马继武中将,1905.6.6-1984.5.9,陕西西安人 24马崇刘中将,1902-1998.2.3,云南大理人 25马敏,宝中将,1878-1933,安徽蒙城县人 26马龙文中将,1889-1951,河北清苑人 27马志超中将,1903-1973.9.4,甘肃平凉人 28马励武中将,1904-1963.2.4,陕西花县人 29马师恭中将,1903-1973,陕西米脂人 30马文德中将,1880-1932.5.3,河南人 31马玉仁中将,1975-1940,江苏建湖人 32马锳中将,1895-1975.12.25,江苏金陵人,生于云南 33马麒中将,1869-1931.7,回族甘肃河州人 34马麟中将,1873-1945,回族,甘肃河州人 35马元祥中将,1897.10.10-1953.5,回族,青海循化人 36马元海中将,188-1951.1.19,回族,甘肃河州人 37马光宗中将,1902-1987.8.28,回族,甘肃河州人 38马廷勷中将,1890-1930,回族,甘肃河州人 39马全良中将,1901-1965,甘肃和政人 40马吉第中将,1892-1945,回族,安徽安庆人 41马步青中将,1898-1977,回族,甘肃河州人 42马青苑中将,1893-1962,回族,陕西西安人 43马秉仁中将,1894-1951,回族,河北清苑人 44马继武中将,1893-1961.1.2,回族,云南邱北人 45马继援中将,1921- 回族,甘肃河州人 46马淳靖中将,1906-1972,回族,甘肃河州人 47马鸿宾中将,1884.9.14-1960.10.21,回族,甘肃河州人 48马福兴中将,1864-1924,回族,云南建水人 49马敏,智中将,1894-1956,回族,四川成都人 50马英少将,?-1949.12.13,回族,青海大通人 51马峻少将,回族青海玉树人 52马銮,少将,1896-1980,江苏金陵人 53马骥少将, 子维荪,湖北黄陂人 54马万种少将,1908-1998,辽宁营口人 55马中骥少将,1906-1956,广西马山人 56马平林少将,浙江黄岩人 57马逢辰少将,山西繁峙人 58马展鸿少将,,广西容县人 59马培基少将,四川开江人 60马润昌少将,河北献县人 61马德骥少将,1889- 江西南丰人 62马金叙将军,1855-1914,安徽蒙城人 63马玉贵少将,1885-1957.9.25,湖北谷城人 64马万荣少将,回族,甘肃河州人 65马义忠少将,1902- 回族,甘肃河州人 66马文鼎少将,1919- 回族,青海循化人 67马世俊少将,回族,青海西宁人 68马光天少将,1902-1986,回族,甘肃兰州人 69马廷贤少将,1896-1962,回族,甘肃河州人 70马英才少将,1903-1958,东甘肃河州人 71马国荣少将,1903-1949.2.7,回族,西康西昌人 72马忠义少将,1889-1951,回族,青海化隆人 73马秉忠少将,1910-1939,甘肃河州人 74马宝琳少将,1904-1970,回族,甘肃广河人 75马振武少将,?-1952.11,回族,甘肃河州人 76马得胜少将,1914-1949.3.12,回族,甘肃和政人 77马奠邦少将,1908-1995,回族,甘肃广河人 78马淳,信少将,回族,甘肃河州人 79马骥云少将,1880-1952,回族,河南固始人 80马玉崑将军,1837-1908,回族,又名马三元,抗日,抗八国联军名将,安徽蒙城人 81马思义将军,1914-1967.8.13,回族,宁夏西吉人 82马本斋将军,1902.2-1944.2.7,回族,河北献县人 83马子龙中将,1944- 回族,云南腾冲人 84刘瑞方开国少将
天津人,回族,1915年出生,原名刘济光 85刘世昌开国少将河北安国人回族,1921年出生1938年参加冀中回民支队
后任广州军区空军副政委,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空军学院政委,中共空军纪委书记
1964年晋为少将 (来自于穆斯林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