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领导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二十一世纪全球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也凸显激烈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提高、积蓄竞争能力

这是首当其冲的事情

创新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

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

尤其作为领导者必须增强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特别是创新意识

所以,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

树立和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实现观念创新,以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

目前,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意识

要实现观念创新,首要的是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要敢于批判

创新是对传统和权威的挑战

如果把传统和权威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对不可违返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

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无数事实说明,创新是从批判与怀疑开始的

达尔文敢于向权威挑战,才有了进化论;马克思具有批判精神,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中国民主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之路;邓小平敢于怀疑“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领导干部要着力消除妨碍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充分考虑各个阶层的利益,以利益驱动来促进体制创新,以价值取向来引导体制创新

同时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观

我们倡导的观念创新,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以人民利益为重,进一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

  二、不断学习,丰富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于知识之中,知识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之中,而且知识本身也要创新

目前,人类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递增,新科技知识的积累呈指数化增加的趋势,知识更新的速度更是惊人

这就要求我们不应该只是复制原有的知识,而应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创新是建立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

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知识,掌握了多种技能,才能厚积薄发,见微知著,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市区领导和企业法人,都曾是改革开放“吃螃蟹”的勇者,如今他们又敏锐地成为攀登高科技知识的先锋,许多人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向博士进发

积极的创新者,必定是将求知的触角伸向更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一个领导者,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头脑中储存了大量信息,遇到问题需要决策时,才可以把大量有用信息调出来,充分利用广阔的思维空间,得出高超的谋略

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出真知,增智慧,长才干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这“一个为中心,三个着眼于”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现实

现代领导者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保持丰富的创造力

  三、实事求是、尊重首创,提高总结和决策能力

  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提高, 要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用集体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头脑

切切不可走入这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我是领导,我的见解就比群众高明,久而久之,就会高高在上,把自己与群众隔离开来

误区之二:一切听群众,随大流的从众心理

领导者的责任是集中群众智慧,使之升华,而不是将群众意见简单地收集归纳

领导者在实施创新活动中,既要积累成功的经验,又要吸取失败的教训

从而形成经验知识的不断积累,不断升华

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这一理论从提出到建立,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总结的一个过程

它是邓小平同志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提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