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域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群众路线活动与心理契约理论
  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工作路线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无数的革命先烈在历史长河中验证的伟大经验和法宝


之所以走群众路线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她代表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愿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建立到经济复苏,从改革开放到经济腾飞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党必须走群众路线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实践经验

  坚持走群众路线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是党与人民群众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为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了解他们真正期望什么,而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了解百姓的疾苦,体验人民所思,才能真正体会广大党员干部应该为人民做什么,才能懂得如何贯彻群众路线

其次,群众路线的实践性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如何与群众心连心,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迫切需要和期望,如何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只有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让人民群众的期望得到满足,才能达到坚持群众路线的目的,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党的群众路线活动要时刻了解群众所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群众的期望

这与心理契约理论不谋而合

心理契约是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存在的“含而未宣的理解”,是成员与组织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具体化

因此,心理契约是双方对对方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期望的总和

当双方实际履行责任和义务的程度与期望相一致时心理契约形成,反之,无法形成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不同于文本契约,是双方期望和相应的责任履行过程中形成的“心灵契约”

心理契约是在缔约双方的期望与承诺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良好的心理契约对缔约双方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心理契约对双方的影响远远超过规章制度本身,对文本条约具有补充和超越作用,具有无形的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

  群众路线与心理契约的共同点是,双方均需要了解对方的期望,通过履行责任和义务满足对方的期望,达到心连心、共同发展的目的

所不同的是,群众路线是依靠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其着眼点是全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心理契约是依靠组织成员发展组织,其着眼点是组织对社会的贡献

二者的根本任务的相同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契约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于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他强调,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是偶然的一次举动,而是针对目前形势做出的重要工作部署

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失去生命力

的确,众多例子反映出,不少党员领导干部出现了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甚至将人民群众视为一种负担,总是纠缠不清、甩不掉的包袱

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先决条件,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只有这样,才能听到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真正履行好党员干部的职责

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既是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履行职责的前提,也是认真履行职责的结果

  心理契约理论强调,组织必须为其成员着想,组织成员也要为组织的发展着想,组织和成员通过履行各自的职责义务来兑现其承诺,通过实际行动满足其期望,这样才能达成良好的心理契约

小到一个家庭,其成员之间需要建立相互信赖和依靠的关系,为对方付出努力,为家庭履行自己的责任;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必须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体恤民情,体验人民生活,清楚地认识群众的期望,这样才能准确定位为谁服务,怎么服务,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从家庭到国家,从党员个人到党组织,了解清楚各自的使命是基础,如何通过履行职责满足其服务对象的期望,捍卫已经建立起来的心理契约,真正做到“心连心”,做到“心灵之间的满足”才是保持长久发展的关键

  三、用心理契约理论促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造成心理契约破裂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组织故意违约、双方无力兑现、双方对承诺或责任的理解不一致,而双方对各自的责任义务的理解不一致是由于缺乏沟通造成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