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型大省,为国家提供丰富的石油、煤炭和森林等资源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规划显示,目前我国有67个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被列为衰退型城市
其中黑龙江省的资源衰退型城市有伊春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和五大连池市
经过几十年的深度采掘与开发,这些城市的资源总量正在逐年锐减,资源后续储备不足,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
运用科学的发展模式,逐步推动生态化转型发展,是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生态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
一、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的障碍分析
(一)经济结构简单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围绕资源开采发展经济,单纯依赖于资源的开采数量和规模,缺少对资源的精细化加工,实行粗放式发展模式,呈现出“高成本、低利润”的态势
煤矿城市由于开采过度,出现了地下塌陷、地质灾害活跃、资源逐渐走向枯竭的问题,整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相对单一,缺乏后续竞争力,影响自身的生态化转型[1]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7月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原煤产量为542.9万吨, 同比增长为-4.1%;天然原油产量为321.5万吨,同比增长为-4.1%;天然气产量为2.5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为-8.8%
数据表明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黑龙江省的原煤、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均出现负增长,资源总量正在逐年锐减并走向枯竭
(二)城市建设缺少统一规划
黑龙江省的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通常是围绕某种资源建设城市、聚集人流,资源丰厚的区位城市建设相对健全,该地区的经济就相对发达
整个城市缺少统一的规划布局,形成了条块式分散式发展态势,城市整体基础设施水平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生态规划方面举步维艰[2]
(三)经济发展粗放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依赖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储备,在发展中单纯看重数量,经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只追求短时间内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形成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因为缺少原材料的深加工,从而导致了经济模式的单一式发展,造成环境恶化
例如:较为有名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等煤城,由于煤矿采掘过度,出现了地质塌陷、空气重度污染等问题,甚至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安全[3]
大庆市的森林覆被率仅为 9.1%,部分油田开采区的草原荒漠化程度已达95%,西部已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5500 多平方公里,植被减少导致了抗风沙能力的下降和生存环境的破坏
(四)改革阻力巨大
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和环境问题,资源型城市只有调整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才能走出困境,走向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却阻力重重,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已经形成的资源开采的工业惰性,使得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与挑战,改革所带来的就业矛盾、财政负担等成为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的又一个难题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的内容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所谓生态型转型就是推动资源型城市朝着生态化、现代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发展理念的革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抛弃传统的粗放式开采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开采基础上走向深层加工,逐步打造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改“高成本开采、低效率回馈”的经营模式,在分析自然环境承载力和资源后续储备潜力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开采,也就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开采资源
其目标定位于打造出一个保存传统产业优势、拓展新兴产业、促进多元化产业格局形成的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三、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延伸优势产业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成为引领整个城市发展和带动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的全面优势
在传统资源开采的基础上开辟深加工行业,打造出一条资源深度加工与全面利用的产业集群
依托于采掘业这一基础产业,向前延伸产业链,拓展上下游的关联性产业,参照具体的资源类型来实施产业链的纵向发展
既要朝着具有相似或相通基础技术的产业方向拓展,又要依托于基础产业链开辟产品深加工,以此来增加资源的附加值,以此实现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石油城大庆市,可以对传统的石油开采产业进行延伸,依托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