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贵州的贫困问题与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相互交织
全省8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四大山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苗岭山区和大娄山脉,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省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约70%
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正在加大
2005-2010年,贵州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差距已从1∶3.33扩大到1∶4.33
通俗地说,当城镇居民收入4.33元钱时,贫困居民只挣到1元钱
黔东南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目前全州16个县市中,有14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州总县市的87.5%,是贵州省国家级贫困县最密集的地州
案例地所属的雷山县,即位于贵州贫困人口集中连片的四大山区之一——苗岭山区的腹地,国家级贫困县
境内世居苗、汉、水、侗、瑶和彝等6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6%
二、郎德和西江: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功例证
郎德和西江同为雷山县乃至贵州省的“明星村寨”,都是通过乡村旅游开发从极贫村变为富裕村,是官方认可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功例证
郎德位于黔东南中部,距州府凯里市27公里,距雷山县城15公里
100多户、500多位居民全为苗族,陈吴二姓,村寨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约600百年历史,是清咸同年间苗民起义首领杨大六(陈杀略)的出生地
《雷山县志》称其“四周群山拱峙,狼谷槽回,杉青松翠,一水环流,古有‘万马归槽’之称
”全村(含下郎德和堡寨)共有320亩水田和30多亩耕地,分别种植水稻、包谷及各种蔬菜
由于地理、气候等条件限制,郎德“年成好时有饭吃,就是不得钱用
遇到灾年就要饿饭
”2008年6月,郎德成为“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是贵州唯一享此殊荣的村寨,并被媒体誉为全国113个火炬传递接力站中“最美丽和最具民族风情”的一个,风头一时无两
当年全村131户表演收入160万,户均逾万元,如果加上农家乐和手工艺品的销售收入,户均收入已逾2万元
开办乡村旅游以来,郎德生活水平变化很大
早在2004年笔者第一次访问郎德时,就亲身体验到意外的便利和舒适:随身携带的睡袋没有派上用场,大部分人家都有空闲的床铺和房间;日用品和袋装食品在寨里的4个小卖部都能买到;电视机、电饭煲、电磁炉等家电和自来水已经普及,部分农户家里甚至装备了电冰箱和消毒碗柜,并且在木楼里改建出淋浴间
当地男女老幼都能听、讲汉语,一些年青人甚至使用简单的英语和日语,这当然也是20年旅游的成果所赐
同时,作为苗族文化的第一扇窗口,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第一块试验田,郎德亦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郎德的旅游发展之路被总结为“巴拉河模式”,在连续几届的“世界乡村旅游论坛”为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们关注和热议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雷山县东北部,海拔833米,面积57.9平方公里,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市81公里,由平寨、东引、也通、羊排、也薅、南贵和乌嘎等八个自然寨组成,有侯、宋、李、杨、陈、唐、蒋、毛、董、梁、顾及龙十二姓,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共1 288户,5 120人
其中99.5%的人口是苗族
西江是苗族第三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也是全国最大苗族村寨的所在地,素有“苗都”之称
2008年,旅游业已被列入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西江正式在此背景下成为贵州整合各级各部门资源、集中力量抓好的“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目的是为旅游业“做大做强”树立样板,形成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当地政府的表述中,西江景区的建设,是雷山县委、县政府实施“旅游兴县”和“旅游强县”战略的一项举措,目的是“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
而西江之所以进入各级政府的投资视野,一是村寨拥有气势恢宏的村落景观,同时具备浓郁的苗族文化风情,在海内外有较大知名度;二是西江苗寨事实上由8个自然村寨连片组成,体量是其他任何一个少数民族村寨无法比拟的,具有“做大做强”的基础
西江鼓藏头唐成礼说,当时,听说政府要重点发展西江旅游,村民普遍表示欢迎和期待
一方面,大家认为游客多了,挣钱的机会便多,可以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作为雷山县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苗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笔投入,群众有自豪感
来自雷山县的交流材料显示,2008年前后,配合旅发大会,省、州、县三级政府总计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