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根本难题,由于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且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经济发展、导致贫困,仍然是一个至关重要、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县域经济是省市区域经济的基础,是实现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纽带,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少贫困问题亟待解决
四川乃至中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水平落后,农民生活普遍贫困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原因很复杂,但生态基础脆弱、地理环境恶劣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原因
本论文将从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视角,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地理环境因子对不同类型贫困县的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实证分析
一、研究区域选取
四川省不仅是我国西部的一个人口大省,还是西部内陆农业大省,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农村贫困问题历来突出
四川省贫困县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边缘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资源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远离发达中心城市等原因,导致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尤为严重
本文选择以四川省为典型研究区域进行地理环境与贫困的相关性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四川省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四川有36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占全国国家级贫困县的6.08%,占全省181个县(市、区)的19.89%
截至2014年底,四川省贫困人口约500万人,占全省年末总人口8 140.2万人的6.14%
第二,四川省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气候类型,导致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再加上人为因素,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且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
第三,以省为研究区域、县为研究单元,可以忽略扶贫政策的不同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明显差异对地理环境影响贫困所带来的干扰
二、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根据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数据,本文选取8个地理环境因子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相关分析,用SPSS相关系数表示相关性强弱,当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8时,为极其高度相关;绝对值介于0.5~0.8时,为高度相关;介于0.3~0.5时为中度相关;若低于0.3时,为低度相关
当相关系数是正值时,为正相关;负数时,为负相关
表1 地理环境因子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分析
公路里程(公里)
有效灌溉面积(公顷)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公顷)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
无霜期(天)
年日照时数(小时)
农民人均纯收入
Pearson相关性
0.549**
0.623**
0.567**
0.210
0.507**
0.448**
0.319
-0.442**
显著性(双侧)
0.001
0.000
0.000
0.220
0.002
0.006
0.058
0.007
N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由表1可知,公路里程、有效灌溉面积、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年平均降水量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分别为0.594、0.623、0.567、0.507,均为高度正相关;年平均相对湿度、无霜期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0.319,呈中度正相关;年日照时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472,呈中度负相关;年平均气温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为0.210,呈低度正相关
(二)实证分析
由于四川36个贫困县除了与四川省平均水平、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之外,不同类型贫困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因此,地理环境因子对不同类型的贫困县产生的影响也存在空间差异,分组研究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空间差异下相关地理环境因子对贫困地区的影响程度问题,对制定贫困县扶贫思路、对策和实施精准扶贫有重要意义
故本文将贫困县按海拔梯度分为四个地区:川西高原区(高海拔区)、川西南山地区(较高海拔区)、盆周山地区(较低海拔区)及丘陵地区(低海拔区)
川西高原区海拔3 500~4 500米,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县、小金县、壤塘县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甘孜县和德格县,共9个少数民族贫困县都位于该地区,占贫困县总数的25%
本区高山与峡谷毗连,落差大,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