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推荐 医学保健资料下载 《脾胃学真诠》刘炳凡[PDF]

脾胃学,是以传统的“脾胃学说”为核心,结合调理脾胃为主,治疗诸疾的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天人相应观和恒动整体观,确立“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的基本论点,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脾胃学的理、法、方、药。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追溯脾胃学的历史渊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中篇,以李东垣《脾胃论》为根柢,尊重原文的前提下,阐明其奥旨,由此博及明清诸家对脾胃学的发展和贡献;下篇,结合临床实例,阐释脾胃学应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全书较系统地阐明了脾胃学的起原、形成及其应用的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可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与临床诊疗参考。


上篇脾胃学之起源一、脾胃学的渊源二、脾胃学的理论基础(一)脾胃的生理功能1.纳与化2.升与降3.主肌肉与四肢4.主生血与统血5.脾藏意6.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7.脾胃与养生防病的关系(二)脾胃病的病理变化1.正邪相争2.虚实寒热3.脾升胃降(三)脾胃病的病因病机1病因2.病机(四)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1.脾胃与心的关系2.脾胃与小肠的关系3.脾胃与肺的关系4.脾胃与大肠的关系5.脾胃与肝的关系6.脾胃与胆的关系7.脾胃与肾的关系8.脾胃与膀胱的关系9.脾胃与三焦的关系(五)脾胃与奇恒之府的关系1.脾胃与脑、髓的关系2.脾胃与骨的关系3.脾胃与脉的关系4.脾胃与女子胞的关系(六)脾胃与精神、气血、津液的关系1.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2.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3.气血与水谷的关系4.津液与水谷的关系三、历代医家对脾胃学研究的成就(一)张促景论脾胃证治(二)华佗论脾胃(三)孙思邈论脾胃证治(四)钱仲阳论脾胃证治(五)严用和论脾胃(六)许叔微论脾胃(七)刘完素论脾胃之阴(八)张元素论脾胃中篇脾胃学之形成一、《脾胃论·卷上》的主旨与特色1.概论脏腑功能2.元气要的根本在脾胃3.内热的病因病机4.病从脾胃生的致病因素5.胃气盛衰是病机变化的关键6.脾胃乃升降浮沉之机7.调理脾胃常规用药8.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9.脾胃与四脏的关系10.用药宜禁论二、《脾胃论·卷中》的主旨与特色(一)脾胃内伤发病机理和主要证治1.运气衰旺图说2.外感内伤治法不同(二)“阴火”论1.“阴火”命名的来源2.“阴火”形成的因素3.“阴火”的发病机理4.脾胃气衰与“阴火”的关系5.“阴火”表现的症象6.“阴火”反映出来的特殊证候(1)气虚发热类白虎证(2)血虚发热类白虎证7.“甘温除热”的主方一补中益气汤8.补中益气汤案例9.用药必须因时因人制宜10.安养心神宜调理脾胃11.“三焦元气衰旺”与脾胃虚的关系三、《脾胃论·卷下》的主旨与特色1.胃虚则五脏六腑俱病2.四时升降浮沉变化对人体的影响3.适应自然,注重预防4.治疗方法的应用(1)升阳散火(2)清署益气(3)清燥治瘘(4)升阳除湿(5)升阳益胃(6)调中益气(7)清神益气(8)健脾升清(9)?香安胃(10)异功健脾(11)健运化痰(12)补气升阳(13)健脾消食5.后人对东垣用药的评价6.脾胃将理法四、明清时代对脾胃学说的充实和发展(一)李士材论“脾为后天之本”(二)徐春甫论“治病先顾脾胃”(三)赵养葵论“东垣脾胃论”之旨(四)吴?论脾阴(五)张景岳论“治五脏以调脾胃”(六)薛已论“脾统血”(七)喻嘉言论“脏腑以脾为主”(八)何梦瑶论“补肾不如补脾”(九)叶天士创胃阴学说(十)华云?评胃阴学说(十一)清代医家综论脾胃之阴下篇脾胃学之应用一、脾胃学应用的基本原则(一)重视脾胃的胜衰(二)辨清内伤外感(三)知机审情,多向调节(四)师古不泥,药随病变(五)“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二、脾胃学应用的机理三、脾胃学的适应范围(一)治肺(二)治心(三)治脾(四)治肝(五)治肾(六)脏腑病的辨证论治,应注意整体观四、脾胃学应用的基本方法(一)调和营卫法(二)和胃疏肝法(三)和胃利胆法(四)养胃宁心法(五)养胃开结法(六)养胃疏肝法(七)清热利湿法(八)清宣湿化法(九)益气养阴法(十)降胃通肠法(十一)养胃通络法(十二)益气宣窍法(十三)调中疏导法(十四)养脾宁肺法(十五)健中助运法(十六)益气化瘀法(十七)甘温除热法(十八)健脾升清法(十九)健脾温肾法(二十)健脾利湿法(二十一)健脾平肝法(二十二)健脾化痰法(二十三)健脾利水法(二十四)健脾解表法(二十五)健脾益气法(二十六)益气通络法(二十七)健脾通络法(二十八)温阳通痹法(二十九)温阳通络法(三十)温肾健脾法(三十一)健脾补督法(三十二)温补脾肾法(三十三)健脾温肾变法(三十四)健脾益肾法(三十五)解表温中法(三十六)温中回阳法(三十七)补气统血法(三十八)健脾生血法(三十九)补气升阳法(四十)益气养阴法(四十一)益气托毒法五、脾胃学与急症的治疗(一)治疗急症的学术渊源(二)治病必须“治人”(三)实践证明中医可治急症(四)急症防重于“治”(五)急救治疗的医术与医德六、脾胃学与儿科急症(一)闭证(二)脱证(三)高热惊厥七、脾胃学与常见疑难病诊疗举隅(一)常见疑难病诊疗小识1.博涉知病2.多诊识脉3.屡用达药(二)脾胃学与胸痹心痛1.寒凝2.气郁3.血瘀4.痰阻(三)脾胃学与晚期血吸虫病1.病机与分型2.辨证与论治3.晚期血吸虫病人的食疗4.固本与免疫八、脾胃学与儿科脏腑证治(一)肝(二)胆(三)心(四)小肠(五)脾(六)胃(七)肺(八)大肠(九)肾(十)膀胱方剂索引附录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