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的《服务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将乡村旅游发展建设成为“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的四个重点之一


近年来,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为特点的乡村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乡村饮食也以简易传统的制作方法、拙朴自然的选材等特点成为了乡村旅游体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选择乡村旅游发展趋于成熟的南京,对其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情况进行梳理,为南京进一步发掘饮食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深度发展提供参考

一、南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饮食文化的特征分析
1、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连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临辽阔的江淮平原

地形以低山缓岗为主,城区四周山峦起伏;全市湖泊水库棋布、河流网织,水域面积在11%以上,浩瀚长江穿城而过,为南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南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国内学者在《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和当代形态》[1]中肯定了李伯重“八府一洲”说,将同属太湖水系的苏州、常州、镇江、杭州、南京等地区共同归属为江南的范畴

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相承的地域文化关系使南京乡村的饮食文化传统也带有江南地区的共同烙印,极富有地域特色

2、南京乡村饮食文化特征分析
史涛在《杭嘉湖地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与浙北旅游开发探析》[2]中给饮食文化资源下定义,认为饮食文化一般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所有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可以为旅游业利用,并产生经济效应的各种饮食产品、饮食礼仪、饮食方式以及与饮食相关的其他文化现象等因素的总和

因此,可以得出乡村饮食文化是指植根于乡野,由广大乡民制作的具有乡土风味的饮食产品以及与之有关的礼仪、风俗等文化内容,该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重要部分,并能够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中产生一定经济社会效应

由此,南京地区的乡村饮食文化的特征为:
(1)饭稻羹鱼,鱼米之乡的饮食风习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明确了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以稻米为主食,以鱼虾为副食品的饮食特色,这里的“楚越之地”就包括了现在的南京地区

由于湿润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南京地区一直以来就有种植稻米的生产习俗,南京地区稻作文化的繁荣不仅影响了人民日常的劳作活动,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人民饮食风俗的形成,充足的稻米供应也为南京丰富多彩的糕团工艺创造了条件

河湖交错的水文特点形成了吴越地区独特的“渔文化”,极富地方特色

南京地区以渔耕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太湖地区物产丰饶、生产鱼虾的地域特点也为南京乡民养鸭食鸭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南京的鸭肴种类繁多,是南京乡村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2)因地取材,讲究时令的饮食生态

乡村饮食与都市显著的其选料的新鲜度和生态性,即南京的饮食对大都运用本地的食材制作而成,保证了材料的新鲜和健康

南京的低山丘陵和岗地约占总面积的67%,平原、洼地和河流约占了39.2%,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壤、星罗棋布的水域以及丘陵岗地的林业资源,使南京乡村拥有丰富的原材料,家禽、河鲜、野菜都在南京传统乡村饮食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京乡间嗜食野菜,“南京人不识宝,一口野菜一口草”以及“南京人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3]等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谚都证明了食野菜的风俗在南京地区的普及

相比于城市,乡村地区的食材更具有时令季节的特征,人们掌握原料的生长规律,讲究适时而食,如“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鹅冬有蔬“等都反映了南京农村注重时令的朴素自然观,成为了人们宝贵的生产生活经验


(3)咸鲜润甜、醇和酥嫩的原汁本味

质朴无华的乡村饮食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加工制作方式,传统的制作过程和不经雕琢的加工工艺使得农家菜更能保留食物的原始风味,配合鲜活的食材给人带来独特的体验

南京乡村的饮食风味保留了江南乡村地区鲜嫩清淡的饮食风格共性,同时也更注重地域的适应性,使得南京乡村饮食兼具了南北饮食的风格特色,如金陵名菜芦蒿炒香干,就是在芦蒿、香干两种基本食材的基础上进行素炒,除油、盐之外几乎不加别的佐料,最大幅度地保存了芦蒿和香干的清香;颇具盛名的南京水八鲜旱八鲜也进采用了凉拌、清蒸等最简单的烹调技艺,保留了其鲜脆爽口的本真味道,受到了许多食客的推崇


(4) 典史结合、淳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探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